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湖南长郡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8-05-08
湖南长郡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学考模拟卷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医文化就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而独立践行的中国文化,并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内经》只有十三方,而整个数十篇幅讲的治法、理论、原则等,不是仅在医学领域独有,中医的一切都是与向外宇宙自然、向内心态道德乃至社会家国的认识是一样的,应对的基本理念是一样的。然而,什么是中医文化?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具体而言:中医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这样看来,中医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很广,包括中医学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价值理念、文化功能、人文精神、语言文献,中医学区别于其他医学的文化特征,中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历代名医所处历史文化背景,医学学术思想形成的条件及传承等等。除了上述理论研究之外,中医文化研究还包括地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医医院文化建设、中药企业文化建设等应用研究。
②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的基因构成部分。中医文化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著名的中医文化专家张其成教授曾经提出“易道主干”说,认为中华文化的主干既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而是通贯儒家、道家的“易家”,易家的核心就在于“易道”。就易与医的关系论,自古就有“医易同源”“医易会通”的命题。也就是说,中医与作为中华文化主干的“易道”不仅存在纵向的同源关系,而且存在横向的同理关系,由此可知,中医思想文化也同样具有通贯儒道的特点。隋唐以后,中医还吸取了佛家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中医的一些思想还对易、儒、道产生过反影响或产生过修补作用,如天人观念、阴阳五行学说、气学说等。
③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凝聚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大力发展中医文化事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
④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医文化,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背景之中,其生存环境已被严重破坏,其生存状况亦不容乐观,在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医文化的现代发展遭遇到西方强势文化的沉重压力,一方面传统中医文化的内涵正在褪色、消失,另一方面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西医实证科学全面入侵。因此,必须做出主动的努力来确认和维护中医文化的生存空间,在面对外来医学文化的冲击和时代变迁的荡涤时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遵守中医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和自身逻辑性,在选择中医文化现代发展的方向、方法及路径时既不会一味固守传统而丧失发展的机遇,又不会因一味迎合“现代”而更改或擦除中医药文化的根本属性。中医文化现代发展是动态的过程,它只有在不断地海纳百川中才会绵延相继、更新常流。
(选自王祚桥《中医文化》,有删改)
1.下列对“中医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B.中医文化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也凝聚了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与原创思维方式。
C.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的基因构成部分,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
D.中医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构成了中华中医文化,中医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农耕文明是中医文化的发源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文化生长的土壤。在当今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中医文化生存状况堪忧,生存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破坏。
B.中医文化不仅具有贯通儒家、道家的特点,还吸取了佛家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中医文化思想还对易家、儒家、道家产生过反影响或产生过修补作用。
C.中医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很广,不仅包括中医学形成的背景、发展规律、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价值理念、语言文献等理论研究,还包括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中医学的文化功能、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等应用研究。
D.维护中医文化的生存空间,就是要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遵守中医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和自身逻辑性,选择自身现代发展方向、方法及路径时,既不能一味固守传统而丧失机遇,也不能一味迎合“现代”而更改或擦除自身的根本属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医经典《内经》虽然只有十三方,但其中所讲的治法、理论、原则,与应财社会国家的认识和基本理念是一样的。
B.中医思想文化有贯通儒家道家的特点,这一特点充分体现在“医易同源”“医易会通”的命题上,因而中医与“易道”不仅存在纵向的同源关系,而且还存在横向的同理关系。
C.中医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D.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因此,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大力发展中医文化事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
二、文言文阅读(12分。选择题8分,每小题2分;翻译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归去来兮辞并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1
4.下列句中加横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瓶无储粟,生生所资 生:维持
B.策扶老以流憩 策:拄着
C.善万物之得时 善:羡慕
D.聊乘化以归尽 乘:趁着
5.下列选项中加横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家叔以余贫苦 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B.因事顺心 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
C.将有事于西畴 月出于东山之上
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6.下列句中加横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于时风波未静 B.亦崎岖而经丘
C.尝从人事 D.悦亲戚之情话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寄身于天地之间,时间很短暂,应该顺应自己的心意来决定行止,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愿,整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B.作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是既不愿到处奔走以求荣华富贵,也不期望到皇帝的故乡游玩。
C.作者的人生态度是顺随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达观地面对生命。
D.最后一段文字虽不免消极,但却是发自内心的,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脱身引退后的痛苦反省与体验。
8.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分)
译文:
(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2分)
译文:
三、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10分)
9.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选三题,每空1分,共6分)
(1)复为慷慨羽声, , 。(《荆轲刺秦王》)
(2)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3)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杜甫《秋兴八首》)
(4) , ,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4分,每空1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西城杨柳弄春柔“一句用的是 手法,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词的下阕用 暗寓光阴流转;全词表达了 和 的思想感情。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