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复习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8-06-12
郑州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复习语文试题
一、(2017-2018学年甘肃兰州一中高二下月考)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②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③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④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⑤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B. 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
C. 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D. 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B. 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
C.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
D. 文章前三段以递进结构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自然引出第四段的“生态伦理实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
B. 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C. 荀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D. 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白 鹿
申平
杨四和王安,在草原上寻找白鹿已经一个多月了。他们带着麻醉枪,住在一间人家废弃的孤零零的小土房里,开着一辆破车到处跑,一心要活捉白鹿,运回城里去发大财。
然而,传说中的白鹿,神一样的白鹿,他们却连个影子也没有看到。
这些年因为政府禁猎,草原上的各种动物就像野草一样蓬勃生长起来,狼、獾、狐等越来越多,鹿呢,就更是成群结队。而且由于草原上的人们长期对鹿友好,鹿群竟然不怎么怕人。有时大白天的,也可以看见它们的身影。
但是,鹿群却对杨四他们保持警惕,好像知道他们不怀好意似的。只要他们的破车一露头,它们就会一阵风似的消失在山谷间、白桦林里。两人只好弃车步行,鬼子进村一样悄悄寻找和接近鹿群。
这天傍晚,他们在接近一个大鹿群的时候,竟然隐约发现里面有个白色的身影。他们兴奋异常,不顾雨后草地湿滑泥泞,就像狗一样四肢着地往前爬,近了,更近了,突然,他们发现有几只狼也在一侧匍匐前进,慢慢向鹿群靠近。其中一只狼已经准备跃起,扑向它前面的一只小鹿。不知道是因为恐惧还是心善,反正他俩同时发出了喊叫声。喊叫的结果,当然是鹿群逃遁,几只狼也逃窜了。他们呢,也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机会。
当天夜里,他们在小土屋里喝了一会儿闷酒,就叹着气上炕睡觉。后半夜,他们被一阵挠门声惊醒了。跳起来扒门一看,糟了,外面的月亮地里,十几只狼团团包围了他们的小土屋,一定是白天受到惊吓的那几只狼带着“家人”来报复了。二人吓得头皮发麻,急忙点起蜡烛,扑过去加固摇摇欲坠的破木门。然后,又从灶膛里掏出没有燃尽的炭火,用木棍夹起来,从门缝里往外扔;还把麻醉枪管伸出去,做出要射击的样子。狼群这才往后退了一些。
然而,炭火的量很有限,枪又打不响。狼群一阵嚎叫,开始组织新的进攻。这一回,它们有的跃上屋顶,有的冲到两侧,开始用爪子轮流拼命刨土,意欲破屋而入。听着周围哗啦哗啦的扒土声,两人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他们感觉到死神正在向他们一步步逼近……
杨四和王安,两个四十多岁的大老爷们,竟然在屋里绝望地哭泣起来。
忽然,他们听见外面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侧耳细听,好像是呦呦的鹿鸣之声;随后,他们又听见一阵雷霆之音。扑到门前往外一看,但见在明亮的月光之下,一队由上百只梅花鹿组成的鹿群,正风驰电掣向这里冲来。冲在前边的,是十几只高举犄角的公鹿;而冲在最前面的,竟然是一只威风凛凛的白鹿!
不错,那的确是一只白鹿!这白鹿,个头比别的鹿大,犄角比别的鹿长,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就像一个白色的精灵忽起忽落,又像一道白色的闪电掠过草原,眨眼间已经冲到了近前。只见它把头一低,用鹿角一挑,两只狼已经飞了出去。这时鹿群同时杀到,群狼哀叫着立即狼狈逃窜……
两个人在屋里看傻了,半天他们才反应过来,喊着:“白鹿,我们看到白鹿啦!”急忙打开门冲了出去。
鹿群看到他们,轰隆隆避出去很远。只有白鹿没有跑,它侧身站在那里,两只乌黑发亮的眼睛望着他们。在月亮地里,白鹿好像通体发亮,站在那里就像是一尊神。它的眼神宁静安详,友好地看着他们,好像有话要说。最后它用蹄子刨了刨地,又朝他们点一点头,这才轻快地跑去。跑出去很远,还回头望了他们一眼。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14期,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开头不仅简要交代了作品的人物和事由,也插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活动的环境,为下文故事发展作好铺垫。
B. 杨四和王安虽然心存贪念,但心地善良,当狼群即将扑向小鹿时,“他俩同时发出了喊叫声”,及时化解了鹿群的危险。
C. 白鹿神龙见首不见尾,杨四他们刻意寻找它却怎么也找不到,被困之时它却大显身手,这样写增加了小说的神秘色彩。
D. 小说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以及对比的表现手法,生动刻画了白鹿形象,带给读者震撼的同时也引发人们的深思。
5.小说以“寻找白鹿”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6.小说以白鹿“凝视、刨地、点头、回望”等细节描写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
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6.4个百分点。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截取的1.8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
(节选自《法制晚报》)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经越来越强烈。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
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在此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
(节选自《每日新报》,有删改)
材料三:
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略。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而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
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亦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举动,到头来只会是害人害己。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确有必要给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了。
(节选自 “东北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四:
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而普通民众从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遵守,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电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佐证。
事实上,“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竹,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力,形成了政府提醒、百姓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
(节选自《法制晚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首都文明办发出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倡议书,二是众多网友参与“今年放不放鞭炮”的讨论。
B. 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并不单是政府的工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
C. 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一是烟花爆竹存在安全隐患,二是燃放烟花爆竹会加重本已严重的空气污染程度。
D. 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管理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材料一中记者从微博中获取信息说明当前的媒体很注重网络,对网友的观点、态度很重视,同时也侧面表现了目前我国网络的发达。
B. 材料一用具体的数字说话,如“上升6.4个百分点”说明认识烟花爆竹危害的人数增加,“98.3%”说明受访者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强。
C. 材料二用首都文明办的倡议书顺应民心与河南朝令夕改的“禁炮令”的对比说明“禁炮令”政策不能随心而为,要注意地域特点。
D. 材料三在讨论“禁炮令”时考虑问题全面,注重多方面的分析,比如第二段也从民众有权选择自己的过年方式的角度进行细致分析。
E. 材料四是议论文体,分析了“环保宣传、民众自省”在“禁炮令”中的作用,同时从民俗的角度讨论“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的理由等。
9.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说说你的看法。(4分)
一、(2017-2018学年甘肃兰州一中高二下月考)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②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③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④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⑤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B. 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
C. 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D. 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B. 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
C.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
D. 文章前三段以递进结构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自然引出第四段的“生态伦理实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
B. 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C. 荀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D. 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白 鹿
申平
杨四和王安,在草原上寻找白鹿已经一个多月了。他们带着麻醉枪,住在一间人家废弃的孤零零的小土房里,开着一辆破车到处跑,一心要活捉白鹿,运回城里去发大财。
然而,传说中的白鹿,神一样的白鹿,他们却连个影子也没有看到。
这些年因为政府禁猎,草原上的各种动物就像野草一样蓬勃生长起来,狼、獾、狐等越来越多,鹿呢,就更是成群结队。而且由于草原上的人们长期对鹿友好,鹿群竟然不怎么怕人。有时大白天的,也可以看见它们的身影。
但是,鹿群却对杨四他们保持警惕,好像知道他们不怀好意似的。只要他们的破车一露头,它们就会一阵风似的消失在山谷间、白桦林里。两人只好弃车步行,鬼子进村一样悄悄寻找和接近鹿群。
这天傍晚,他们在接近一个大鹿群的时候,竟然隐约发现里面有个白色的身影。他们兴奋异常,不顾雨后草地湿滑泥泞,就像狗一样四肢着地往前爬,近了,更近了,突然,他们发现有几只狼也在一侧匍匐前进,慢慢向鹿群靠近。其中一只狼已经准备跃起,扑向它前面的一只小鹿。不知道是因为恐惧还是心善,反正他俩同时发出了喊叫声。喊叫的结果,当然是鹿群逃遁,几只狼也逃窜了。他们呢,也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机会。
当天夜里,他们在小土屋里喝了一会儿闷酒,就叹着气上炕睡觉。后半夜,他们被一阵挠门声惊醒了。跳起来扒门一看,糟了,外面的月亮地里,十几只狼团团包围了他们的小土屋,一定是白天受到惊吓的那几只狼带着“家人”来报复了。二人吓得头皮发麻,急忙点起蜡烛,扑过去加固摇摇欲坠的破木门。然后,又从灶膛里掏出没有燃尽的炭火,用木棍夹起来,从门缝里往外扔;还把麻醉枪管伸出去,做出要射击的样子。狼群这才往后退了一些。
然而,炭火的量很有限,枪又打不响。狼群一阵嚎叫,开始组织新的进攻。这一回,它们有的跃上屋顶,有的冲到两侧,开始用爪子轮流拼命刨土,意欲破屋而入。听着周围哗啦哗啦的扒土声,两人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他们感觉到死神正在向他们一步步逼近……
杨四和王安,两个四十多岁的大老爷们,竟然在屋里绝望地哭泣起来。
忽然,他们听见外面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侧耳细听,好像是呦呦的鹿鸣之声;随后,他们又听见一阵雷霆之音。扑到门前往外一看,但见在明亮的月光之下,一队由上百只梅花鹿组成的鹿群,正风驰电掣向这里冲来。冲在前边的,是十几只高举犄角的公鹿;而冲在最前面的,竟然是一只威风凛凛的白鹿!
不错,那的确是一只白鹿!这白鹿,个头比别的鹿大,犄角比别的鹿长,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就像一个白色的精灵忽起忽落,又像一道白色的闪电掠过草原,眨眼间已经冲到了近前。只见它把头一低,用鹿角一挑,两只狼已经飞了出去。这时鹿群同时杀到,群狼哀叫着立即狼狈逃窜……
两个人在屋里看傻了,半天他们才反应过来,喊着:“白鹿,我们看到白鹿啦!”急忙打开门冲了出去。
鹿群看到他们,轰隆隆避出去很远。只有白鹿没有跑,它侧身站在那里,两只乌黑发亮的眼睛望着他们。在月亮地里,白鹿好像通体发亮,站在那里就像是一尊神。它的眼神宁静安详,友好地看着他们,好像有话要说。最后它用蹄子刨了刨地,又朝他们点一点头,这才轻快地跑去。跑出去很远,还回头望了他们一眼。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14期,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开头不仅简要交代了作品的人物和事由,也插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活动的环境,为下文故事发展作好铺垫。
B. 杨四和王安虽然心存贪念,但心地善良,当狼群即将扑向小鹿时,“他俩同时发出了喊叫声”,及时化解了鹿群的危险。
C. 白鹿神龙见首不见尾,杨四他们刻意寻找它却怎么也找不到,被困之时它却大显身手,这样写增加了小说的神秘色彩。
D. 小说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以及对比的表现手法,生动刻画了白鹿形象,带给读者震撼的同时也引发人们的深思。
5.小说以“寻找白鹿”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6.小说以白鹿“凝视、刨地、点头、回望”等细节描写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
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6.4个百分点。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截取的1.8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
(节选自《法制晚报》)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经越来越强烈。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
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在此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
(节选自《每日新报》,有删改)
材料三:
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略。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而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
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亦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举动,到头来只会是害人害己。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确有必要给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了。
(节选自 “东北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四:
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而普通民众从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遵守,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电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佐证。
事实上,“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竹,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力,形成了政府提醒、百姓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
(节选自《法制晚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首都文明办发出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倡议书,二是众多网友参与“今年放不放鞭炮”的讨论。
B. 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并不单是政府的工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
C. 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一是烟花爆竹存在安全隐患,二是燃放烟花爆竹会加重本已严重的空气污染程度。
D. 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管理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材料一中记者从微博中获取信息说明当前的媒体很注重网络,对网友的观点、态度很重视,同时也侧面表现了目前我国网络的发达。
B. 材料一用具体的数字说话,如“上升6.4个百分点”说明认识烟花爆竹危害的人数增加,“98.3%”说明受访者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强。
C. 材料二用首都文明办的倡议书顺应民心与河南朝令夕改的“禁炮令”的对比说明“禁炮令”政策不能随心而为,要注意地域特点。
D. 材料三在讨论“禁炮令”时考虑问题全面,注重多方面的分析,比如第二段也从民众有权选择自己的过年方式的角度进行细致分析。
E. 材料四是议论文体,分析了“环保宣传、民众自省”在“禁炮令”中的作用,同时从民俗的角度讨论“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的理由等。
9.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说说你的看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