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安徽黄山市2019届高三八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8-11-24

安徽省黄山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11月“八校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文体具有鲜明的特征,表现为复杂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与西方文体相对稳固的板块结构大不同。研究中国古代的文体,理应彰显本国的特色。从关键词的维度观照、审视文体,无疑是新颖的研究视角。下面就以唐宋文体为中心言之。
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唐宋众体咸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唐宋文体批评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当时的文体书写产生互动,让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唐宋时期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唐宋文化既恢宏又复杂,既多元又开放,属于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其通变特色影响到方方面面,自然包含文体。“融会贯通”,不妨说是对唐宋文化的最佳注脚。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
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古代文体的结构规则并非刻板不变,实具有灵活组装拆卸的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位移改变。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结构、形式、语言等。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词。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诗体方面的集大成。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的词形容本朝文人。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这种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
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或许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有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可见贯通的实质是创新。
文体的贯通固然重要,但贯通不是纸上空文,还需要“人”去驾驭和创造。从人出发,“驾驭”就成为观照唐宋文体学的另一关键词。文体都有机制,具备特定的结构和功能,运行规律似较机械。然而,运用文体之“人”,却是既讲规则,又有策略的。加之人的创造力无比睿智旺盛,运用文体之人既可以设计新规则,又能打破旧机制,实在是文体变迁的最大原动力。尤其是那些创造力极强的大家,如杜甫、韩愈、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驾驭、控制和改造文体的能力极强,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展文体的疆域,文体的结构和功能在他们手上得到玲珑活络的调整。他们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综合性地融汇到同一文学作品中。这充分体现出大家贯通的视野和超卓的驾驭文体能力。
从此类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或许可得出新人耳目的见解和结论,或者说凝练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精华”。
(节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贯通”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这种交流和互动,同样体现在杜甫、苏轼等文学大家身上。
B.“驾驭”体现了创作者对文体的控制改造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的优长。
C.“贯通”和“驾驭”是解读古代文体的关键词。从两个关键词出发就能得出关于古代文体研究的新见解。
D.古代文体的写作与批评可以产生互动,这种互动既能促进文体的发展,也能让文体写作更加成熟。
1.C【解析】“从两个关键词出发”与原文末段“从此类关键词出发”意思不同,“此类”范围大,包括这两个关键词;“就能得出”意思过于肯定,原文“或许”表达的是推测语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自然段先交代了中国古代的文体具有的特征,提出“从关键词的维度观照、审视文体是新颖的研究视角”的观点,指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二、三自然段紧承第一自然段,论述唐宋文体发展现状、特点。
C.第四到第七自然段紧扣标题分别论述贯通、驾驭两个关键词,列举了唐宋大家的名字,证明“贯通”“驾驭”对大家的诞生有影响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上文,指出研究古代文体的成果:从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就可以得出新人耳目的见解和结论。
2.D【解析】“指出研究古代文体的成果”说法不准确,第⑧段只是预测由关键词入手研究可能会有新的收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贯通”让文体有了创新的可能,“驾驭”实现了这种可能,二者共同作用,让唐宋文体多样、文学繁荣。
B.古代文体是动态发展的,到唐宋时,各类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形成复杂多元的格局。
C.那些创造力极强的大家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综合性地融汇到同一文学作品中,所以有了文体驾驭能力,就一定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
D.唐宋时期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文体发展的高峰。
3.B【解析】“各类文体……迎来了发展的高峰”错误,原文说各类文体有了充足的发展,实用性文体迎来了历史发展的高峰,意思范围扩大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
石榴
川端康成
一夜的大风,把石榴树的叶子都刮光了。
落叶在树根处围成了一个很圆很圆的圆圈。
清晨,仁子看见光秃秃的树干吃了一惊,而那落叶围成的圆圈又使她惊奇不已。她想,风本该把这些树叶吹乱的。
石榴树上还残留着一个饱满的石榴。
“来看呀!”她喊她母亲。
“我真把它给忘了。”她母亲抬头看了看石榴,然后走进了厨房。
这使仁子联想起她们的孤单处境。站在走廊上看,那石榴也是孤单的,像是被人遗忘了似的。
大约两星期前,仁子七岁的外甥来看她们。这孩子一下便注意到了石榴,于是爬到树上。这可使仁子嗅到了生活的气息。
“上面有个大的!”她在走廊里喊道。
“要是摘了这石榴,我就下不来了。”
是啊,手里拿着石榴要从树上下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仁子笑了,外甥真可爱。
这孩子不来,她们是注意不到石榴的;在这以前,母女俩谁也没想起过石榴。
石榴原被遮掩着,现在能清楚地看到了。
在这石榴以及树底下围成圆圈的树叶里,似乎有着一种活力。仁子拿了一根竹竿把石榴打了下来。
石榴熟透了,里面的石榴籽像是要把它胀裂似的。她把石榴放在走廊上。石榴在阳光下闪着光,晶莹透亮,阳光仿佛从里面透射出来。
仁子心中泛起了一阵歉意。
大约十点钟,她上楼缝衣服。蓦地,她听到了圭吉的声音,虽然门关着。他好像在花园里,那声音显得很焦急。
“仁子,仁子!”她母亲喊道,“圭吉来了!”
仁子把线从针上抽了下来,再把针放进针插里。
“仁子总在念叨着您,说在您出征之前,很想再见见您。”她母亲说,“但是,未经允许,我们是不能去看您的。而您呢?总不来,总不来!今天,您来了,我们可高兴啊!”
仁子母亲要他吃了午饭再走,但是他没有时间。
“好吧,那至少吃个石榴,我们自己种的石榴。”她又喊起仁子来。
仁子在楼梯上止住了脚步。圭吉用眼神同她打招呼,仿佛只能如此而已。
圭吉的眼睛里流露出脉脉深情,石榴不禁从手里掉落到地上。
他们互相凝视着,脸上带着微笑。
圭吉从走廊里迎了上去。
“您多保重,仁子。”
“您也多保重。”
他又转过身同她母亲告别,然后走了。
仁子站在花园门口,久久地望着。
“他走得太匆忙了,”母亲说,“多好的石榴。”
石榴被圭吉遗忘在走廊上。
仁子十分清楚,是圭吉眼睛里充满深情的痛楚的时刻,石榴才掉到地上的。要不,他准把石榴掰开了。可是,石榴掉在走廊上,还是那么饱饱满满的。
她母亲把石榴拿到厨房里,用水洗了洗,递给仁子。仁子皱起眉头,把石榴推开,刹那间脸又红了,不知所措地接过石榴。
仁子见母亲注视着自己,知道要是不吃,母亲准会感到奇怪的。她心不在焉地嚼了几颗,一股酸味直酸到牙根。仁子感到了某种带苦味的幸福,像是全身都渗透了这种滋味。
她走到镜子前坐下来:“看看,我这头发,同圭吉告别时,就这么乱蓬蓬的。”
仁子简直能听到梳子的答话。
“你父亲死了以后,”母亲温和地说,“我很害怕梳头。每当我梳头时,就感到六神无主,好像你父亲就站在我身边似的,直待我稍稍清醒。”
仁子想到了她母亲吃父亲剩饭的习惯。忽然,心中有什么东西在翻腾着,一种幸福感使她几乎要哭泣起来。
母亲给她石榴,仅仅是舍不得把石榴扔掉,这是唯一的原因。她从来不喜欢随便扔东西。
因为内心充满了悄悄的幸福感,仁子在母亲面前感到害羞了。
她想,这可能是圭吉没有意识到的更好的告别,不管多长时间,她都要等他回来。
她看着母亲,落日的余晖照在纸糊的墙上。门那一边,母亲正坐在镜子旁。
仁子把石榴放在膝盖上,不敢再嚼了……
(选自川端康成《掌小说全集》,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绘了在寒风肆虐下树木凋零的景象,为故事的展开营造了凄清纯美的氛围。
B.文章写到仁子父亲死后,母亲害怕梳头,来与仁子圭吉作类比,充分展现仁子内心的爱与痛。
C.文中划线的句子体现了两人刚见面又要分别时尴尬又羞涩的细腻感情。
D.小说通过一段感人的分离场景表达了对爱情的珍惜和对战争的厌恶。
4.C【解析】“尴尬又羞涩”不太合适,从文中细节上——“他们互相凝视着,脸上带着微笑”,“站在花园门口,久久地望着”可以看出,两人分别时更多的似乎是一种兴奋、激动,并且有点儿紧张的感觉,“羞涩”似乎有一点,但“尴尬”在这里并不适合。
5.“石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是怎样围绕石榴展开情节的呢?请简要分析。(6分)
5.①开篇写寒风中残存的石榴寓示着仁子和母亲相依为命的寂寞和凄清;(2分)
②仁子对饱满石榴的歉意,暗含了对美好之物易被疏忽的哀叹;(2分)
③圭吉将石榴掉落在地,为后文埋下了伏笔,暗示美好事物背后潜伏者夭殇的危机;(2分)
④仁子品尝和珍视母亲洗净后的石榴,表明经历磨难才愈发觉得美好的可贵。(2分)(答对三点得6分)
【解析】这个“石榴”,从挂在树上被母女俩忽略很久了,到被摘下又掉落在地,最后仁子吃了一口又不敢再吃……这其中蕴含了多少爱恨情仇,珍贵易碎,美丽易逝,只要考生能就文中几个主要情节谈谈“石榴”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就可酌情给分。
6.文中在圭吉走了之后,多次提到仁子内心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究竟有哪些含义?请概括分析。(6分)
6.①仁子咬着圭吉留下来的石榴,有一种“带苦味的幸福”,是因为石榴是她爱人吃过留下的,但如今爱人却已经离去,不知何日再见。(2分)
②仁子想到母亲吃父亲剩饭的习惯,“有一种幸福感让她哭泣”,母亲让她吃圭吉留下的东西,说明母亲已经把圭吉当做仁子的丈夫,这是得到家长认可的幸福,但父亲已去世,自己的爱人又是否会安然无恙呢?(2分)
③因为“悄悄的幸福感”,仁子感到了害羞,这是一种少女纯情的体现,也表明了仁子对石榴的看重,对爱人痕迹小心翼翼的保存,静静等待爱人的归来。这是一种饱含悲与美的幸福。(2分)
【解析】小说通过纯美的爱情故事体现无情的战争对人的伤害,文中只有一处提到“出征”,但通过爱人的远去,母亲对父亲的思念,母女二人相依为命生活的孤寂,考生应该就能从中读出这位伟大的日本作家对战争的痛恨。以上仅供参考,只要能对至少两处“幸福”的含义做出解释,符合主旨的便可给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经过几个月来的不懈努力,当年浴血黄海的北洋海军“经远”舰在沉睡海底124年后终于被考古工作者发现。三年前,在辽宁丹东,“致远”舰也被发现。至此,这两艘甲午海战中最为悲壮的战舰都看到了重见天日的希望。经远舰是德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装甲巡洋舰,其正常排水量为2900吨,长82.4米,宽11.99米,航速16节,这艘诞生于1885年,两年后下水的军舰,代表了当时世界装甲巡洋舰的最高水平。
(综合人民日报海外版、央视网报道)
材料二:
1974年1月19日,南海西沙永乐环礁海域,在巡逻防卫的4艘中国小型舰艇与南越4艘美式大型舰艇对抗周旋多时,最后越军何文锷舰队开炮射击、海战爆发。军力对比:南越4艘军舰总吨位6000吨左右,火炮约50门;中国也是4艘军舰,但总吨位才1600吨,火炮少,口径也小,但好处是机动灵活。另外,激战关头,中国南海舰队两艘支援舰恰好在远方出现(281编队经过两天一夜的航行,抄近道闯过有名的风浪险区七洲洋增援),海战中摔断了一条腿的越军指挥长何文锷大校本来就信心不足了,这时看到中国援军来了,赶紧逃跑。这一场海战,我军击沉了敌护卫舰1艘、击伤敌驱逐舰3艘,在南海西沙群岛区域驱逐了南越势力,一举收复被南越当局非法侵占的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从此牢牢控制了永乐,为后来控制西沙边缘岛礁(中建岛和华光礁、浪花礁等)及进军南沙群岛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些岛屿,如今成为海南三沙市的一部分群岛核心区。
(新浪网军事专栏)
材料三:
中国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0月30日10时20分停靠在大连港码头,完成其正式交接入役后的首次航海任务。12日6时,“辽宁舰”准时驶离大连港码头。这是其在9月25日正式交接入役后首次离港出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任海泉中将在参加2012年澳大利亚陆军司令会议时说,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国防政策也是防御性的。担心中国进行军事扩张或威胁完全没有必要。他强调,中国发展航母是为了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和平发展道路不会改变。
(综合中新社、新华社报道)
材料四:
2018年4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南海海域检阅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48艘舰艇、76架战机、万余官兵参加受阅,这是新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海上阅兵。习近平主席在阅兵时指出,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正值美国航母“罗斯福”号在南海展示肌肉之际,出其不意的中国海上阅兵被不少外媒认为是对华盛顿“印太战略”的反制。

此次海上阅兵,中国海军展现出了已经脱胎换骨的远洋作战能力。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间内,海军建设的策略是空、潜、快,有远洋行动能力的主要就是潜艇,水面舰艇的战斗力基本局限在近海。直到十年前的中国海军,仍然带有较强的“黄水海军”色彩,没有航母、没有强大区域防空能力的驱护舰,能够进行远海活动且有一定战力的舰艇很少。有海军专家对《环球时报》表示,与中国上一次2009年海上阅兵相比,这次阅兵凸显出“近十年海军作战力量体系得到全面重塑”。
(《环球时报》报道)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887年下水的清末北洋海军“经远”舰代表着当时装甲巡洋舰的最高水平,由此可见当年的中国已经开始重视海军建设。
B.在44年前的西沙海战中,南越海军虽然不像英、美、日海军那样是一个值得夸耀的对手,但此次海战胜利的意义仍然不容低估。
C.“辽宁舰”的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进入了世界一流海军强国行列,具备了万里集结、远洋作战的攻防能力,提升了维护领土、海权的本领。
D.2018年南海阅兵是我国建国建军以来海军动用舰艇和飞机种类最全、数量最多的一次海上大阅兵。它发生在中国海军大规模军事现代化的前夜,也是中国海军刚开始尝试从近海走向远洋、从黄水走向蓝水。
7.C【解析】C项“标志着中国海军进入了世界一流海军强国行列”在原文中并未提及。结合材料三、四便可以判断出来。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致远舰”与“经远舰”的相继发现与打捞,足以还原当年甲午海战之惨烈,历史是不能忘怀的,铭记这份屈辱,让先烈流的血鞭策我们,砥砺前行。
B.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到,西沙海战中我国海军和敌军的力量对比悬殊,却最终能以弱胜强,这与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各级指战员的机智英勇是分不开的。
C.航母入列,中国海军综合作战力量得到极大提升,由此也可能引发周边国家对中国军事战略的格外关注。
D.材料四中不少外媒推测并炒作本次阅兵的时机和目的,实际上都属于过度解读。中方在此次阅兵的安排上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走,不可能是为了应对美国航母打击群到南海,更没有炫耀武力的成分。
8.D【解析】D项“实际上都属于过度解读”,有点太绝对了,原文中提到外媒认为中国南海大阅兵是对华盛顿“印太战略”的反制,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外媒的理解,有可能在这一点上有过度解读之处,但是文中并没有完全给予反驳。
9.以上四则材料,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近现代海军的发展历程,那么我国海军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哪些特点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况。(6分)
9.①旧中国海军完全依靠购买西方舰船,想要自强却又很无奈;②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海军发展慢,实力弱,但不畏强暴、敢于亮剑;③21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开始从近海向远洋“进军”;④进入“新时期”的中国海军得到空前壮大,拥有了强大的远洋作战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明白题干重点“发展特点”,就是要概括出每一则材料反映的不同历史时期我国海军发展的主要特点,要注意明确各历史时期,并做好衔接,既要细化又要宏观,不能死抠材料,也不能脱离史实。阅卷老师可根据情况给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