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8-11-16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三)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探讨环境美学涉及两个重要问题:环境是什么?审美是什么?
    环境必然与人相关,是人的环境。强调环境的属人性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它将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分开来,因为自然科学研究更关注自然本身。其次,它将环境与资源区分开来。环境于人的功能主要是生活,而资源于人的意义主要是生产。环境与资源都有价值,然而是不同的价值。它们都是人所需要的,二者在不矛盾的情况下相安无事,而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权衡轻重。环境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看环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自然维度,主要考察自然具不具有宜人性。只有宜人的自然才是人的环境。在自然维度中,最为重要的是生态。生态是否良好关系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在人看来,有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就是良好的生态,反之就是不好的生态。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在朝着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的同时也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这样造就的环境就是生态文明环境。看环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文明维度。文明是人类的创造,它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就有与环境相关的创造。人于环境的创造性活动,最重要的是上面说到的有利于人与生态共生的活动。此外,还有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这些活动质量的高低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的质量。   
    审美是什么?美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赞同的,那就是愉快。我们可以将具有审美性质的愉快概括成“乐”。人有三种生存方式:谋生、荣生和乐生。谋生,为自然人生;荣生,为社会人生;乐生,则为审美人生。乐生,有物质性的乐,也有精神性的乐。对于审美来说,精神性的乐更为重要。精神性的乐有高低之别,审美无疑是品位高尚的精神性的乐。乐生,体现在环境审美中,则为“乐居”。“居”当然首先是住下来,但不局限于此,广义的居是生活。环境美学,顾名思义就是环境的审美。环境审美的本质即为“乐居”。人在环境中生活,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种种或物质或精神的愉快,就是“乐居”。
    那么,何为环境美学?简要地说,它是研究人在环境中乐居的学科。环境美学属于偏重于人文方向的研究。从人文方向研究环境,主要有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环境美学,环境审美是这三个学科的尖端。说是尖端,不是说它最高深,而是说环境审美是在环境哲学的指导下、在环境伦理的基础上进行的。环境哲学提出人与自然互动和谐,环境伦理学提出人与动植物共生友好,都是环境审美的重要内涵,环境美学使人们的审美关注从原初的人自身扩展到人之外的世界,从艺术扩展到生活,从自然扩展到无限。审美视界的扩大,必然带来审美内涵的深化。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助力美丽中国建设》2018月9月25日《人民日报》07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如果加深对环境美学概念的理解,准确透彻地把握环境与审美的内涵,就能达到探究环境美学的目的。
  B.环境与资源都有价值,都是人所需,二者不矛盾时相安无事,而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权衡轻重。
  C.人们通过努力,可以协助生态朝着“安居”“乐居”的方向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造就生态文明环境。
  D.除了人于环境的创造性活动,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质量的高低也影响着环境质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设问为发端,在论证过程中先立论后分析,明确概念,承转自如,逻辑严密,结构清晰。
  B.文章首先强调环境的属人性的必要性,继而重申环境的意义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C.文章分别从自然和文明两个维度明确了评价环境的指标,并进一步分析了两项指标的轻重主次。
  D.作者卒章结旨,明确环境美学的要义与方向,相信随着审美视界的扩大,环境审美的内涵必将不断深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述“谋生”“荣生”“乐生”三种生存方式,层层递进,其论述重点是与“审美”密切相关的“乐生”。
  B.环境审美的本质是“乐居”,人在环境中生活,“物质性愉快”和“精神性愉快”二者得兼,就是“乐居”。
  C.虽然对于“审美是什么”的问题,美学家们见仁见智,但“审美就是愉快”的结论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D.以环境哲学为指导,以环境伦理为基础,环境美学会不断发展与完善,并将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李婶做屋
刘国芳
    李婶是大路李家人,但早几年,李婶就进城了。那年李婶的老伴在砖窑出事,人掉进了砖窑,把一双腿烧了。当时李婶家两个孩子还没长大,李婶为了生计,只好自己到城里来找事做,但年纪那么大,在城里找不到事。没法,李婶只好在城里卖东西,夏天卖仙年糕(凉粉的一种),冬天卖烧烤。
    现在是夏天,李婶开着三轮车出门了,车上,除了两桶仙年糕,还坐着她老伴,老伴一双腿残了,装了假肢,他也经常跟李婶出来卖东西,腿不方便,但手还利索,可以帮李婶洗洗碗收收钱什么的。但这天一点都不顺,走哪儿,都碰到城管,不让摆。整个下午,也没赚到二十块钱。后来,大路李家一个叫李根的人看见李婶了,李根问:“生意好啵?”“不好。”李婶说。“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加层做屋,你也加吧,不加到时候吃亏。”李根说。“我哪天回去看看。”李婶说。
    这天,李婶就开着三轮车回了一趟大路李家,不是她一个人去,老伴也坐在车上。其实,李婶已经碰到好几个村里人了,他们都告诉李婶,说他们大路李家要拆迁,村里人为了多赔些钱,家家户户都在加层。这加层就是在自己的房子上往上加,三层的房子加两层,两层的房子加三层。这样一加,房子就变成了五层,就可以让政府多赔些钱。这样的好事李婶当然不会放过,早就想回去,这天李根一说,李婶就回村了。到村里一看,村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样子,家家都在做屋。见了李婶,有人问:“你还不动手呀?”李婶问:“我们村到底会不会拆?”
    对方说:“肯定会,隔壁王家村都拆了。”李婶又问:“那加层的房子也赔得到钱?”对方说:“有些村赔到了。”李婶嗯一声,回到自己家了,李婶的房子是一幢三层楼房,站在房子前,老伴说:“加两层要好多的钱。”李婶说:“六七万吧。”老伴说:“没钱呀,我们一万都拿不出来。”
    李婶当然知道家里没钱,老伴出事后,砖厂赔了几十万,但李婶有两个儿子,李婶拿那些钱在城里买了两套房,当然,只是付了首付。两个儿子现在都结婚了,虽然也在做事,但赚到的钱一大半要付月供,他们也拿不出钱来加层做屋。
    虽然没有钱,但李婶还是跟老伴说:“没钱也要加,别人加了,我们不加,到时吃大亏。”老伴说:“但拿不出钱呀。”李婶说:“借。”  
    半个月后,李婶家里动工了,两个儿子和媳妇也来了,他们确实没钱,但可以出力,一家人加上请来的工人,十来个人,于是李婶家也忙得热火朝天。
    这天正忙着,一个人走了来,这人问着李婶说:“李婶,你听了啵,后山杨家村加层的房子都被钩机钩了。”李婶吓了一跳,问:“为什么?”对方说:“不允许加,乱加层违法。”李婶听了,不知如何是好,跟老伴说:“会不会这里才做好就被拆了?”老伴听了,也是乱了方寸,跟李婶说:“那还做什么,干脆不做了。”有人过来安慰他们,跟他们说:“不要紧,大家都加,法不责众。”李婶想想也是,指挥一伙人继续忙着。
    十来天后,李婶家的房子也从三层变成五层了,但李婶担心的事,这天也发生了。村里来了几十个人,都穿制服,他们还开来几辆钩机,村口一户人家加层的房子,几分钟,就被钩机扒了两层。然后,一户又一户加层的房子都被扒了,包括李婶家的房子也不例外,李婶当然不想让他们扒,站在楼顶上不下来,但上来几个人,把李婶架了下来。然后钩机一响,不到十分钟,李婶加建的两层,就扒了。
    那时候是傍晚,扒完李婶家的房子,他们就撤了。李婶的老伴在他们撤了后爬到了楼顶,明显,他想跳下来。李婶见了。大喊:“老头子,你想做什么?”说过,招呼两个儿子去拉老伴,随后,李婶也爬了上去,抱住老伴,李婶呜一声哭。这晚,李婶哭了一个夜晚,边哭边喊:“六七万呀,一下子就没了。”
    后来,李婶没再哭,李婶跟老伴说:“老头子,回城去。”这时候东边现出了鱼肚白,李婶突突地开着三轮车,迎着那片光亮而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3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较为详细地描写了李婶做屋的过程,体现了她世俗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
  B.小说运用“摇摆”手法,一波三折,揭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加深了小说的悲剧内涵。
  C.小说无“善恶冲突”,淡化“美丑对立”,揭示农村问题的复杂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D.作者塑造李婶及村民“群像”,目的在于批判当代农民浅陋愚昧、自私自利的劣根性。
5.关于小说的结尾段,有人说是光明的,也有人说让人感受到更深重的悲凉,你倾向于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6.有文学理论认为,作者的态度构成作品的灵魂。请结合文本探究本文作者对于农民和农村现实的态度。(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是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纲领。规划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系统解决乡村振兴“人、地、钱”难题。经济研究员马晓河说,解决“人”的问题,关键要推动两类人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一类是农业转移人口。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另一类是乡村人才。既在“育”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也在“引”上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规划的重中之重是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部长韩长赋强调,要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真正让农业就地增值、农民就近增收。
(摘自新华社《乡村振兴战略首个五年规划出台:系统解决“人、地、钱”难题》2018年9月27日)
    材料二
农业部长韩长赋6月21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韩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就“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我国目前已有很多节日,为什么还要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
    韩长赋:“中国农民丰收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二有利于提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通过举办特色活动,丰富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展示新时代新农民的精神风貌。三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文化传统,让人们以节为媒,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找归属。
    记者:这个节日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哪些重要意义?
    韩长赋:“中国农民丰收节”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设立,首先,可以激发农民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第二,可以营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氛围,有助于把各方面的力量、资源动员和聚集起来,有助于促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第三,可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生活富裕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办这个节也是农民美好生活的体现。
    记者:有没有计划组织一些庆祝活动?
    韩长赋:农业部会牵头组成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进行顶层设计,但更多的是要发挥地方的创造性。
(摘自中国政府网《新闻办就“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2018年6月21日)
    材料三
9月17日,在阿里巴巴集团举办的“首届丰收购物节”上,农民裴耀军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宣传推介阳曲小米,制造了当日销售额最高、成交量最大的单子。“我们线上销售突破70万元,线下销售突破30万元。丰收节真的让农产品在价值上实现了‘丰收’!”裴耀军向记者感慨道。
    事实上,无论是阿里巴巴的“首届丰收购物节”、京东的“庆丰收购物节”,还是网易严选的“丰收美食节”、苏宁超市的“丰收大吉”主题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农产品,在各大互联网电商平台上被全国消费者争相抢购,一次次刷新农产品销售纪录。
    “电商是农村地区农产品实现价值的一个最好方式。”农业部司长唐珂说。
    线上销售创意不断,线下销售形式多样。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组织北京、河南、青海等地的大型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流通主渠道优势,策划14场“庆丰收大促销”系列活动,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
    阿里巴巴副总裁王建勋认为,今年的丰收购物节是一个很好的农产品销售的模式。不过,要彻底解决农产品销售的一些难题,物流是一个重点要解决的难题,需要电商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网上销售很热闹,但对于一些农产品来说,线下销售仍然是主要方式。”河南商丘农批市场总经理陈继亭说。“贫困地区不要坐等批发商对接采购,自己要主动联系推销展销活动,把优质农产品销售出去。”
    (摘自《打造农产品销售的“丰收节”》2018年9月26日《农业日报》)
    材料四
农业院校如何定位自身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6年来,华中农大在参与定点扶贫的过程中,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精准扶贫”模式。
    “网络阡陌”支教团成员赵芸逸告诉记者:“学生志愿者通过支教接力,搭建‘学校+地方+企业’爱心桥,建立‘一对一’学生资助体系,专职培训全县校长和骨干教师,为彻底拔除‘穷根’夯实根基。”
    除了实施基础教育领域的“甘露”工程,华中农大还实施“活泉”工程,打造“专家团队+学生志愿者+产业基地”的产业扶贫模式,为当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教师志愿服务队走进田间地头,开展集中培训、现场示范讲解,培训管理干部、技术人员近400人次,培训特色产业人才、专业合作社带头人11695人次。
    学校以设计包装、LOGO、宣传页、淘宝网店等方式,为当地产业提升文化品牌形象。三里乡马坡茶有设计和包装后,单品价格增长20%,春季两个月完成了过去一年的销量。
    “教育扶贫夯实乡村振兴根基,产业扶贫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而文化扶贫能够提升乡村品牌价值。”华中农大校长邓秀新说。
(摘自《华中农业大学:教育扶贫送“甘露”引“活泉”》2018年9月28日《中国教育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作为落实振兴目标的行动纲领,重点是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解决“人”的难题。
  B.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丰富农民生活,传承农耕文化有重要作用。
  C.《农业日报》在报道首个农民丰收购物节的成功时,既有对电商销售方式的肯定,又有对传统销售方式被取代的反思。
  D.华中农大的“甘露”工程,不仅解决了人才问题,还提升产业文化品牌形象,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实质性帮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则材料都围绕农村振兴问题。材料一、二可以体现农村工作在中国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材料三、四都提供了促进农产品品牌价值提升的有效方式。
  B.丰收节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电商销售才是实现农产品价值的最好方式。只要解决物流的基础建设问题,就能彻底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
  C.乡村振兴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聚合各种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主导作用,推进广大农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就地增收,脱困致富。
  D.对于解决“人”的难题,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和乡村人才之间的双向流动是关键。华中农大在培育乡村人才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尝试。
9.9月26日的《经济日报》称“保持好农民丰收节的‘温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如何保持农民丰收节的温度?请结合四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