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福建莆田一中2018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8-05-22
福建莆田一中2018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来源《人民日报》2018年03月14日07版,作者刘焕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
B.“文化全球化”将企图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C.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 “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
D.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 吹“文化全球化”,以攫取更多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细致的分析。
B.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
C.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考。
D.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
B.西方国家极力宣扬“文化全球化”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
C.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消融其它文化,那将是灾难性的。
D.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人总有一天会空缺
田 鑫
玉米秧子被牛踩了一脚之后,它站过的地方就陷了下去,空出一棵玉米秧的位置。我盯着那个不大不小的坑,那棵玉米秧子紧贴着地面,没有一点要站起来的意思。
我总觉得,指甲长了剪短又长上来,韭菜割了过些日子又是一茬,树叶黄了会绿,竟然有些东西空缺了就再也不回来了。越想越失落,并且有一种顿悟了的感觉,才明白这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就像被踩进土里的玉米秧一样,总有一天会突然空缺。并且这种空缺,谁也都会遇得到,甚至还伴随一生。
我从童年开始,就在经历各种空缺,并记住它们所带来的滋味和创伤。
小时候寡言,我整天闷不吭声,这种情况直到遇到堆金才得以缓解。他和我相反,一上课就想说话,每一任同桌都受不了他,老师觉得我不说话,堆金要是坐我身边想说话也没得说,没想到弄巧成拙,堆金竟然打开了我这把生硬的锁。
他竟然成了我遇到的第一个突然消失了的人。他将一瓶劣质白酒灌进自己十二岁的身体后,就再也没有醒来。从此,教室里那张课桌的一边就空出一个十二岁孩子的位置,我坐在旁边,守着一个巨大的空洞。
堆金的离开让我明白了人有一天也是会突然空缺的,但是母亲的离开,却让我理解了空缺带来的痛到骨子里的悲伤。毫无征兆,我在放学回家的途中被截住了,来接我的人说你母亲出事了,得赶紧去看看。其实我对出事毫无概念,就跟在他身后。跑到山坡上的时候,一车土豆翻在路上,母亲躺在父亲怀里,软软的,看见我就流起眼泪。我别过头,想把泪水憋回去,可是无济于事。她被送到医院前眼睛还是睁的,送回来就一直闭着眼睛。那个傍晚,在和亲人们一一告别之后,从此家里的院子里炕上饭桌上就空出母亲的位置。父亲和他的几个孩子守着母亲留下的空缺,度日如年。
三年前,祖父去世,这个四合院里又一次出现了让人悲伤的空缺。在过完一生闭上眼落了幕之后,我们把祖父埋到了埋着母亲的那块地里,从此,他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作为祖父的身份,就永远地空缺了下来。大家尽量把悲伤收起来,装作没事人一样,吃饭的时候,先给爷爷盛一勺,放在供桌上,估摸着他动筷子了,我们才搛菜。事实上,我们就当他从来都没有离开。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父亲被我带进城。父亲走了,村庄里就空出了他的位置。我像移走一棵树一样,硬生生把父亲连根拔起,让他带着原土来到这座城市。这个走路佝偻着腰的小个子男人,一张嘴就露出两排黄牙,不用说话就知道方言一定带着土味。这个在村庄里无比威严的父亲,没有了在田间地头的神气,没有了喝酒打牌时的狡黠,面带怯色,悄悄地活着。
今年清明节,陪父亲回趟村庄给先人们上坟。两个空缺者回到村庄,跪倒在坟地里,疯长的野草把每一个坟堆盖得严严实实的,父亲清理完他的父亲身边的草,又清理了我的母亲身边的草,然后在两座坟之间,清出一块空地。
离开的时候,我回了下头才看清楚,原来祖父和母亲的坟地之间,恰好留出一座坟的位置。父亲不说,我心里明白,这块空地,是他留给自己的,这时候把它空出来,是想着在村庄里早早选下一块空地方,安放这些年的空缺,以及多年后将永远空缺的自己。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四段用简练的笔墨交待堆金对我的影响,为后文堆金意外去世后抒发我的感受作铺垫。
B.祖父去世后,我们“装作没事人一样”“当他从来都没有离开”,是因为我们害怕“空缺”,不敢面对祖父离世的现实。
C.作者描写父亲“佝偻”的身姿,“黄牙”和“土味”,是为了展现他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状态,因而他才会“悄悄地活着”。
D.本文描述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空缺”现象,语言朴素自然,运用比喻、比拟等手法传达出了作者复杂的生活感受。
5.文中写到各种“空缺”带给“我”的不同感受,请简要概括。(5分)                                           
6.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6年可谓中国视频网站迅猛发展的一年。一部网络视听作品的点击量、播放量过亿,已经成为常态。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2016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5.14亿,占网民总数的72.4%。不仅如此,2016年,几乎每家视频网站的会员数量都有翻倍的增长。而《2017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5.65亿,占网民总数的75.2%。
(摘编自《视频网站破解盈利谜题》)
材料二:
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备案库数据如下:网络剧555部,6921集;网络电影5620部;网络动画片659部,综艺、财经、体育、教育等各专业类节目2725档。网络视听节目在稳中有升的基础上,正在从粗放的数量增长转向追求精品的质量增长。

材料三:
视频网站虽发展迅猛,但大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流量和内容成本过高。一方面,为了形成内容的差异化,视频网站在自制剧上的投入持续扩大,但因为缺乏职业化的节目制作团队,自制节目质量堪忧,剧情“雷人”、特效简陋、内容贫乏等问题绝不鲜见,很难吸引用户观看。而想要通过采购优质内容摆脱亏损困境,却又一直被天价版权拖累。2015年,《芈月传》每集300万元,到了2017年,《如懿传》已涨至每集900万元。另一方面,在线视频行业整体流量都在上升,但流量变现方式单一,对广告依赖程度很高。而艾瑞咨询网统计数据显示,视频网站的广告收入占比已从2012年的72.5%持续下跌至2017年的51.1%,加上因盗链、网盘侵权损失的广告收益,以广告为主的营收显然无法覆盖流量和内容的成本。为了增加收益,近年来,付费成为各家视频网站力推的模式。但中国多数网民付费习惯还未养成,付费用户在整个用户群体中比例仍然很低。而且,平衡付费用户和广告之间的博弈也是一个难题。视频网站想要用更好的使用体验来吸引用户付费,就必须减少广告投放,但广告少了广告收入就会减少,而广告多了又会影响付费用户量的增加。对于此种困局,易观新媒体分析师认为,尽管付费用户扩大不等于付费意愿提高,但相较于广告盈利模式来说,付费用户的规模化意味着更稳定的收入来源。所以,视频网站未来应该在更好的内容、更好的体验以及更大程度地保障用户权益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用户付费。只要把用户付费、广告收入的比例匀一匀,视频网站就算迈出了盈利的一大步。
(摘编自《大多数视频网站目前依然亏损,如何破解盈利谜题?》)
材料四:
没有热门IP和自带流量的明星,有着电影质感的网络自制剧《白夜追凶》走的是口碑路线,靠剧情、演技、制作等硬实力吸引观众。其总策划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网络剧拼套路的时候过去了,现在该拼审美了。”网剧已走过草莽时代,正朝着专业化的大制作方向迈进。只有尊重观众智商,不断打磨剧情、提高制作水准,才能更加贴近观众的追剧需求。
(摘编自《百度视频大数据解读<白夜追凶>网络热播》)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两年来,视频网站发展迅猛,用户量、会员数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网络视听节目数量稳中有升。
B.视频网站的成本主要是在线视频的流量成本和内容成本,而内容成本主要包括自制内容成本 和版权成本。
C.广告营收曾是视频网站最大的收入来源,但近年来广告收入占比持续下跌,视频网站依靠广告增加收入已不可能。
D.大量投放广告影响用户体验,使用户不愿付费,为争取付费用户而减少广告,又会减收入,这是视频网站面临的一个困境。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视频网站虽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长期亏损、自制内容质量亟需提高等影响其持续发展的严峻问题。
B.2015年到2017年上半年,新增网络电影数量持续上涨,但其播放量在2016年下半年达到高点后急剧回落。
C.根据2015-2017年网络剧播出情况可知,2017年上半年与2016年同期相比,网络剧上线数量与播放量均基本持平。
D.视频网站应通过提高内容质量吸引用户付费,付费用户量增加了,就会带动用户付费意愿的提高。
E.网络自制剧《白夜追凶》赢得好口碑说明我国网剧制作开始重视剧情、演技、制作等硬实力,力求贴近观众的追剧需求。
9.视频网站要想发展好,你认为应该怎么做?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4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