湖北襄阳普通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18-03-12
湖北省襄阳市普通高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 调研统一测试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世纪之初,虽然学者们并不是从节日风俗的角度考察戏曲,但在他们关于戏曲起源的探讨中所得的具体结论已暗寓戏曲演出与宗教节日密不可分的命题。王国维采用当时西方流行的“戏剧起源于巫舞”的观念,他又考证了上古巫舞与戏剧的关系,指出在古代祭祀仪式的舞蹈中,“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先贤的论述表明节日与戏剧的起源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
国外研究者认为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是世界上共通的规律,中国也不例外。上世纪80年月,国内学界在研究路径与方法选择上,与传统的中国戏剧研究者大多限于正史、诗文书信、序跋、笔记等文人撰写的文献不同,研究视点从“都市戏剧”转向“农村戏剧”,更多留意地方志、会馆录、家谱、公私文书类较为零散的文献以及非文字的仪式表演、习俗,在研究方法上则引入了民俗学与人类学的方法。用大量的材料来证明戏剧源于宗教仪式。指出对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演戏最主要的功用还是在节庆中表现对神的敬意。他们却没有对宗教向艺术转变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全面的分析。在他们的学说的影响下,国内学界开始重新评价戏曲中过去为人们所忽视的地方小戏。民间戏剧研究者王兆乾就将戏剧分为观赏性戏剧与仪式性戏剧,认为两者在戏剧观念、演出环境与演出习俗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仪式性戏剧原本是戏剧本源和主流,而观赏性戏剧只是支流,但传统戏剧史却将观赏性戏剧作为戏剧的主流,仪式性戏剧反成为遗漏的篇章。
伴随着观念的变化,国内戏曲学界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到九十年代初,全国迅速掀起一股与节日关联度极高的“傩戏热”,学者将目光投到城市之外的尚未完全开发的山村,贵州、安徽、云南、江西等地都活跃着戏曲学者的身影。
戏曲研究方法和思维视角方面也显示出丰富性与多样性。表现在:一是田野考察被引入戏曲研究,在王国维开创的二重证据之外又多了一重鲜活的田野资料。二是考古学与文物学知识显示出独到的作用,因为戏曲本为小道,正史多不见载,笔记史料亦有限,地下文物的出土对于还原历史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三是民俗学的思维方式介入戏曲研究。
(摘自陈建华《节日风俗与戏曲文化研究述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上世纪初的学者们,已经得出了戏剧起源于宗教节日的具体结论。
B. 传统的中国戏剧研究者研究的视点是“都市戏剧”,依据的主要是文人撰写的文献。
C. 现代的中国戏剧研究者虽然证明了演戏就是敬神,但却未能发现宗教与艺术的联系。
D. 在古代戏曲是“小道”,正史、笔记史料不足为凭,只有出土的地下文物才最可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述了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的观念对中国近现代戏曲文化研究的影响。
B. 文章主要阐述了戏曲研究变化的三个面:路径与方法、研究领域、思维视角。
C. 文章以“评”表达自己的看法,是观点;“述”戏曲研究变化的客观实际,是论据。
D. 文章主要立足于与西方戏剧研究的不同来论述中国当代戏曲文化研究的变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王国维等先贤对于戏剧起源的研究,后来的戏曲研究方法就不可有改变。
B. 如果只注重从正史等文人撰写的文献方面研究,就很难准确揭示戏曲发展的规律。
C. “傩戏热”的出现是因为它虽属地方小戏,但却是与节日关联极高的仪式性戏剧。
D.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戏曲研究中未曾使用过民俗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点睛:考核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类试题,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的论证分析,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和文本进行充分的比对分析。D“立足于与西方戏剧研究的不同来表现……”错误,文章论述的是中国当代戏曲文化研究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中国戏剧研究方法上的新的变化。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生要注意根据对选项的把握,到原文找到合理的理解依据。A.王国维等先贤对于戏剧起源的研究,只是背景,并不必然导致后来戏曲研究方法的变化。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刀
张望朝
天上的云垂在刑场上空,看杀人,天地都阴森森的。
受刑的是韩大脖子。韩大脖子却在笑。
行刑的是神刀铁五。也只能是铁五。
铁五是这一带头号刽子手。砍韩大脖子,除了铁五,别人都不够格。
三声追魂炮响过,监斩官喊了声:“开斩——”
观斩的百姓们马上觉着后脖梗儿冒凉风。韩大脖子却还在笑。
铁五缓缓提起鬼头大刀。刀光一闪。
韩大脖子却依然在笑。
铁五横端鬼头大刀,看了看刀口,朗声说了一句:“好硬的脖子!”刀口被硌出个豁儿。
铁五直径奔向监斩官,单膝点地跪下,道:“行刑已毕,请大人验刑。”
监斩官欠了欠身子,看见了刀口上的豁儿,阴冷地哼出一句话:“囚犯未死,怎么说行刑已毕?”
铁五一挑粗眉,道:“大人容禀。判词上说得明白,韩犯当受一刀之刑,这一刀之刑不是凌迟,也不是五马分尸。小人一刀已然砍过,若再砍第二刀,岂不违了大清律法?只怪小人手笨刀钝……”
监斩官森然一笑,道:“听说你在江湖上号称神刀五爷?”
铁五垂首道:“徒有虚名,惭愧。”
监斩官道:“从今往后,这‘神刀’二字,就去了吧。啊?哈哈哈……”
酒楼。
韩大脖子请神刀铁五喝酒。
韩大脖子说天津话,道:“五爷,知道我为嘛请你喝酒吗?”
铁五不管他为嘛,只顾啃肘子。
韩大脖子道:“为报答你没砍我第二刀?嘛?明跟你说,县太爷、监斩官那儿,我早花钱打点好啦。你想再砍一刀也没门!”
铁五道:“就算他想让老子再砍一刀也没门。老子砍谁也不砍革命党。”又啃肘子。
“嘛?革命党?”韩大脖子一咧嘴,“嘛革命党啊!俺韩某人就是个江洋大盗,嘛革命党啊?不过是给革命党押过一回军火罢了,那是笔买卖,人家钱花到啦。嘛叫革命?啊?你说嘛叫革命?”
铁五吐出一块肘子肉,道:“那……那你请我喝酒干嘛?啊?”
韩大脖子道:“交个朋友嘛!说实话,五爷,你那刀法,江湖少有,韩某人点名请你主刀,就是要试试你的刀法厉害还是我的铁布衫功厉害。也就是我韩大脖子,换个主儿,脑袋早让五爷你给挪地界儿啦!哈哈哈……”
铁五忽觉有点反胃,想吐。
后来韩大脖子又发生了事端:把一流浪卖唱女子骗到家中,先奸后杀卸成八块四下扔了,扔大腿时,夜路上与县衙捕头撞了个满怀,于是败露。
花了笔巨款上下一打点,韩大脖子又被判处“一刀之刑”,行刑者又是铁五。
韩大脖子又在笑。
刀光一闪。铁五提着没沾半点血丝的鬼头大刀直径奔向监斩官:“行刑已毕。”
韩大脖子依然在笑。
监斩官瞄了一眼铁五横在头上的鬼头大刀,拖着官腔哼道:“这回还不错,没让人家的脖子硌破了你的刀。”
看热闹的百姓都骂:“什么世道!”正待作鸟兽散,忽见韩大脖子的脑袋缓缓从脖子上移开,刹那间那一脸欢笑变成一脸惊恐,“咣当”一声,头已落地,“呼”的一下满腔子血喷将出来,鲜花骤然盛开一般。
监斩官顶戴花翎突的一抖,一脸阴笑立时僵住。
铁五单膝点地,双手横刀,一动不动。
“神刀!果然神刀!”百姓们齐声喝彩。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6年第7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巧设伏笔,第一次行刑时,砍韩大脖子,除了头号刽子手铁五,别人都不够格,暗示了韩大脖子不是一般的犯人,他与“革命党”有关。
B. 小说在写第二次行刑时,运用夸张的手法细致地描写韩大脖子人头落地的情境,既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也表现出惩罚恶人的痛快淋漓。
C. 百姓们观刑只是看热闹,看到韩大脖子两次受刑不死,他们失望痛骂;看到人头落地,又齐声赞叹铁五“神刀”:愚昧麻木的形象跃然纸上。
D. 每次受刑时韩大脖子都在笑,一是因为他事先贿赂了相关官员,二是他自恃练过铁布衫功夫,“笑”是胆大妄为的愚蠢表现。
5.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铁五的形象特点。
6. 小说除描写铁五外,还多处使用对比的手法,请举出三例并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4. C 5. ①铁五是个有正义感的刽子手,他说砍谁也不砍革命党,他也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誓言,在第一次行刑时,他以为韩大脖子是革命党,宁愿自己的名誉受损,也不杀死他。②铁五粗放而不笨拙,沉稳而不张扬。他和监斩官对答有理有据,和韩大脖子酒楼对话,看似粗陋,实则深藏不露,只是用吃肘子的方式来表达他的内心。③铁五是有着过硬的本领的刽子手,刀功深厚,“神刀”名不虚传。当他决心处决恶人时,即便对方练过功夫,他也能做到刀不血刃。
6. ①刑场上观刑的百姓的“怕”与韩大脖子的“笑”对比,突出韩大脖子的狂妄愚蠢及官场的黑暗腐朽。
②铁五刀锋过后,韩大脖子一脸欢笑与一脸惊恐对比,突出韩大脖子的愚蠢及铁五高超的本领。
③监斩官看到韩大脖子受刑不死时讽刺揶谕铁五的气定神闲与看到韩大脖子人头落地后僵住的阴笑对比,来表现官员的虚伪脆弱及贪腐的本质。
④百姓看到看到韩大脖子受刑后仍“活着”时的咒骂与看到韩大脖子最终下场时的齐声喝彩对比,表达了对铁五行为的肯定及人心的背向。
⑤监斩官高高在上的神情与铁五谦卑而坚定的姿态对比,既表达了对铁五行为的肯定,也揭露了官员表面道貌岸然,实则污浊不堪的灵魂。
⑥把对韩大脖子第一次的判罚与第二次判罚进行对比,表现了满清政府把革命党与杀人犯等同的愚蠢和凶残。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项“观刑只是看热闹”“愚昧麻木”不正确,韩大脖子第二次受刑是因杀人获罪,百姓可能有“看热闹”的心态,但当看到韩大脖子“没死”时骂“什么世道”,说明百姓还有基本的正义观,并非“愚昧麻木”。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他说砍谁也不砍革命党”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有正义感”的性格特征。从文中“他和监斩官对答有理有据,和韩大脖子酒楼对话,看似粗陋,实则深藏不露,只是用吃肘子的方式来表达他的内心”等情节中,可以概括“铁五粗放而不笨拙,沉稳而不张扬”的人。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手法的鉴赏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找出对比手法,例如通过刑场上观刑的百姓的“怕”与韩大脖子的“笑”对比,突出韩大脖子的狂妄愚蠢及官场的黑暗腐朽。铁五刀锋过后,韩大脖子一脸欢笑与一脸惊恐对比,突出韩大脖子的愚蠢及铁五高超的本领。监斩官看到韩大脖子受刑不死时讽刺铁五的气定神闲与看到韩大脖子人头落地后僵住的阴笑对比,来表现官员的虚伪脆弱及贪腐的本质。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世纪之初,虽然学者们并不是从节日风俗的角度考察戏曲,但在他们关于戏曲起源的探讨中所得的具体结论已暗寓戏曲演出与宗教节日密不可分的命题。王国维采用当时西方流行的“戏剧起源于巫舞”的观念,他又考证了上古巫舞与戏剧的关系,指出在古代祭祀仪式的舞蹈中,“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先贤的论述表明节日与戏剧的起源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
国外研究者认为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是世界上共通的规律,中国也不例外。上世纪80年月,国内学界在研究路径与方法选择上,与传统的中国戏剧研究者大多限于正史、诗文书信、序跋、笔记等文人撰写的文献不同,研究视点从“都市戏剧”转向“农村戏剧”,更多留意地方志、会馆录、家谱、公私文书类较为零散的文献以及非文字的仪式表演、习俗,在研究方法上则引入了民俗学与人类学的方法。用大量的材料来证明戏剧源于宗教仪式。指出对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演戏最主要的功用还是在节庆中表现对神的敬意。他们却没有对宗教向艺术转变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全面的分析。在他们的学说的影响下,国内学界开始重新评价戏曲中过去为人们所忽视的地方小戏。民间戏剧研究者王兆乾就将戏剧分为观赏性戏剧与仪式性戏剧,认为两者在戏剧观念、演出环境与演出习俗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仪式性戏剧原本是戏剧本源和主流,而观赏性戏剧只是支流,但传统戏剧史却将观赏性戏剧作为戏剧的主流,仪式性戏剧反成为遗漏的篇章。
伴随着观念的变化,国内戏曲学界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到九十年代初,全国迅速掀起一股与节日关联度极高的“傩戏热”,学者将目光投到城市之外的尚未完全开发的山村,贵州、安徽、云南、江西等地都活跃着戏曲学者的身影。
戏曲研究方法和思维视角方面也显示出丰富性与多样性。表现在:一是田野考察被引入戏曲研究,在王国维开创的二重证据之外又多了一重鲜活的田野资料。二是考古学与文物学知识显示出独到的作用,因为戏曲本为小道,正史多不见载,笔记史料亦有限,地下文物的出土对于还原历史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三是民俗学的思维方式介入戏曲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上世纪初的学者们,已经得出了戏剧起源于宗教节日的具体结论。
B. 传统的中国戏剧研究者研究的视点是“都市戏剧”,依据的主要是文人撰写的文献。
C. 现代的中国戏剧研究者虽然证明了演戏就是敬神,但却未能发现宗教与艺术的联系。
D. 在古代戏曲是“小道”,正史、笔记史料不足为凭,只有出土的地下文物才最可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述了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的观念对中国近现代戏曲文化研究的影响。
B. 文章主要阐述了戏曲研究变化的三个面:路径与方法、研究领域、思维视角。
C. 文章以“评”表达自己的看法,是观点;“述”戏曲研究变化的客观实际,是论据。
D. 文章主要立足于与西方戏剧研究的不同来论述中国当代戏曲文化研究的变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王国维等先贤对于戏剧起源的研究,后来的戏曲研究方法就不可有改变。
B. 如果只注重从正史等文人撰写的文献方面研究,就很难准确揭示戏曲发展的规律。
C. “傩戏热”的出现是因为它虽属地方小戏,但却是与节日关联极高的仪式性戏剧。
D.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戏曲研究中未曾使用过民俗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答案】1. B
【解析】
点睛:考核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类试题,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的论证分析,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和文本进行充分的比对分析。D“立足于与西方戏剧研究的不同来表现……”错误,文章论述的是中国当代戏曲文化研究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中国戏剧研究方法上的新的变化。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生要注意根据对选项的把握,到原文找到合理的理解依据。A.王国维等先贤对于戏剧起源的研究,只是背景,并不必然导致后来戏曲研究方法的变化。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刀
张望朝
天上的云垂在刑场上空,看杀人,天地都阴森森的。
受刑的是韩大脖子。韩大脖子却在笑。
行刑的是神刀铁五。也只能是铁五。
铁五是这一带头号刽子手。砍韩大脖子,除了铁五,别人都不够格。
三声追魂炮响过,监斩官喊了声:“开斩——”
观斩的百姓们马上觉着后脖梗儿冒凉风。韩大脖子却还在笑。
铁五缓缓提起鬼头大刀。刀光一闪。
韩大脖子却依然在笑。
铁五横端鬼头大刀,看了看刀口,朗声说了一句:“好硬的脖子!”刀口被硌出个豁儿。
铁五直径奔向监斩官,单膝点地跪下,道:“行刑已毕,请大人验刑。”
监斩官欠了欠身子,看见了刀口上的豁儿,阴冷地哼出一句话:“囚犯未死,怎么说行刑已毕?”
铁五一挑粗眉,道:“大人容禀。判词上说得明白,韩犯当受一刀之刑,这一刀之刑不是凌迟,也不是五马分尸。小人一刀已然砍过,若再砍第二刀,岂不违了大清律法?只怪小人手笨刀钝……”
监斩官森然一笑,道:“听说你在江湖上号称神刀五爷?”
铁五垂首道:“徒有虚名,惭愧。”
监斩官道:“从今往后,这‘神刀’二字,就去了吧。啊?哈哈哈……”
酒楼。
韩大脖子请神刀铁五喝酒。
韩大脖子说天津话,道:“五爷,知道我为嘛请你喝酒吗?”
铁五不管他为嘛,只顾啃肘子。
韩大脖子道:“为报答你没砍我第二刀?嘛?明跟你说,县太爷、监斩官那儿,我早花钱打点好啦。你想再砍一刀也没门!”
铁五道:“就算他想让老子再砍一刀也没门。老子砍谁也不砍革命党。”又啃肘子。
“嘛?革命党?”韩大脖子一咧嘴,“嘛革命党啊!俺韩某人就是个江洋大盗,嘛革命党啊?不过是给革命党押过一回军火罢了,那是笔买卖,人家钱花到啦。嘛叫革命?啊?你说嘛叫革命?”
铁五吐出一块肘子肉,道:“那……那你请我喝酒干嘛?啊?”
韩大脖子道:“交个朋友嘛!说实话,五爷,你那刀法,江湖少有,韩某人点名请你主刀,就是要试试你的刀法厉害还是我的铁布衫功厉害。也就是我韩大脖子,换个主儿,脑袋早让五爷你给挪地界儿啦!哈哈哈……”
铁五忽觉有点反胃,想吐。
后来韩大脖子又发生了事端:把一流浪卖唱女子骗到家中,先奸后杀卸成八块四下扔了,扔大腿时,夜路上与县衙捕头撞了个满怀,于是败露。
花了笔巨款上下一打点,韩大脖子又被判处“一刀之刑”,行刑者又是铁五。
韩大脖子又在笑。
刀光一闪。铁五提着没沾半点血丝的鬼头大刀直径奔向监斩官:“行刑已毕。”
韩大脖子依然在笑。
监斩官瞄了一眼铁五横在头上的鬼头大刀,拖着官腔哼道:“这回还不错,没让人家的脖子硌破了你的刀。”
看热闹的百姓都骂:“什么世道!”正待作鸟兽散,忽见韩大脖子的脑袋缓缓从脖子上移开,刹那间那一脸欢笑变成一脸惊恐,“咣当”一声,头已落地,“呼”的一下满腔子血喷将出来,鲜花骤然盛开一般。
监斩官顶戴花翎突的一抖,一脸阴笑立时僵住。
铁五单膝点地,双手横刀,一动不动。
“神刀!果然神刀!”百姓们齐声喝彩。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巧设伏笔,第一次行刑时,砍韩大脖子,除了头号刽子手铁五,别人都不够格,暗示了韩大脖子不是一般的犯人,他与“革命党”有关。
B. 小说在写第二次行刑时,运用夸张的手法细致地描写韩大脖子人头落地的情境,既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也表现出惩罚恶人的痛快淋漓。
C. 百姓们观刑只是看热闹,看到韩大脖子两次受刑不死,他们失望痛骂;看到人头落地,又齐声赞叹铁五“神刀”:愚昧麻木的形象跃然纸上。
D. 每次受刑时韩大脖子都在笑,一是因为他事先贿赂了相关官员,二是他自恃练过铁布衫功夫,“笑”是胆大妄为的愚蠢表现。
5.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铁五的形象特点。
6. 小说除描写铁五外,还多处使用对比的手法,请举出三例并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4. C
6. ①刑场上观刑的百姓的“怕”与韩大脖子的“笑”对比,突出韩大脖子的狂妄愚蠢及官场的黑暗腐朽。
②铁五刀锋过后,韩大脖子一脸欢笑与一脸惊恐对比,突出韩大脖子的愚蠢及铁五高超的本领。
③监斩官看到韩大脖子受刑不死时讽刺揶谕铁五的气定神闲与看到韩大脖子人头落地后僵住的阴笑对比,来表现官员的虚伪脆弱及贪腐的本质。
④百姓看到看到韩大脖子受刑后仍“活着”时的咒骂与看到韩大脖子最终下场时的齐声喝彩对比,表达了对铁五行为的肯定及人心的背向。
⑤监斩官高高在上的神情与铁五谦卑而坚定的姿态对比,既表达了对铁五行为的肯定,也揭露了官员表面道貌岸然,实则污浊不堪的灵魂。
⑥把对韩大脖子第一次的判罚与第二次判罚进行对比,表现了满清政府把革命党与杀人犯等同的愚蠢和凶残。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项“观刑只是看热闹”“愚昧麻木”不正确,韩大脖子第二次受刑是因杀人获罪,百姓可能有“看热闹”的心态,但当看到韩大脖子“没死”时骂“什么世道”,说明百姓还有基本的正义观,并非“愚昧麻木”。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他说砍谁也不砍革命党”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有正义感”的性格特征。从文中“他和监斩官对答有理有据,和韩大脖子酒楼对话,看似粗陋,实则深藏不露,只是用吃肘子的方式来表达他的内心”等情节中,可以概括“铁五粗放而不笨拙,沉稳而不张扬”的人。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手法的鉴赏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找出对比手法,例如通过刑场上观刑的百姓的“怕”与韩大脖子的“笑”对比,突出韩大脖子的狂妄愚蠢及官场的黑暗腐朽。铁五刀锋过后,韩大脖子一脸欢笑与一脸惊恐对比,突出韩大脖子的愚蠢及铁五高超的本领。监斩官看到韩大脖子受刑不死时讽刺铁五的气定神闲与看到韩大脖子人头落地后僵住的阴笑对比,来表现官员的虚伪脆弱及贪腐的本质。
实用类文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