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8-05-21
湖南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找回对汉字的热爱
张颐武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中国人有个经典的说法,叫“读书必先识字”。汉字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起的作用,所谓“书同文”;汉字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它的文化内涵丰富丰厚。
在我看来,汉字之美,首先是形之美,一点一画,精妙组合。其次是意之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其中的意蕴很美。再次是声韵美,汉字组合成诗文,声韵组合很美。
二十世纪至今,汉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从软笔到硬笔,从书写到输入。两次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应用汉字的方式。当然,简体字成为规范的正体字也是汉字在二十世纪的重大的、不可逆的深刻变化。简体字是今天全球汉字应用的主流,也是汉字的现代规范写法。这些变化之中,不变的是汉字本身。
如今,虽然汉字的普及程度,即识字率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大有提高,但我们对汉字的使用情况却大不如前,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更别提遣词造句的水平。比如微博,不过一百多字,但这一百多字却缺乏美感,乏味、单调,常出现成语使用不当、错别字等现象。还有一种情况更为普遍,那就是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这种情况在成年人身上更为常见。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打字让撰写文章、与他人交流都变得更为快捷。但同时,这种便捷却无形中阻碍了我们对汉字的兴趣。追求速度的心态让我们一味求快,却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意蕴。莫言就曾说过,使用电脑敲字撰文会使他常顺手选用电脑提供给他的一些词汇,而无法组织出具有独特意蕴的新词汇,所以他最终放弃使用电脑进行创作。另外,如今学生普遍课业重、压力大,常为了考试而囫囵吞枣地接收学校老师授予的一切知识,这些知识不经过消化吸收、没调动兴趣,很容易学了便忘。
我们总以为汉语、汉字是我们的基本技能,如同吃饭走路一样无需投入过多学习精力。这种认识偏差常导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主观地轻视学习汉字、汉语的重要性,一味追求数理化或英语能力的提高,最终导致我们在学生期间就不曾打下牢固的应用汉语、书写汉字的能力。我常遗憾地发现,一些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非常糟糕。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在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完成了最基本的文化学习后,也开始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缺失,对知识有了精益求精的追求,因此社会开始重视汉字的读写。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相关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好现象,是一个好的开始。
我学中文出身,却也常感于自己文学水平、文字使用能力的不足,也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因而,我觉得汉字、汉语是需要终身学习的。我们需要找回对汉字的热爱,找回对母语的热爱。
(选自《新湘评论》2013年第24期,有改动)
1. 下列选项不属于“汉字”作用的一项是
A. 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
B.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
C. 汉字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厚,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
D. 汉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
2. 下列做法不属于“找回对汉字的热爱”措施的一项是
A. 领悟汉字本身的意蕴,体会汉字的形之美、意之美和声韵美。
B.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习压力,呼吁学生少上网和少发微博。
C. 掌握汉语、汉字的基本技能,提高应用汉语、书写汉字的能力。
D. 加强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推出汉字读写的电视节目。
3.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二十世纪至今,汉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每次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应用汉字的方式。
B. 当今社会,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的现象则更为普遍。
C. 使用电脑打字让撰写文章、与他人交流都变得更为快捷,但这种便捷最终导致了人们忽视汉字本身的意蕴。
D. 我们总以为学习汉语、汉字无需投入过多的精力,这种认识偏差使得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都非常糟糕。
【答案】1. D 2. B 3. D
【解析】试题解析:
1. 分析可知,题干是“汉字”作用,D中却是“汉字造字有六法”,答非所问。
2. 分析可知,B“呼吁学生少上网和少发微博”,说法错误,应适当去做,且正确使用汉字。
3. 结合原文可知, D“使得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都非常糟糕”,错在不仅限于这两者,以偏概全。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
B. 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
C. 鲰生说我曰 鲰:浅陋
D. 籍吏民,封府库 籍:户籍
5.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为击破沛公军 耳得之而为声
B.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 不如因善遇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
D. 常以身翼蔽沛公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6.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B.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D.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7. 下列对选段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无伤告密是项羽和刘邦产生矛盾的导火索。项羽的谋士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说刘邦有野心,有“天子气”,劝项羽急击勿失,这是“火上浇油”,使刘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B. 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而张良却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项伯同意调停,并嘱咐刘邦第二天向项羽道歉。由此而有鸿门宴上的斗争。
C. 鸿门宴上气氛一开始就很紧张,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其对刘邦欲王关中还是很不满,他设宴招待刘邦也是想做进一步打算。后范增命项庄舞剑,气氛则更为紧张。
D. 选段在矛盾斗争中,通过每个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具体表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两个政治集团里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其中集中表现了项羽自矜功伐的性格。
8. 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4. D 5. B 6. C 7. C
8. (1)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2)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D项,“籍吏民,封府库”,“籍”如解释为“户籍”,在语法上是错误的;先从句式上来看,“籍吏民”与“封府库”相对,两句结构一致,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是一致的,故“籍”也应是动词,且“籍”本是名词,“吏民”也是名词,名词加名词,第一个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故此处的“籍”应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登记”。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B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为击破沛公军”的“为”是介词,替、给;“耳得之而为声”的“为”是动词,形成。C项,“不如因善遇之”的“因”是介词,趁着,趁机;“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是动词,依靠。D项,“常以身翼蔽沛公”的“以”是介词,用;“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比如“以”,第一个“以”后面的“身”是名词,故“以”为介词,第二个“以”放在两个形容词之间,是连词,表并列关系。
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C项,“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戮力”古今意思一致,都指合力。A项,“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是行政区划,即山东省。B项,“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今义是指男女二人结为夫妻。D项,“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指黄河以北,“河南”古义指黄河以南,今义都是指省份。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鸿门宴上气氛一开始就很紧张……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其对刘邦欲王关中还是很不满,他设宴招待刘邦也是想做进一步打算”错误,从文中来看,鸿门宴气氛一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示意项羽,继而命项庄舞剑,气氛越来越紧张。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所以”,古今异义,……的原因;“……者,……也”,判断句;“出入”,偏义复词,偏在“入”上,即“进入”;“非常”,古今异义,意外的变故。第二句中,“不”同“否”;“若属”,你们这些人;“为所”表被动句,翻译为“被”;“且”,将要。
参考译文: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ying)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大怒,说:“明天犒(kao)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运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够用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您亲自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王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解释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文言文断句
9. 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
C.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 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应为“/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 A项意思是:“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B项意思是:“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式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有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 C项意思是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D项意思是“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通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找回对汉字的热爱
张颐武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中国人有个经典的说法,叫“读书必先识字”。汉字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起的作用,所谓“书同文”;汉字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它的文化内涵丰富丰厚。
在我看来,汉字之美,首先是形之美,一点一画,精妙组合。其次是意之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其中的意蕴很美。再次是声韵美,汉字组合成诗文,声韵组合很美。
二十世纪至今,汉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从软笔到硬笔,从书写到输入。两次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应用汉字的方式。当然,简体字成为规范的正体字也是汉字在二十世纪的重大的、不可逆的深刻变化。简体字是今天全球汉字应用的主流,也是汉字的现代规范写法。这些变化之中,不变的是汉字本身。
如今,虽然汉字的普及程度,即识字率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大有提高,但我们对汉字的使用情况却大不如前,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更别提遣词造句的水平。比如微博,不过一百多字,但这一百多字却缺乏美感,乏味、单调,常出现成语使用不当、错别字等现象。还有一种情况更为普遍,那就是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这种情况在成年人身上更为常见。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打字让撰写文章、与他人交流都变得更为快捷。但同时,这种便捷却无形中阻碍了我们对汉字的兴趣。追求速度的心态让我们一味求快,却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意蕴。莫言就曾说过,使用电脑敲字撰文会使他常顺手选用电脑提供给他的一些词汇,而无法组织出具有独特意蕴的新词汇,所以他最终放弃使用电脑进行创作。另外,如今学生普遍课业重、压力大,常为了考试而囫囵吞枣地接收学校老师授予的一切知识,这些知识不经过消化吸收、没调动兴趣,很容易学了便忘。
我们总以为汉语、汉字是我们的基本技能,如同吃饭走路一样无需投入过多学习精力。这种认识偏差常导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主观地轻视学习汉字、汉语的重要性,一味追求数理化或英语能力的提高,最终导致我们在学生期间就不曾打下牢固的应用汉语、书写汉字的能力。我常遗憾地发现,一些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非常糟糕。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在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完成了最基本的文化学习后,也开始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缺失,对知识有了精益求精的追求,因此社会开始重视汉字的读写。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相关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好现象,是一个好的开始。
我学中文出身,却也常感于自己文学水平、文字使用能力的不足,也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因而,我觉得汉字、汉语是需要终身学习的。我们需要找回对汉字的热爱,找回对母语的热爱。
(选自《新湘评论》2013年第24期,有改动)
1. 下列选项不属于“汉字”作用的一项是
A. 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
B.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
C. 汉字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厚,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
D. 汉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
2. 下列做法不属于“找回对汉字的热爱”措施的一项是
A. 领悟汉字本身的意蕴,体会汉字的形之美、意之美和声韵美。
B.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习压力,呼吁学生少上网和少发微博。
C. 掌握汉语、汉字的基本技能,提高应用汉语、书写汉字的能力。
D. 加强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推出汉字读写的电视节目。
3.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二十世纪至今,汉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每次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应用汉字的方式。
B. 当今社会,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的现象则更为普遍。
C. 使用电脑打字让撰写文章、与他人交流都变得更为快捷,但这种便捷最终导致了人们忽视汉字本身的意蕴。
D. 我们总以为学习汉语、汉字无需投入过多的精力,这种认识偏差使得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都非常糟糕。
【答案】1. D
【解析】试题解析:
1. 分析可知,题干是“汉字”作用,D中却是“汉字造字有六法”,答非所问。
2. 分析可知,B“呼吁学生少上网和少发微博”,说法错误,应适当去做,且正确使用汉字。
3. 结合原文可知, D“使得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都非常糟糕”,错在不仅限于这两者,以偏概全。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旦日飨士卒
B. 素善留侯张良
C. 鲰生说我曰
D. 籍吏民,封府库
5.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为击破沛公军
B.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 不如因善遇之
D. 常以身翼蔽沛公
6.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B.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D.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7. 下列对选段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无伤告密是项羽和刘邦产生矛盾的导火索。项羽的谋士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说刘邦有野心,有“天子气”,劝项羽急击勿失,这是“火上浇油”,使刘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B. 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而张良却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项伯同意调停,并嘱咐刘邦第二天向项羽道歉。由此而有鸿门宴上的斗争。
C. 鸿门宴上气氛一开始就很紧张,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其对刘邦欲王关中还是很不满,他设宴招待刘邦也是想做进一步打算。后范增命项庄舞剑,气氛则更为紧张。
D. 选段在矛盾斗争中,通过每个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具体表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两个政治集团里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其中集中表现了项羽自矜功伐的性格。
8. 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4. D
8. (1)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2)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D项,“籍吏民,封府库”,“籍”如解释为“户籍”,在语法上是错误的;先从句式上来看,“籍吏民”与“封府库”相对,两句结构一致,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是一致的,故“籍”也应是动词,且“籍”本是名词,“吏民”也是名词,名词加名词,第一个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故此处的“籍”应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登记”。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B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为击破沛公军”的“为”是介词,替、给;“耳得之而为声”的“为”是动词,形成。C项,“不如因善遇之”的“因”是介词,趁着,趁机;“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是动词,依靠。D项,“常以身翼蔽沛公”的“以”是介词,用;“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比如“以”,第一个“以”后面的“身”是名词,故“以”为介词,第二个“以”放在两个形容词之间,是连词,表并列关系。
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C项,“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戮力”古今意思一致,都指合力。A项,“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是行政区划,即山东省。B项,“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今义是指男女二人结为夫妻。D项,“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指黄河以北,“河南”古义指黄河以南,今义都是指省份。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鸿门宴上气氛一开始就很紧张……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其对刘邦欲王关中还是很不满,他设宴招待刘邦也是想做进一步打算”错误,从文中来看,鸿门宴气氛一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示意项羽,继而命项庄舞剑,气氛越来越紧张。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所以”,古今异义,……的原因;“……者,……也”,判断句;“出入”,偏义复词,偏在“入”上,即“进入”;“非常”,古今异义,意外的变故。第二句中,“不”同“否”;“若属”,你们这些人;“为所”表被动句,翻译为“被”;“且”,将要。
参考译文: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ying)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大怒,说:“明天犒(kao)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运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够用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您亲自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王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解释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文言文断句
9. 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
C.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 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应为“/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 A项意思是:“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B项意思是:“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式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有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 C项意思是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D项意思是“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通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