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清华大学附中2018年12月测试高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8-12-18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清华大学附中)2018年12月测试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自古各个王朝的核心区域(中国)很小,但与当时王朝之外的文化,有着或密切或疏远的交换关系。即使在过去认为相对封闭的上古时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与周边的文化、种族、宗教、物品上的交融也相当密切。上古三代,各王朝血统都未必像古史传说中“黄帝之苗裔”那么单纯,比如商代,它真的是一个“汉族”或“华夏族”吗?傅斯年就不那么认为,他说,殷人就是“夷人”,殷商建立的王朝,是东夷与西夏冲突交融,甚至是“夷人胜夏”的结果。他还提醒人们,向来被认为是后来中国文化源头的齐鲁,其实也是夷人的中心。还有人更说,殷商的文化渊源“与日后的通古斯族群文化,有相当的关系”。
在我看来,那种整齐同一、秩序井然、边界清楚的“周文化”,恐怕更多地是后世的追怀和想象,就像把周礼归之于周公制作一样。其实,大体能够称为周文化核心的,主要是两个传统的交织,即“礼乐传统”与“巫史传统”。现在看来,春秋战国之前,人们对于所谓“文化”或“传统”,其实处在一种并不“自觉”而只是“自在”的状态,看上去“混沌”的和谐,其实包孕着种种“七窍”的差异。正因如此,“礼崩乐坏”的时代,恰恰成为“文化启蒙”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到来,便导致“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的分化现象,孔子、墨子和老子等学者,儒、墨、道等等潮流,加上各种各样冲突的知识、信仰和风俗,正是在这个多元而分裂的时代产生的,如同余英时先生所说,“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时代,正是中国思想的“轴心时代”,也恰恰提供了后世各种思想与文化的无尽资源。
因此,秦汉一统王朝继承下来并且扩而大之的“中国”,原本是一个杂糅了各种种族、思想、文化和地域,彼此混融交错的空间。不过,汉族“中国”的民族认同、国家意识和文化取向,却在秦汉大一统时代,将这些杂糅的元素第一次凝固重铸起来,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的思想兼容,从《春秋繁露》到《白虎通》的思想整合,开始形成“中国的”文化世界,而“中国的”文化认同,也逐渐在来自“匈奴”、“西域”、“西南夷”等等的压力下,开始浮现。
应该承认,由于秦代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汉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想象与传说中“九州”为中心区域的“中国”开始出现,以“华夏”为核心的汉民族开始形成,以天下中央的意识、阴阳五行的观念、王霸道(儒法)杂之的政治、汉字书写的习惯、宗族伦理的秩序等等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开始成型。那个时代的“中国”,既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说的“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也是《史记·货殖列传》中“汉兴海内为一”一句对中国的自我描述,说明古代中国对于“中国”的认知,到了司马迁那个时代,西面是关中、巴蜀、天水,南面到番禺、儋耳,北面是龙门碣石、辽东、燕涿,东面是海岱、江浙,这已经大体划出“疆域”,它表明“中国”的初步形成。(摘编自葛兆光《叠加与凝固--重思中国文化史的重心与主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原指中国古代王朝的核心区域,范围不大,与周边文化有某种联系。
B.“礼乐传统”与“巫史传统”是秩序井然、边界清晰的“周文化”的核心。
C.秦汉一统王朝的“中国”与先秦时期的“中国”,在内容、含义上已有不同。
D.汉民族的形成,既与秦汉时期的文化政策有关,也与“九州”的想象有关联。
1、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中国”的概念变迁为主要脉络,阐述了汉民族文化初步形成的过程。
B.作者引用傅斯年的观点是为了证明商代并没有真正的“汉族”或“华夏族”。
C.对于“中国”的内涵,作者引用各种史料加以辨析,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D.作者认为“中国”主要是制度、思想、文化层面的内容,与地理疆域关系不大。
2、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时代比大一统时代为后代提供了更多的思想文化资源。
B.“中国”文化世界的形成与相应的“中国的”文化认同几乎是同步出现的。
C.“中国文化”的形成是文化之间交流融合的结果,也是王朝政权统一的结果。
D.《史记·货殖列传》中“汉兴海内为一”既着眼于地理疆域,也着眼于文化。
3、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碗匠和他的碗
周天红
烂泥田,一个村子最响亮的事儿就是烧碗了。
烂泥田村子口一大块田,那泥巴,扶墙抹墙不行,真的是烂得扶不上墙了。栽秧种谷也不行,栽了秧,不走根,反倒要烂根,没得收成。那泥巴,就适合做碗烧碗。泥质沙细,糗性好,水质也好,捏成碗坯子,放到窑上一烧,轻轻一敲就能听见当当当的清脆响声。那釉质那花纹那造型,一看就是好货色呀。
八爷是村子里最好的碗匠。
八爷拿捏碗坯子,那是村子里最快的。八爷烧出的碗,那更是一绝。造型,釉色,图案,那都是没得挑。能在碗边碗底上搞出花花草草,有鱼有鸟,有人物有动物,买主点着要什么他就能给你烧制出什么。做大寿的能给你烧出老寿星图,结婚办喜事儿的能在上面烧出鸳鸯,外出发财回家造新房的能在上面烧出财神爷,那些图案活灵活现,逼真得惊人。有的人端起碗吃饭时,都只顾着欣赏,翻来翻去地看,碗里的东西打倒了全然不知道。
八爷烧碗的手艺,那是跟着他师傅学的,足足学了三年,他师傅才把最关键那点儿真本事传给了他。师傅传授真本事时,只给八爷提了一个要求:留在他身边!
师傅对八爷说,我一辈子教了数不清的徒弟,学了手艺,都跑出去闯荡了,没有一个能留下来的,其实,他们都只是一知半解,没有学到真本事。如果你一直留下来,我就把最关键最实在的那点儿本事传给你!
八爷说话算话,一直留在师傅身边,烧碗。直到师傅去世,他都没有离开过烂泥田。
八爷也讲究。无论是进门上货的还是收藏老玩意的,还是专门进屋看热闹的,八爷准抽出时间,把烧碗识货的道理和方法一五一十地给你介绍个明白,最后还问上一句,懂起没有?如果你摆脑壳说没听懂,他会继续给你说道说道,直到让你听真了为止。八爷这热情,生意当然好做了。
八爷制碗烧碗的手艺是一绝,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的,每天上门进货的客商络绎不绝。这些年下来,八爷的房屋都翻新三回了,可他家里自己用的碗却还是老样子。
八爷家的碗也是一大特色,没一个好碗,要么是歪的,要么是缺的,要么是花样图案烧残了的,全是歪瓜裂枣的残存货。
碗匠家里用烂碗怪碗,是八爷用不起好碗吗?不是,成天满屋满仓库都是上等的好碗呢,随便用都没问题。是八爷缺心眼儿吗?不会哟,单凭他制碗烧碗的手艺,就知道他是个一等一的聪明人。是八爷脾气怪吗?肯定不是,你看有人进门,不管晴天阴天还是雨天,八爷都是一脸的笑呢。
这是个什么道理呢?烧碗的同行不明白,村里人不明白,来进货买碗的人不明白,就是八爷家的二娃更不明白。
二娃是什么人哟,走州下府,啥事情没见过。这些年,二娃靠着倒腾他老爹八爷烧的碗,那是发财了,在县城里有五间门市一个大仓库,小轿车都换了好几辆,不是八爷吼着,差点把老婆都换了。二娃是村子里第一个去过北京首都的。就单是他在人民大会堂广场前照的那张相片拿回村子,一整个村子的人围着看了半下午还舍不得离去,直到天发黑人才小步小步地散了。多大个事儿呀,进个京城,村里人念谈了大半年。
八爷家吃饭喝酒用的那些怪头怪脑的碗,那也是村里人的大事儿,没有人不念谈的。
八爷说,二娃呀,你不懂?你真不懂?
二娃摇摇头。
八爷端起那歪边子的酒碗,喝了一大口酒,说,二娃呀,你看看这个碗,要不是它是个歪边子的残缺货,它还能是我的酒碗?八年了,还是我的酒碗。
二娃听了老爹的话,好像更糊涂了。
八爷看了二娃一眼,继续说,碗匠手里的好碗,最终都不是自己的,留不住呀。就像你和你哥。你哥虽然老实甚至有点笨,可他就像一个我烧坏了的碗,能留在我身边呀。你从小聪明,是只好碗,可你成天在外漂来荡去的,有个大事儿小事儿的,我能靠得上你?
二娃这下听明白了,一屁股坐在屋前的门槛上,半天站不起身来。
这一下子,二娃清楚地记起,自己已经两年零三个月零五天没有回家了。
(选自《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年第13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八爷的师父以“留在自己身边”为条件,答应把最关键最实在的本事传给八爷,一方面体现了师父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他自私的性格。
B.为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通过设置悬念,例如刻意渲染八爷自己碗的各种缺陷以及村里人的谈论,为的是将八爷的碗与二娃进行对照。
C.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带有口语化和方言的味道,例如个别句子末尾的语气词,以及“没得收成”等类似表述,读起来亲切自然,而又不乏真情。
D.小说结尾写二娃“已经两年零三个月零五天没有回家了”,说明家庭和亲人在他心中是有一定地位的,同时也暗示了他的悔恨之情。
4、A
5.小说中的八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原文概括分析。(6分)
(1)耐心诚恳。八爷听从师父的教诲,一直留在师父身边,终于学到了烧碗的真本事。
(2)技艺高超,待客诚信。八爷根据不同人的需要烧制不同的碗,同时又给顾客耐心讲解。
(3)处世精明,有慈父情怀。他放手让二娃去闯荡,但又期望儿子们能够多回家,可谓用心良苦。(每点2分,如有其它合理的答案,也应酌情得分。)
6.你从这篇小说中读出了哪些人生哲理?结合自己的经历或阅读经验简要说明。(6分)
①“愚”和“智”是相对的,表面的“愚”实则为“智”,所谓“大智若愚”。②残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美丽的,我们要学会珍惜已经拥有的人和物。每个人、每件物品都会有缺点,有缺陷,但自己加以珍爱,就会成为自己的,成为美丽的事物。③事物总有两面性,存在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结合自己的阅历,略。(开放性的试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每条人生哲理得2分。如果考生没有结合自己的阅历或阅读经验,最多只能得4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俄罗斯移动支付笔数同比增长75倍,加拿大增长12倍,澳大利亚增长6倍,马来西亚增长8倍,新西兰增长7倍,芬兰增长5倍……8月15日,来自支付宝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暑假,伴随着中国人的出境游高峰,一股移动支付的发展浪潮正席卷多国。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去年暑假发表演讲,认为不普及移动支付会让中国游客嫌弃新加坡落后。一年过去,新加坡移动支付普及度果然出现明显增长,出租车、樟宜机场、知名景点中,已经有超过七成支持使用手机付款。新加坡旅游局甚至官方出马,在暑期联合商家向中国用户推出“支付宝价”,对
于中国人熟悉的优惠方式,他们显得完全不陌生。不仅是新加坡这样的热门目的地,像迪拜这样的新兴目的地也在奋起直追,银行表示他们正加强与支付宝的合作,期望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将接入支付宝的零售商从现在的150家拓展到1000家。
(摘自《暑期全球“抢人”招数多:多国移动支付几何级增长》,《北京青年报》2018年8月17日)
材料二:
当今,我国的移动通信用户发展迅猛,在医疗支付方面各种移动支付手段都相继推出,移动支付手段在医疗领域能解决传统“挂号、收费、候诊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弊病。因此,应该更好地普及移动支付融入医疗领域。之前患者到医院就医,挂号、候诊、支付都需要排队等候,绝大多数的时间浪费在排队等候上,使得患者的就诊体验降低。医院通过缴费自助设备来进行挂号缴费等项目,减少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在当今社会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应用广泛的投入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当中,作为移动支付与医院的患者服务系统的一个交接点,可以让用户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让患者自助完成就医的各个环节。例如掌上APP,一个可以支持挂号、患者取药、检查、入院和手术的费用支付软件。在移动支付的过程中,仅通过个人手机就可以悉知医院就诊的各类信息,让患者在家里就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医院排队叫号情况,预约挂号也可以提前在网上预约,手机也会推送检测报告,通过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等方式实现在线支付医疗费用,减少就医时间。(摘自胡川《移动支付在医院收费系统中应用的现状与思考》)
材料三:
移动支付的整个过程都是自主的,现在的扫码乘车出售的都是单程票,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售票环节进行结合,避免了现金交易,使得进出站口时间大大缩短。在进站时,乘客可以使用有地铁专门开发的支付APP或者是第三方软件(例如支付宝、微信等)购买虚拟的二维码电子票。乘客进站时,只需在具有二维码识别功能的检票机上进行扫码即可进站,此时乘客进站点的位置信息就通过二维码传输到系统中;乘客出站时,经过二维码识别检票机进行扫码,此时的二维码包含出站点的位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进行资金的扣除就完成了整个乘坐和支付过程。二维码电子票验证系统是整个地铁移动支付系统的核心,一般来说传统的地铁站必须在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均做出一些调整。
因为移动支付发展得很迅速,所以在当时检票口进行设计的时候,很多地铁站的检票口都预留了二维码的识别接口,因此只需在闸机上接入二维码扫描器即可,无须投入过多的成本。
(摘自耿伟娜《移动支付在地铁中的应用及发展》)
材料四:
移动支付如今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时代趋势。与国外不同的是,海外发达经济体在“轻现金化”过程中,路径大都从纸币到信用卡再到移动支付,而信用卡普及率仍不高的中国,则直接进入了移动支付阶段。不过,对于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移动支付实现了“弯道超车”,专家持谨慎态度。任何国家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模式都与其习惯、文化、经济密切相关,各国情况不同,相关监管模式及监管制度也不同,因此,不能照抄照搬。同时,随着轻现金社会到来,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技术层面,二维码支付可能产生安全漏洞和隐患。市场层面,部分支付机构可能会挪用备付金或开展不正当竞争,扰乱市场秩序。合规层面,部分市场机构可能会违规收单等。另外,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例如,轻现金社会易对老年人、文盲、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造成伤害,造成个人敏感信息泄露,不利于个体管理金融风险等。此外,取消现金也不能杜绝金融犯罪。(摘自周军《移动支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的出境游促进了世界部分国家移动支付的发展,其中俄罗斯在移动支付方面的发展步伐最大,仅2018年其移动支付笔数的同比增长率就是芬兰的15倍。
B.在医疗领域,手机等移动设备可以成为移动支付与医院的患者服务系统的一个交接点,比起医院缴费自助设备来,更有利于减少患者就医的时间。
C.作为整个地铁移动支付系统的核心,二维码电子票验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传统的地铁站在软件与硬件两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D.中国的移动支付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国家,原因是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模式,而且在相关的监管模式及监管制度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7、A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加坡在移动支付的普及度方面出现明显增长,特别是在交通、购物和旅游等领域,手机付款的比例很高,这与李显龙总理在2017年暑假的演讲有一定的关系。
B.开发一款可以支持挂号、患者取药、检查、入院和手术的费用支付的手机APP,可以在医疗领域有效解决传统“挂号、收费、候诊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等弊病。
C.乘客乘坐地铁时通过地铁专门开发的支付APP或者是第三方软件购买的二维码电子票,既包含了乘客进站点的位置信息,也包含了后台自动计算生成的票额信息。
D.比起海外发达经济体来,中国的移动支付缺少了信用卡这个阶段,这就使得移动支付在技术、市场、规范以及人群歧视、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漏洞。
8、D
9.综合四则材料,你认为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应对移动支付带给各领域的变化?请简要概述。(6分)
①支持和肯定。对于移动支付为境外游、医疗、城市交通带来的变化,特别是在医疗和交通方面给人们带来的便捷,应该支持肯定。
②谨慎。在使用移动支付时,也要抱着审慎的态度,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③研究革新。对于移动支付在技术、市场、合规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方面的漏洞,要通过技术与制度的革新尽快弥补,减少问题的发生。
(每点2分,如果考生只从正面或反面进行分析,最高得分不超过3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