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9-07-04
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这也是《圣经》里提到的一种爱的方式:爱他人应如爱己。博爱是对所有人的爱,其特点是这种爱没有独占性。如果我具有爱的能力,我就会去爱我周围的人。在博爱中凝聚着同所有人的结合,人的团结和统一。博爱的基础是认识到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同人共有的核心相比,人与人之间在才能、智力和知识上的差别微不足道。要了解这种人共有的核心,必须要深入了解人,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如果我只看到一个人的表面,那我看到的主要是使我和他分开的差别。如果我了解到他的本质,我就会看到我们的共性,我们是兄弟这一事实。这样的一种核心对核心的关系——用来取代表面对表面的关系——是一种“中心关系”。西莫尔•魏尔曾经很优美地表达过这种关系:“同样的话可以是很一般的,也可以非同一般,这要按说这些话的方式而定。说话的方式则取决于这些话发自内心的深度,而不取决于个人意志。在双方息息相通的情况下,这些话会触动对方相等的内心深度。所以一个有能力区别的人就会听得出来这些话的分量究竟有多大!”
博爱是同等人之间的爱。但虽然我们是同等的,事实上也往往不完全“同等”,因为我们是人,所以需要帮助。今天是我需要帮助,明天也许是你。有这种要求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弱小,另一个人强大。弱小是一种暂时状态,而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的能力是普遍的持续状态。 对需要帮助的人,对穷人和陌生人的爱是博爱的基础。爱自己的骨肉不足为奇。每个动物都爱自己的后代并照料他们。软弱的人爱自己的主子,因为他靠主子为生;孩子爱自己的父母,因为他需要他们。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我的爱情才开始发展。在《旧约》中,穷人是人爱的中心就说明了这一点,当然不仅是穷人,还有陌生人、寡妇、孤儿、民族的敌人、埃及人和伊多姆人。在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产生同情的过程中,人开始发展他的博爱。在爱自己的同时,他也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爱那些虚弱和惶恐不安的生命。同情包含着了解和认识的因素。在《旧约》里这么写道:“因为你们了解异乡人的心,因为你们也曾在埃及当过异乡人……所以你们也应该热爱异人! ”
(摘编自弗罗姆《爱的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博爱则是以对需要帮助的人,对穷人和陌生人的爱为基础的。
B.弗罗姆认为,人与人的共性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而要了解这种本质,就必须深人了解人。
C.虽然每个人一生的路要靠自己走,但并非没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求助不代表自 己弱小。
D.深入了解人,就是既认识到人人平等,也要清楚人与人之间事实上存在着的多方面的差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顼是(3分)
A.第一段定义“博爱”的概念、特点,然后从主体具有“爱的能力”延伸出博爱的基础、前提和内在必然性。
B.本文以每段的起首句为该段的核心论点,层次清晰;全文围绕着“博爱”这个中心话题进行论证。
C.本文作者在写作中需要加强自己的论证力时,也要引经据典,《圣经》就多次被拿来当做道理论据。
D.例证法中的事例可以是较为具体的故事,也可以列举若干事实,第三段中的举例形式就是后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爱护动物,爱护一花一草,爱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都体现着文中“博爱”的理念。
B.《雷雨》中周朴园的那句极具分量的话“谁指使你来的”,正好可以给西莫尔•魏尔的表述作注脚。
C. 一个人拥有了“博爱”的情怀,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不难了。
D.中国民族魂鲁迅“俯首付为孺子牛”的情怀,与文中《旧约》所倡导的“博爱”观完全一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捉鳖
朱树元
纪伟回乡下看望父亲,给父亲捎了两条好烟。父亲说这烟老贵了。”
纪伟说您只管抽,反正不要我花钱。”
父亲又叨叨起来:“你走到今天不容易,得处处小心哪!”
“我还是那句话,现金购物卡什么的一律谢绝。”纪伟说,“至于收两条烟孝敬您……”
“先不谈这个。”父亲打断纪伟,拿起一根木棍状的工具,“走,咱捉鳖去,捉那只逃跑了的鳖。”
纪伟年纪尚小的时候,屋后的小河里生活着一只小鳖。纪伟瞅见过它,就缠着父亲给他捉。父亲用猪肝钓,鳖就是不咬钩。父亲埋伏在河边,用鱼叉戳,可是鳖迅速下潜,鱼叉仅擦伤了它的背壳。
后来,鳖转移到附近一条宽阔的大河里,把远在鱼叉射程之外的河心作为透气点,平安地生活着,年复一年,长成了老鳖。
父子俩来到了大河边。
纪伟望着水面鳖呢?”
父亲说:“别急.它马上就会现身。”
过了一会儿,河心果然浮出一只如小斗篷般的背壳带有伤痕的老鳖。
“好大的鳖啊。”纪伟说,“可是它离我们有四五十米呢,怎么捉啊? ”
父亲没有作答,而是捡起一颗石子,瞄了瞄老鳖。
“别砸。”纪伟说,“会把它吓跑的。”
父亲还是挥动了胳臂。扑通一声,石子落在老鳖附近。
老鳖竞然没有逃跑。
纪伟说:“咦,它咋不跑呢?它咋不怕呢?”
父亲说:“刚开始砸,它跑,砸多了,它就不怕了。”
纪体说,您总砸它干啥?”
“它个头越来越大,胆子也越来越大,我站在岸边时也敢大摇大摆出来透气,好像知道我拿它没辙似的。”父亲说我嫌它碍眼,招我生气,就用石子砸它,想把它赶走。”
“石子没什么威力,伤不了它;石块砖块扔不出那么远,碰不着它。”
纪伟说,“它这是
公然向您挑衅呢。”
“但是,我现在有了捉它的办法。”父亲扬了杨手中木棍状的家伙,“用我新制的鳖枪。” 鳖枪长约一米五,最前端有一个小滑轮.后半端有一个绕着鱼线的大轮子。鱼线从大轮子上引出,顺着木棍,从小滑轮中穿出。鱼线顶端,挂着一个鹌鹑蛋似的铅坠,铅坠和小滑轮之间的鱼线上系着一串带有例刺的鱼钩。
父亲抡起木棍,让铅坠垂在身后,然后瞄好方向,猛地向前挥去。木棍画出一个半圆,甩出了铅坠。铅坠嗖嗖往前飞,越过老鳖上方落在水里。接着,父亲飞速转动大轮子,往回收鱼线,老鳖就被鱼钩钩了个正着。
父亲把老鳖拽上岸,装进网兜。
“您先麻痹它,然后攻其不备。”纪伟感叹道,“这一招真是厉害! ”
回家后,父亲进屋取出一盒烟,抽出一支抛向纪伟。纪伟麻利地接住,叼到嘴上。父亲说别急,你先看看这烟能不能抽。”
纪伟捏着烟,看到烟卷中装的不像是烟丝,就将它撕开,把里面的东西抽了出来,一看,居然是两张卷着的百元大钞。
“上次你捎回一条烟,里面全是钱。”父亲把手中的烟盒抛向纪伟,“这是其中的一盒,你自己瞧瞧吧。”
纪伟没有接烟,而是惊叫一声,侧身让开,像是躲避来袭的利器。
父亲又把老鳖拎到纪体眼前你好好看看它!”
纪伟看到了老鳖的眼睛。老鳖的眼睛亮晶晶的,如一面小小的凸面镜,纪伟从老鳖眼里看到了自己的模样,恍惚中觉得自己被关在一道栅栏里,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
父亲拿开老鳖:“现在,你有什么想法没有?”
“烟里的钱要么退掸,要么汇进廉政账户。”纪纬回过神来,“还有,我明白了一个道理,_ 那就是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不是我的,我绝不能沾手。”
“这就对了。”父亲说,“你一定要清清白白做官,坦坦荡荡做人。”
纪伟认真地说:“我记住您的话了。”
父亲说咱怎么处理这只老鳖呢?”
纪伟想了想:“让我把它养起来,让它成为我的镜子,行吗?”“嗯,
这个主意好,我看行。”父亲欣慰地笑了。
(选自2016年第2期《稻河》)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篇表现反腐倡廉主题的微型小说,父亲通过独特的“捉鳖”方式,提醒、教育了自己的儿子,构思巧妙,主题鲜明,正能量满满。
B.父亲让儿子看那只鳖,就是要让儿子从鳖的眼睛里“看出”自己如果不能幡然醒悟,迟早有触犯法律的那一天,儿子果然明白了父亲的用意。
C.父亲带儿子捉鳖,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事件,因此,以“捉鳖”为标题,精准概括了这一事件:除此之外,这样命题还能吸引读者,寓托主题。
D.这只鳖自觉着安全,但是在“父亲”的不断戏弄下渐渐放松了警惕,最终被捉;暗示了一个人面对诱惑如果麻痹大意,最终必将落人法网。
5.小说中的儿子“纪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分条概括和分析。(6分)
6.小说中,父亲“捉瞥”对儿子的转变起到了关键作用。儿子刚回家,父亲就带着他外出“捉鳖”,你认为父亲的这次活动是时间巧合还是临时起意,抑或事先安排?请结合文中内容选定你的看法并说出理由。(6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这也是《圣经》里提到的一种爱的方式:爱他人应如爱己。博爱是对所有人的爱,其特点是这种爱没有独占性。如果我具有爱的能力,我就会去爱我周围的人。在博爱中凝聚着同所有人的结合,人的团结和统一。博爱的基础是认识到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同人共有的核心相比,人与人之间在才能、智力和知识上的差别微不足道。要了解这种人共有的核心,必须要深入了解人,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如果我只看到一个人的表面,那我看到的主要是使我和他分开的差别。如果我了解到他的本质,我就会看到我们的共性,我们是兄弟这一事实。这样的一种核心对核心的关系——用来取代表面对表面的关系——是一种“中心关系”。西莫尔•魏尔曾经很优美地表达过这种关系:“同样的话可以是很一般的,也可以非同一般,这要按说这些话的方式而定。说话的方式则取决于这些话发自内心的深度,而不取决于个人意志。在双方息息相通的情况下,这些话会触动对方相等的内心深度。所以一个有能力区别的人就会听得出来这些话的分量究竟有多大!”
博爱是同等人之间的爱。但虽然我们是同等的,事实上也往往不完全“同等”,因为我们是人,所以需要帮助。今天是我需要帮助,明天也许是你。有这种要求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弱小,另一个人强大。弱小是一种暂时状态,而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的能力是普遍的持续状态。 对需要帮助的人,对穷人和陌生人的爱是博爱的基础。爱自己的骨肉不足为奇。每个动物都爱自己的后代并照料他们。软弱的人爱自己的主子,因为他靠主子为生;孩子爱自己的父母,因为他需要他们。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我的爱情才开始发展。在《旧约》中,穷人是人爱的中心就说明了这一点,当然不仅是穷人,还有陌生人、寡妇、孤儿、民族的敌人、埃及人和伊多姆人。在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产生同情的过程中,人开始发展他的博爱。在爱自己的同时,他也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爱那些虚弱和惶恐不安的生命。同情包含着了解和认识的因素。在《旧约》里这么写道:“因为你们了解异乡人的心,因为你们也曾在埃及当过异乡人……所以你们也应该热爱异人! ”
(摘编自弗罗姆《爱的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博爱则是以对需要帮助的人,对穷人和陌生人的爱为基础的。
B.弗罗姆认为,人与人的共性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而要了解这种本质,就必须深人了解人。
C.虽然每个人一生的路要靠自己走,但并非没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求助不代表自 己弱小。
D.深入了解人,就是既认识到人人平等,也要清楚人与人之间事实上存在着的多方面的差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顼是(3分)
A.第一段定义“博爱”的概念、特点,然后从主体具有“爱的能力”延伸出博爱的基础、前提和内在必然性。
B.本文以每段的起首句为该段的核心论点,层次清晰;全文围绕着“博爱”这个中心话题进行论证。
C.本文作者在写作中需要加强自己的论证力时,也要引经据典,《圣经》就多次被拿来当做道理论据。
D.例证法中的事例可以是较为具体的故事,也可以列举若干事实,第三段中的举例形式就是后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爱护动物,爱护一花一草,爱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都体现着文中“博爱”的理念。
B.《雷雨》中周朴园的那句极具分量的话“谁指使你来的”,正好可以给西莫尔•魏尔的表述作注脚。
C. 一个人拥有了“博爱”的情怀,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不难了。
D.中国民族魂鲁迅“俯首付为孺子牛”的情怀,与文中《旧约》所倡导的“博爱”观完全一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捉鳖
朱树元
纪伟回乡下看望父亲,给父亲捎了两条好烟。父亲说这烟老贵了。”
纪伟说您只管抽,反正不要我花钱。”
父亲又叨叨起来:“你走到今天不容易,得处处小心哪!”
“我还是那句话,现金购物卡什么的一律谢绝。”纪伟说,“至于收两条烟孝敬您……”
“先不谈这个。”父亲打断纪伟,拿起一根木棍状的工具,“走,咱捉鳖去,捉那只逃跑了的鳖。”
纪伟年纪尚小的时候,屋后的小河里生活着一只小鳖。纪伟瞅见过它,就缠着父亲给他捉。父亲用猪肝钓,鳖就是不咬钩。父亲埋伏在河边,用鱼叉戳,可是鳖迅速下潜,鱼叉仅擦伤了它的背壳。
后来,鳖转移到附近一条宽阔的大河里,把远在鱼叉射程之外的河心作为透气点,平安地生活着,年复一年,长成了老鳖。
父子俩来到了大河边。
纪伟望着水面鳖呢?”
父亲说:“别急.它马上就会现身。”
过了一会儿,河心果然浮出一只如小斗篷般的背壳带有伤痕的老鳖。
“好大的鳖啊。”纪伟说,“可是它离我们有四五十米呢,怎么捉啊? ”
父亲没有作答,而是捡起一颗石子,瞄了瞄老鳖。
“别砸。”纪伟说,“会把它吓跑的。”
父亲还是挥动了胳臂。扑通一声,石子落在老鳖附近。
老鳖竞然没有逃跑。
纪伟说:“咦,它咋不跑呢?它咋不怕呢?”
父亲说:“刚开始砸,它跑,砸多了,它就不怕了。”
纪体说,您总砸它干啥?”
“它个头越来越大,胆子也越来越大,我站在岸边时也敢大摇大摆出来透气,好像知道我拿它没辙似的。”父亲说我嫌它碍眼,招我生气,就用石子砸它,想把它赶走。”
“石子没什么威力,伤不了它;石块砖块扔不出那么远,碰不着它。”
纪伟说,“它这是
公然向您挑衅呢。”
“但是,我现在有了捉它的办法。”父亲扬了杨手中木棍状的家伙,“用我新制的鳖枪。” 鳖枪长约一米五,最前端有一个小滑轮.后半端有一个绕着鱼线的大轮子。鱼线从大轮子上引出,顺着木棍,从小滑轮中穿出。鱼线顶端,挂着一个鹌鹑蛋似的铅坠,铅坠和小滑轮之间的鱼线上系着一串带有例刺的鱼钩。
父亲抡起木棍,让铅坠垂在身后,然后瞄好方向,猛地向前挥去。木棍画出一个半圆,甩出了铅坠。铅坠嗖嗖往前飞,越过老鳖上方落在水里。接着,父亲飞速转动大轮子,往回收鱼线,老鳖就被鱼钩钩了个正着。
父亲把老鳖拽上岸,装进网兜。
“您先麻痹它,然后攻其不备。”纪伟感叹道,“这一招真是厉害! ”
回家后,父亲进屋取出一盒烟,抽出一支抛向纪伟。纪伟麻利地接住,叼到嘴上。父亲说别急,你先看看这烟能不能抽。”
纪伟捏着烟,看到烟卷中装的不像是烟丝,就将它撕开,把里面的东西抽了出来,一看,居然是两张卷着的百元大钞。
“上次你捎回一条烟,里面全是钱。”父亲把手中的烟盒抛向纪伟,“这是其中的一盒,你自己瞧瞧吧。”
纪伟没有接烟,而是惊叫一声,侧身让开,像是躲避来袭的利器。
父亲又把老鳖拎到纪体眼前你好好看看它!”
纪伟看到了老鳖的眼睛。老鳖的眼睛亮晶晶的,如一面小小的凸面镜,纪伟从老鳖眼里看到了自己的模样,恍惚中觉得自己被关在一道栅栏里,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
父亲拿开老鳖:“现在,你有什么想法没有?”
“烟里的钱要么退掸,要么汇进廉政账户。”纪纬回过神来,“还有,我明白了一个道理,_ 那就是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不是我的,我绝不能沾手。”
“这就对了。”父亲说,“你一定要清清白白做官,坦坦荡荡做人。”
纪伟认真地说:“我记住您的话了。”
父亲说咱怎么处理这只老鳖呢?”
纪伟想了想:“让我把它养起来,让它成为我的镜子,行吗?”“嗯,
这个主意好,我看行。”父亲欣慰地笑了。
(选自2016年第2期《稻河》)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篇表现反腐倡廉主题的微型小说,父亲通过独特的“捉鳖”方式,提醒、教育了自己的儿子,构思巧妙,主题鲜明,正能量满满。
B.父亲让儿子看那只鳖,就是要让儿子从鳖的眼睛里“看出”自己如果不能幡然醒悟,迟早有触犯法律的那一天,儿子果然明白了父亲的用意。
C.父亲带儿子捉鳖,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事件,因此,以“捉鳖”为标题,精准概括了这一事件:除此之外,这样命题还能吸引读者,寓托主题。
D.这只鳖自觉着安全,但是在“父亲”的不断戏弄下渐渐放松了警惕,最终被捉;暗示了一个人面对诱惑如果麻痹大意,最终必将落人法网。
5.小说中的儿子“纪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分条概括和分析。(6分)
6.小说中,父亲“捉瞥”对儿子的转变起到了关键作用。儿子刚回家,父亲就带着他外出“捉鳖”,你认为父亲的这次活动是时间巧合还是临时起意,抑或事先安排?请结合文中内容选定你的看法并说出理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