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双流中学2018届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8-05-11
四川省双流中学2018届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这些让外国人“想带回家”的创新发明,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不过,这些基于数据和平台衍生的产品,要如何治理、怎样监管?
数字经济时代,我们身边充满了数字以及围绕数字而形成的经济和商业形态,统计显示,目前全球十五大互联网公司均为平台形式的数据公司;全球最大的100家企业中,有60家的主要收入来自平台商业模式。平台经济具有千万量级的商品和服务提供者,更有数十亿级的消费者用户,并对用户形成强大的黏性。平台经济是大势所趋,但如此庞大的规模,仅靠单一力量很难实现有效治理。如果说,鼓励创新、包容审慎是数字经济时代的行政监管原则,那么,协同共治就应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社会治理机制。
从政府治理层面来说,协同共治也是适应变革的需要。当前经济生态日益丰富多元,催生了数据智能、网络协同等不同以往的治理模式。这些新治理方式,与行政机关传统的许可、审批、处罚的监管方式,存在着衔接和协同的磨合。在此背景下,就需要政府与社会力量形成合力。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
在社会协同治理的过程中,平台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平台因其海量的商家和用户以及没有国界、边界的特点,从而具有比传统跨国公司更大的公共性与责任。它们承担着市场主体准入、竞争秩序维护、产品质量担保、合法合规审查、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消费者维权等方面的职责。以阿里电商为例,平台上的商家约有1500万家,活跃消费者超过5.35亿人,而且有百万境外商家和数以亿计的境外消费者,服务范围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商家和消费者的权益由谁来保障?平台上的秩序由谁来负责?掌握着这些规则和全部数据的平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实,政府与平台利用各自优势协同共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政府监管是国家机关依法行政,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和处罚,具有很强的合法性与公信力;而平台治理则能利用技术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当前,国家赋予了平台越来越多的依法行使治理权限的职责,平台应从主动治理、数据共享、技术手段等方面,实现与政府监管的协同治理。比如,巨型平台往往拥有强大的数字技术能力,而政府尽管掌握关键的数据信息,但数据处理和运用能力却相对薄弱。在此情况下,平台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政府部门提供技术赋能。
互联网像电力一样无处不在,而数字经济的甘霖,更是“泰山遍雨、河润千里”。加强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共治,不仅有助于数字经济安全健康可可持续发展,也会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摘编自朱卫国《数字经济时代呼唤协同共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现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字经济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对传统的社会治理机制提出了挑战。
B.数字经济时代,新的行政监管原则需要政府与社会协同共治的新机制。
C.政府对经济的监管,传统上主要表现为行政机关的许可、审批、处罚等。
D.一个平台上的商家和用户数量巨大,甚至来自不同国家,这让政府监管无能为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先提出数字经济时代的治理和监管问题,然后给出观点并进行了分析。
B.协同共治的概念,文章是以数字经济时代规模庞大的商业形态为背景提出的。
C.文章强调政府治理的适时变革,这种变革就包括与新治理方式的衔接和协同的磨合。
D.相较于政府治理,平台治理更高效、成本更低,数字技术能力更强,治理优势更明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字经济在当今世界的迅猛发展,是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基础的。
B.善于利用平台商业模式,才能在数字经济时代跟上发展的潮流。
C.平台具有比传统跨国公司更大的公共性与责任,取代跨国公司将成为趋势。
D.协同共治,不仅有利于对数字经济的治理,对整个国家的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镌刻的信仰
徐涟
从窗户望出去,是垂杨柳,李广桃树和近在眼前的沙丘。那么切近,仿佛伸手就能抓到灼热滚烫的沙子。柔和的沙丘曲线,向两边绵延伸展,白色的天空,向上再向上,才呈现出蓝色。窗外的风景就这样入眼入心,没有远近纵深,分明中国画的景致,寂寥无声,凝固在时空的永恒当中。瞬间,我迷失了自己。
这是在敦煌。沙丘就是鸣沙山。我们住在鸣沙山脚下。
从飞机上俯瞰,连绵不绝的灰白色沙漠、灰褐色戈壁、道道伤痕似的雅丹地貌以及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山。纵使在心中已经揣想过千百遍,你仍然会惊叹大自然不可思议的伟大神力造就了这沙漠中的神秘奇观。祁连山的雪水切割开坚硬的岩石,冲刷出千沟万壑,顽强地奔流在干涸的大地上,带来了泥土,也带来了绿洲,也因此诞生了这个古称沙州、今名敦煌的城市。
然而仅仅是自然的伟力还不能够造就敦煌。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叫乐僔的和尚行脚至此,看见了鸣沙山东麓那耀眼的佛光。于是,他在坚硬的石壁上开凿,开始塑造心中的佛国形象---莫高窟。自此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在这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谦卑地索取土地馈赠的人们,在极端艰险的生存环境中,创造出了极端丰富的精神财富。敦煌,因为信仰的镌刻,才由此成为敦煌。
自乐僔开窟造像以来,莫高窟经历了北凉、北魏、隋初、盛唐、大宋、西夏、元朝……莫高窟七百三十五个石窟中,有四百九十二个石窟有佛造像,布满彩绘壁画,既描绘出人们祈祷憧憬的天国,也把人世间的耕种织造等等一切美好留在了画面上。而建造石窟的工匠、画师,却没有留下一个名字。时光流转,峨冠博带的贵人尽管面目依然清晰,他们的名字却早已湮灭在历史的深处;而那些默默无名的工匠、画师,却因为彩塑壁画的存在而凸显自身,他们一笔一画地创造了敦煌的历史,也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
敦煌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寒冷,冬天气温时常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那个叫乐僔的和尚,执意 要在这样的荒郊野岭修行。后来又有叫法良的禅师跟随,自此,僧侣们在石窟修行、居住、瘗埋。在无数漫漫长夜里,他们如何忍受着饥饿与寒冷,在万籁俱寂中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更抗拒着怀疑、失望、幻觉、迷惘、否定?是信仰,犹如那道道金光,显现出千佛的形象,引导着一代代苦修的僧侣一步步走向觉悟。在昏暗的洞窟中,无数个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彩塑壁画,是如何被画师工匠从坚硬的岩石中一凿一斧、一笔一画地被创造出来的?我想,那一定源于信仰,由信仰而生的光,早已照亮了黑暗,也照亮了心灵。
我参观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参加有关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意产业开拓的讲座。报告厅里坐满了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衣着素朴,神态安静。我无意中发现一位瘦小而矍铄的老人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她剪着短发,头发灰白。我认出来了,她就是将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全部奉献给敦煌的樊锦诗!她悄悄地来,听完又悄悄地离开。我默默地想:五十年的沉淀,她已抛开了功名利禄,抛开了得失计较,将事业和艺术的理想淬炼成信仰。而如今,有多少人能够坚守这样的信仰,愿意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事业?
我坐在胡杨树下,于丝丝凉风中陷入沉思。往莫高窟的路,本是一条朝圣的道路。一千多年前,来往于丝绸之路的人们千辛万苦赶赴这里,或是附近的居民,一步一步走来山里,表达无尽虔诚。然而,我们今天到达石窟实在是太容易了些。从北京直飞敦煌,不过2小时40分钟。从敦煌城里一路坦途,直达莫 高窟停车场,下车,站定,眼前就是举世闻名的九层楼!这样的便捷,这样的容易,又如何奢望激动、震撼、深刻、独特的个体感受?
也许有一天,背一身简单的行囊,从敦煌数字展示中心出发,在炎炎烈日中,伴着尘土和沙砾前行,耗费几个小时,全身汗水湿透,穿过河水丰沛的大泉河,走过一排迎风摇曳的胡杨树。我,追着信仰留下的光辉,又一次来到敦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从作者的一次敦煌之行写起,却没有具体写行程,而是围绕“镌刻的信仰”选材为文,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感慨。
B.文章第段写飞机上的俯瞰之景,把沙漠戈壁的环境、敦煌的风貌展现在读者眼前,意在唤起人们对敦煌美景的向往之情。
C.作者认为,敦煌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能在这里留下精美绝伦的佛造像和壁画,最主要是靠信仰的支撑。
D.在古代,人们到敦煌石窟朝拜都需要经历一番艰辛,而现在人们乘坐现代交通工具很快就可以到达莫高窟。
5.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作者在第段既说工匠、画师“没有留下一个名字”,又说他们“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材料一: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目前(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2.3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两亿的国家。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015年中国总抚养比为37%,少儿抚养比为22.7%,老年抚养比14.3%;2005-2015年中国少儿抚养比逐年下降,而老年抚养比逐年增加。
(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二:
过去40年里头,中国GDP总量增长了29倍,人均GDP增长了20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了16倍, 这个16倍是由劳动生产率增长16.7倍来支撑的。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时间长,而且又非常快,它的来源归结为人口红利。经济增长每年9.7%的增长速度最大的部分是资本积累。过去都说是要素的投入,而且是物质资本的投入。但实际上它和我们的人口红利人口结构是有关的。因为你的人口抚养比不断在下降,更因为劳动力无限供给,在这个发展阶段上,中国的资本回报率是相当高的。至少在2010年之前,理论上推 算出来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加入了人口因素之后,我们得到是10%左右。同时我们看到,如果人口红利消失了的话,这个潜在增长率自然就会下降。我们经过了30多年的劳动力市场发育,大量的农民工进城, 保证我们城市的劳动力继续增长。
(摘编自中科院副院长蔡眆《怎么把人口红利转变为真实经济增长源泉》)
材料三:
中国是人口大国,在一定时期内,充足低廉的劳动要素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数十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曾经源于劳动力供给数量的红利正在逐渐消失,而劳动力供给质量的红利正在逐步形成,由教育普及带来的人口质量的红利开始不断显现,高等教育人数的空前增长正在重塑中国的人口结构。届时,中国将拥有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高素质劳动力群体,有利于未来经济增长释放出巨大的潜力。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颜色《人口红利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
材料四: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去年(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723万人,是2000年以来历史第二高值。比2016年减少6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与2016年相比均有下降。这是自2016年我国正式实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以来,首次出现二孩出生数超过一孩出生数的情况。也就是说,出生人口的下降,其实并非因为适龄夫妇二孩生育意愿不够,主要是很多夫妇连一孩都没有生育。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信号。“全面二孩”政策促进了我国人口均衡发展,让我国在育龄妇女人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出生人口相对政策实施前有所增加。但是相关数据表明,“全面二孩”政策还不足以扭转我国当前少子化的趋势。
(摘编自新华社1月17日报道)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会呈现人口结构老年状态以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多的过程是老龄化的两大特征。
B.人口老龄化是个动态过程,突出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总抚养比失衡,当今中国具有这一特征。
C.按照国际上通常看法,比照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图,我国早在2002年就已经进入了老年社会。
D.中科院副院长蔡眆认为,过去40年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来源可以归结为人口红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促进了资本的积累,极具优势的人口抚养比又使得剩余资本得到积累,从而使资本投资有了来源并能获得高额回报率。
B.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国家重视人口问题,针对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及时调整了相应的人口政策。
C.随着数十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国的人口在减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长率将会下降。
D.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二孩出生数超过一孩出生数,表明“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E.适龄夫妇二孩生育意愿不够,是2017年比2016年出生人口减少63万,人口出生率为 12.43%,与2016年相比均有下降的主要原因。
9.结合以上四则材料内容,你认为应对我国未来面临的劳动力问题,有哪些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4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这些让外国人“想带回家”的创新发明,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不过,这些基于数据和平台衍生的产品,要如何治理、怎样监管?
数字经济时代,我们身边充满了数字以及围绕数字而形成的经济和商业形态,统计显示,目前全球十五大互联网公司均为平台形式的数据公司;全球最大的100家企业中,有60家的主要收入来自平台商业模式。平台经济具有千万量级的商品和服务提供者,更有数十亿级的消费者用户,并对用户形成强大的黏性。平台经济是大势所趋,但如此庞大的规模,仅靠单一力量很难实现有效治理。如果说,鼓励创新、包容审慎是数字经济时代的行政监管原则,那么,协同共治就应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社会治理机制。
从政府治理层面来说,协同共治也是适应变革的需要。当前经济生态日益丰富多元,催生了数据智能、网络协同等不同以往的治理模式。这些新治理方式,与行政机关传统的许可、审批、处罚的监管方式,存在着衔接和协同的磨合。在此背景下,就需要政府与社会力量形成合力。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
在社会协同治理的过程中,平台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平台因其海量的商家和用户以及没有国界、边界的特点,从而具有比传统跨国公司更大的公共性与责任。它们承担着市场主体准入、竞争秩序维护、产品质量担保、合法合规审查、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消费者维权等方面的职责。以阿里电商为例,平台上的商家约有1500万家,活跃消费者超过5.35亿人,而且有百万境外商家和数以亿计的境外消费者,服务范围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商家和消费者的权益由谁来保障?平台上的秩序由谁来负责?掌握着这些规则和全部数据的平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实,政府与平台利用各自优势协同共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政府监管是国家机关依法行政,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和处罚,具有很强的合法性与公信力;而平台治理则能利用技术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当前,国家赋予了平台越来越多的依法行使治理权限的职责,平台应从主动治理、数据共享、技术手段等方面,实现与政府监管的协同治理。比如,巨型平台往往拥有强大的数字技术能力,而政府尽管掌握关键的数据信息,但数据处理和运用能力却相对薄弱。在此情况下,平台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政府部门提供技术赋能。
互联网像电力一样无处不在,而数字经济的甘霖,更是“泰山遍雨、河润千里”。加强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共治,不仅有助于数字经济安全健康可可持续发展,也会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摘编自朱卫国《数字经济时代呼唤协同共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现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经济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对传统的社会治理机制提出了挑战。
B.数字经济时代,新的行政监管原则需要政府与社会协同共治的新机制。
C.政府对经济的监管,传统上主要表现为行政机关的许可、审批、处罚等。
D.一个平台上的商家和用户数量巨大,甚至来自不同国家,这让政府监管无能为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数字经济时代的治理和监管问题,然后给出观点并进行了分析。
B.协同共治的概念,文章是以数字经济时代规模庞大的商业形态为背景提出的。
C.文章强调政府治理的适时变革,这种变革就包括与新治理方式的衔接和协同的磨合。
D.相较于政府治理,平台治理更高效、成本更低,数字技术能力更强,治理优势更明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经济在当今世界的迅猛发展,是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基础的。
B.善于利用平台商业模式,才能在数字经济时代跟上发展的潮流。
C.平台具有比传统跨国公司更大的公共性与责任,取代跨国公司将成为趋势。
D.协同共治,不仅有利于对数字经济的治理,对整个国家的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镌刻的信仰
徐涟
从窗户望出去,是垂杨柳,李广桃树和近在眼前的沙丘。那么切近,仿佛伸手就能抓到灼热滚烫的沙子。柔和的沙丘曲线,向两边绵延伸展,白色的天空,向上再向上,才呈现出蓝色。窗外的风景就这样入眼入心,没有远近纵深,分明中国画的景致,寂寥无声,凝固在时空的永恒当中。瞬间,我迷失了自己。
这是在敦煌。沙丘就是鸣沙山。我们住在鸣沙山脚下。
从飞机上俯瞰,连绵不绝的灰白色沙漠、灰褐色戈壁、道道伤痕似的雅丹地貌以及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山。纵使在心中已经揣想过千百遍,你仍然会惊叹大自然不可思议的伟大神力造就了这沙漠中的神秘奇观。祁连山的雪水切割开坚硬的岩石,冲刷出千沟万壑,顽强地奔流在干涸的大地上,带来了泥土,也带来了绿洲,也因此诞生了这个古称沙州、今名敦煌的城市。
然而仅仅是自然的伟力还不能够造就敦煌。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叫乐僔的和尚行脚至此,看见了鸣沙山东麓那耀眼的佛光。于是,他在坚硬的石壁上开凿,开始塑造心中的佛国形象---莫高窟。自此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在这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谦卑地索取土地馈赠的人们,在极端艰险的生存环境中,创造出了极端丰富的精神财富。敦煌,因为信仰的镌刻,才由此成为敦煌。
自乐僔开窟造像以来,莫高窟经历了北凉、北魏、隋初、盛唐、大宋、西夏、元朝……莫高窟七百三十五个石窟中,有四百九十二个石窟有佛造像,布满彩绘壁画,既描绘出人们祈祷憧憬的天国,也把人世间的耕种织造等等一切美好留在了画面上。而建造石窟的工匠、画师,却没有留下一个名字。时光流转,峨冠博带的贵人尽管面目依然清晰,他们的名字却早已湮灭在历史的深处;而那些默默无名的工匠、画师,却因为彩塑壁画的存在而凸显自身,他们一笔一画地创造了敦煌的历史,也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
敦煌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寒冷,冬天气温时常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那个叫乐僔的和尚,执意 要在这样的荒郊野岭修行。后来又有叫法良的禅师跟随,自此,僧侣们在石窟修行、居住、瘗埋。在无数漫漫长夜里,他们如何忍受着饥饿与寒冷,在万籁俱寂中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更抗拒着怀疑、失望、幻觉、迷惘、否定?是信仰,犹如那道道金光,显现出千佛的形象,引导着一代代苦修的僧侣一步步走向觉悟。在昏暗的洞窟中,无数个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彩塑壁画,是如何被画师工匠从坚硬的岩石中一凿一斧、一笔一画地被创造出来的?我想,那一定源于信仰,由信仰而生的光,早已照亮了黑暗,也照亮了心灵。
我参观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参加有关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意产业开拓的讲座。报告厅里坐满了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衣着素朴,神态安静。我无意中发现一位瘦小而矍铄的老人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她剪着短发,头发灰白。我认出来了,她就是将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全部奉献给敦煌的樊锦诗!她悄悄地来,听完又悄悄地离开。我默默地想:五十年的沉淀,她已抛开了功名利禄,抛开了得失计较,将事业和艺术的理想淬炼成信仰。而如今,有多少人能够坚守这样的信仰,愿意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事业?
我坐在胡杨树下,于丝丝凉风中陷入沉思。往莫高窟的路,本是一条朝圣的道路。一千多年前,来往于丝绸之路的人们千辛万苦赶赴这里,或是附近的居民,一步一步走来山里,表达无尽虔诚。然而,我们今天到达石窟实在是太容易了些。从北京直飞敦煌,不过2小时40分钟。从敦煌城里一路坦途,直达莫 高窟停车场,下车,站定,眼前就是举世闻名的九层楼!这样的便捷,这样的容易,又如何奢望激动、震撼、深刻、独特的个体感受?
也许有一天,背一身简单的行囊,从敦煌数字展示中心出发,在炎炎烈日中,伴着尘土和沙砾前行,耗费几个小时,全身汗水湿透,穿过河水丰沛的大泉河,走过一排迎风摇曳的胡杨树。我,追着信仰留下的光辉,又一次来到敦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作者的一次敦煌之行写起,却没有具体写行程,而是围绕“镌刻的信仰”选材为文,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感慨。
B.文章第段写飞机上的俯瞰之景,把沙漠戈壁的环境、敦煌的风貌展现在读者眼前,意在唤起人们对敦煌美景的向往之情。
C.作者认为,敦煌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能在这里留下精美绝伦的佛造像和壁画,最主要是靠信仰的支撑。
D.在古代,人们到敦煌石窟朝拜都需要经历一番艰辛,而现在人们乘坐现代交通工具很快就可以到达莫高窟。
5.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作者在第段既说工匠、画师“没有留下一个名字”,又说他们“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材料一: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目前(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2.3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两亿的国家。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015年中国总抚养比为37%,少儿抚养比为22.7%,老年抚养比14.3%;2005-2015年中国少儿抚养比逐年下降,而老年抚养比逐年增加。
材料二:
过去40年里头,中国GDP总量增长了29倍,人均GDP增长了20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了16倍, 这个16倍是由劳动生产率增长16.7倍来支撑的。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时间长,而且又非常快,它的来源归结为人口红利。经济增长每年9.7%的增长速度最大的部分是资本积累。过去都说是要素的投入,而且是物质资本的投入。但实际上它和我们的人口红利人口结构是有关的。因为你的人口抚养比不断在下降,更因为劳动力无限供给,在这个发展阶段上,中国的资本回报率是相当高的。至少在2010年之前,理论上推 算出来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加入了人口因素之后,我们得到是10%左右。同时我们看到,如果人口红利消失了的话,这个潜在增长率自然就会下降。我们经过了30多年的劳动力市场发育,大量的农民工进城, 保证我们城市的劳动力继续增长。
(摘编自中科院副院长蔡眆《怎么把人口红利转变为真实经济增长源泉》)
材料三:
中国是人口大国,在一定时期内,充足低廉的劳动要素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数十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曾经源于劳动力供给数量的红利正在逐渐消失,而劳动力供给质量的红利正在逐步形成,由教育普及带来的人口质量的红利开始不断显现,高等教育人数的空前增长正在重塑中国的人口结构。届时,中国将拥有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高素质劳动力群体,有利于未来经济增长释放出巨大的潜力。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颜色《人口红利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
材料四: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去年(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723万人,是2000年以来历史第二高值。比2016年减少6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与2016年相比均有下降。这是自2016年我国正式实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以来,首次出现二孩出生数超过一孩出生数的情况。也就是说,出生人口的下降,其实并非因为适龄夫妇二孩生育意愿不够,主要是很多夫妇连一孩都没有生育。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信号。“全面二孩”政策促进了我国人口均衡发展,让我国在育龄妇女人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出生人口相对政策实施前有所增加。但是相关数据表明,“全面二孩”政策还不足以扭转我国当前少子化的趋势。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呈现人口结构老年状态以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多的过程是老龄化的两大特征。
B.人口老龄化是个动态过程,突出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总抚养比失衡,当今中国具有这一特征。
C.按照国际上通常看法,比照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图,我国早在2002年就已经进入了老年社会。
D.中科院副院长蔡眆认为,过去40年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来源可以归结为人口红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促进了资本的积累,极具优势的人口抚养比又使得剩余资本得到积累,从而使资本投资有了来源并能获得高额回报率。
B.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国家重视人口问题,针对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及时调整了相应的人口政策。
C.随着数十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国的人口在减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长率将会下降。
D.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二孩出生数超过一孩出生数,表明“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E.适龄夫妇二孩生育意愿不够,是2017年比2016年出生人口减少63万,人口出生率为 12.43%,与2016年相比均有下降的主要原因。
9.结合以上四则材料内容,你认为应对我国未来面临的劳动力问题,有哪些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