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年级6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0-06-22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年级6月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今天的中医药发展,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如何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成为不容回避的时代考题。
回应时代挑战,离不开顶层设计。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是第一个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名义发布的有关中医药万面的文件。该文件明确提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也于2019年10月25日召开。中医药迎来大好时机,将开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面向未来,中医药需要传承精华,保持中医药的本色。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医药长期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产生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辨证论治等中医基本理论,它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根基。必须深入细致地研究,保证传承不走样。目前,不少中医秘方、验方和诊疗技术面临失传的风险。我们应该把藏在古籍、散在民间、融入生活的中医药技术充分发掘出来,整理收集保护起来,更好地传承下去,为人类健康造福。
中医药发展需要坚持守正创新,试想,如果中医不会把脉,不会开方,不再坚持中医思维,那么中医的传统将无以为继。另一方面,如果道地药材不地道,治病救人的中药都“病”了,中医如何能妙手回春?坚守中医原创思维,纠正离宗的传承,保持道地性,不因炮制之繁而减省人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事业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当前,一些中医药特色优势不再,原因在于“以西律中”。今天的中医被要求用西医的标准来验证,中药有效性需要按西药的方法来评价。中药西管,逼退了不少灵丹妙药;中医西化,难倒了不少能看好病的民间中医。中医西医分属两种不同的医学,一旦用西医的“鞋子”来衡量中医的“脚”,便会导致“削足适履”;用西医的方法管中医,结果只会是中西医无法“并重”甚至无法“并存”。坚持中西医事业并重,就要真正实现“一碗水端平”,激发中医从业者的热情,培植中医发展的沃土,努力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
守正与创新互为一体,必须坚持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中医药要想老树发新枝,必须实现创新发展。实际上,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从中医典籍中焕发新生的青蒿素,到将传统中药的砷剂与西药结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正确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中医药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我们才能共同擦亮中医文化瑰宝,为建设健康中国助力。
(摘编自《传承好中医药文化瑰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医药学包含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B.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工作备受党和政府的重视,其传承创新发展的新征程正式开启。
C.中医药典籍、中医药的观念和理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都应该好好传承。
D.只要坚持中医思维,选好药材保证中药材的道地性,中医就能治病救人,妙手回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主要论述了顶层设计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时机。
B.文章通过分析中医药特色优势不再的原因,论证了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改革中医药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C.文章运用例证法,通过列举《黄帝内经》、明清时期瘟病学、青蒿素等,有力论证了创新与守正的关系。
D.文章运用假设、举例等论证方法,多个方而论述了传承好中医药文化瑰宝的途径和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药材好,药才好。如果药不地道,纵使切脉准,方子好,中医药疗效也会大打折扣。
B.中西医分属两种不同的医学,“以西律中”、中药西管,势必导致中西医无法并重并存。
C.读不懂《黄帝内经》,不懂得望、闻、问、切等中医基本诊疗方法是做不好中医的。
D.要想很好传承中医药文化,就要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就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认识那根木头
刘亮程
也是沉闷的一声,在几年后一个阴雨绵绵的夜里,惊动了村子。
土地被同一件东西又震动了一次。
紧接着,细密的雨声中传来一个女人尖厉的哭喊。“快,醒醒,出事了。”是母亲的声音。她在喊父亲。父亲嗯了一声,哭喊声又一次传进屋子。
这个夜里我母亲没有睡着,她十二岁的儿子也没有睡着,在这张大土炕上我已清醒地躺过了好多个寂寞长夜。
父亲穿好衣服出去了。我听见他关门的声音,脚在雨地里啪嗒啪嗒踩过窗根的声音。
狗出来叫了两声,又钻回窝里了。
我悄悄爬起来,套上衣服,黑摸着下了炕,找到鞋穿上。
“你不好好睡觉干啥去?”母亲说话了。
我没吭声,轻轻拉开门,侧身出去。
“快回来。”母亲压低嗓门的叫喊声传到耳朵里时,我已经走到门外窗户边。
雨越下越大,路上黑黑的,父亲已经走得不见。我正犹豫着去还是不去,又一声尖叫喊破夜空。“救人啦。”我像被喊叫声拉扯了一把,一头钻进雨中猛跑起来。
人们把雨忘记了。雨啥时候停了都没觉着。地上满是泥水,乱糟糟的。
黑夜像水一样一层一层渗到了土地里,村子渐渐浮现出来,先是房子、树,接着是人。天亮了。睁大眼朝周围看,这才看清刚才从倒塌的房子里挖出来的一家人,全光光地站在泥水地里。刚刚过去的一阵慌忙让人把啥都忘了。
我跑来时这里像有很多人,雨哗哗地往下泻,啥也看不清。只听见一个女人不住地哭叫,“全埋在里面了。”“全埋在里面了。”感觉有许多人围着倒塌的房子,乱哄哄的。
“你们都傻站着干啥,赶快挖呀。”这是另一个女人的喊声。人们像突然酲过来,一齐拥向倒塌的房子。啥也看不见,用手摸着扒拉,摸到啥搬啥,土块、椽子、土块。
我弓着腰挤在他们中间,用手在一堆东西上摸,摸到一个椽头,拉了几下,没拉动。又往上摸。“檩子,檩子。”我喊了两声,好多人拥过来。
天亮后人们才看清,房子倒了三堵墙,前后墙和一个边墙。那根歪扭的榆木檩子救了一家人的命。也是那根歪檩条压塌了房子,它太粗太重了。幸亏塌落下来时,一家三日正好睡在檩子的弯弓处,女人先被惊醒,她身子小,扒开土块,从一个椽缝里钻了出来。
“我认识那根檩子,是河湾里长的那棵歪榆树。”要离开时我悄悄对父亲说。
“再别胡说,”父亲压低嗓子呵斥我,“皮都剥光了,你咋能认出就是那棵树。”
“剥再光我都能认出来。就是那棵榆树。不信抬到河湾里对对茬子,树根还在呢。”
“再胡说我扇你。”父亲一把抓住我,一脚水一脚泥地回来了。
五年前一个刮风的夜晚,我听见一件东西碰响大地,声音沉闷而有力,我的心猛地一震。外面狗没叫,也没人惊醒。想出去看看,又有点怕。
躺到半夜时就觉得要出事情。怎么也睡不着。那时风刚刚吹起来,很虚弱,听到风翻过西边沙梁的喘息,像一个软腿人面对长路。当它终于穿过沙梁下的苞米地走进村子,微弱得推不动草屑树叶。后面更强劲的风已在远处形成,能听见天边云翻身的声音,草木朝这边弯腰点头的声音,尘土走向天空的声音。过了一阵,那场大风到达村子。它呼啸着漫卷过西边那片无边大地,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它经过的荒野、山岭、沙漠和大小村落的形状。
我在黄沙梁见过两种风,一种从地上往天上刮。风在地上成了形,借着地力朝上飞升,先蹿上房顶,再一纵到了树梢。那时树会不住地摇动,想把风摇下来。如果天空有鸟群,风会踩着鸟翅迅速上升。然后风爬上最低的云,可以看到云块倾斜,然后跌跌撞撞,不一会工夫,整个天空的云都动起来。
风上升时带着地上的许多东西,草屑、叶子、纸、布片、头发、尘土……风每次把它们带到半天空,悬浮一阵又落下来。不知是风不要它们了还是它们觉得再往上走不踏实。反正,最后它们全落回大地。风空空上行,最高的天空里没有黄沙梁的一粒土一片叶子。
另一种风从高空往下掼。我们都不熟悉这种风。一开始天上乱云翻滚,听到云碰撞云的声音,噼噼啪啪,像屋顶断塌。地上安安静静的。人往屋里收东西,地里的人扛起农具往回走。云在我们村子上头闹事情。有时候云闹腾一阵散了。有时云会越压越低,突然落下一场风,那时可以听见地腾的一声,好像天扇了地一巴掌。人变得急匆匆,关窗户,关门。往回赶的人,全侧着身,每人肩上像扛着很粗的一股子风,摇摇晃晃走不稳。
那声沉闷巨响是地传过来的。它在空气中的声响被风刮跑,没有传进村子。
那时大风正吹刮我们家院门。哐当、哐当的几声之后,听见顶门木棍倒地的声音、脸盆摔下锅台的声音、棚顶干草被撕走的声音……我又一次感觉到这个院子要飞升。同时感到地下也在刮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
第二天早晨,听人说河湾那棵大榆树被人偷砍了。我爬上房顶,看见空荡荡的河湾,再没有一裸树。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运用了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善用短句,语言朴实、生动,内容安排上也有多处呼应。
B.文章从“我”听到“沉闷的一声”开始,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村民们雨夜救助房屋倒塌的村民一家的过程。
C.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分别写从地上往天上刮的和从高空往下掼的两种风,旨在通过对比含蓄表达主题。
D.文章结尾“看见空荡荡的河湾,再没有一棵树”暗示河湾曾经有很多树,而那棵歪榆树是最后被伐倒的。
8.请从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联系上下文加以赏析?(6分)
(1)不知是风不要它们了还是它们觉得再往上走不踏实。反正,最后它们全落回大地。
(2)有时云会越压越低,突然落下一场风,那时可以听见地腾的一声,好像天扇了地一巴掌。
9.文章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今天的中医药发展,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如何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成为不容回避的时代考题。
回应时代挑战,离不开顶层设计。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是第一个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名义发布的有关中医药万面的文件。该文件明确提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也于2019年10月25日召开。中医药迎来大好时机,将开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面向未来,中医药需要传承精华,保持中医药的本色。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医药长期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产生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辨证论治等中医基本理论,它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根基。必须深入细致地研究,保证传承不走样。目前,不少中医秘方、验方和诊疗技术面临失传的风险。我们应该把藏在古籍、散在民间、融入生活的中医药技术充分发掘出来,整理收集保护起来,更好地传承下去,为人类健康造福。
中医药发展需要坚持守正创新,试想,如果中医不会把脉,不会开方,不再坚持中医思维,那么中医的传统将无以为继。另一方面,如果道地药材不地道,治病救人的中药都“病”了,中医如何能妙手回春?坚守中医原创思维,纠正离宗的传承,保持道地性,不因炮制之繁而减省人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事业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当前,一些中医药特色优势不再,原因在于“以西律中”。今天的中医被要求用西医的标准来验证,中药有效性需要按西药的方法来评价。中药西管,逼退了不少灵丹妙药;中医西化,难倒了不少能看好病的民间中医。中医西医分属两种不同的医学,一旦用西医的“鞋子”来衡量中医的“脚”,便会导致“削足适履”;用西医的方法管中医,结果只会是中西医无法“并重”甚至无法“并存”。坚持中西医事业并重,就要真正实现“一碗水端平”,激发中医从业者的热情,培植中医发展的沃土,努力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
守正与创新互为一体,必须坚持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中医药要想老树发新枝,必须实现创新发展。实际上,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从中医典籍中焕发新生的青蒿素,到将传统中药的砷剂与西药结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正确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中医药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我们才能共同擦亮中医文化瑰宝,为建设健康中国助力。
(摘编自《传承好中医药文化瑰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医药学包含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B.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工作备受党和政府的重视,其传承创新发展的新征程正式开启。
C.中医药典籍、中医药的观念和理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都应该好好传承。
D.只要坚持中医思维,选好药材保证中药材的道地性,中医就能治病救人,妙手回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主要论述了顶层设计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时机。
B.文章通过分析中医药特色优势不再的原因,论证了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改革中医药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C.文章运用例证法,通过列举《黄帝内经》、明清时期瘟病学、青蒿素等,有力论证了创新与守正的关系。
D.文章运用假设、举例等论证方法,多个方而论述了传承好中医药文化瑰宝的途径和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药材好,药才好。如果药不地道,纵使切脉准,方子好,中医药疗效也会大打折扣。
B.中西医分属两种不同的医学,“以西律中”、中药西管,势必导致中西医无法并重并存。
C.读不懂《黄帝内经》,不懂得望、闻、问、切等中医基本诊疗方法是做不好中医的。
D.要想很好传承中医药文化,就要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就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认识那根木头
刘亮程
也是沉闷的一声,在几年后一个阴雨绵绵的夜里,惊动了村子。
土地被同一件东西又震动了一次。
紧接着,细密的雨声中传来一个女人尖厉的哭喊。“快,醒醒,出事了。”是母亲的声音。她在喊父亲。父亲嗯了一声,哭喊声又一次传进屋子。
这个夜里我母亲没有睡着,她十二岁的儿子也没有睡着,在这张大土炕上我已清醒地躺过了好多个寂寞长夜。
父亲穿好衣服出去了。我听见他关门的声音,脚在雨地里啪嗒啪嗒踩过窗根的声音。
狗出来叫了两声,又钻回窝里了。
我悄悄爬起来,套上衣服,黑摸着下了炕,找到鞋穿上。
“你不好好睡觉干啥去?”母亲说话了。
我没吭声,轻轻拉开门,侧身出去。
“快回来。”母亲压低嗓门的叫喊声传到耳朵里时,我已经走到门外窗户边。
雨越下越大,路上黑黑的,父亲已经走得不见。我正犹豫着去还是不去,又一声尖叫喊破夜空。“救人啦。”我像被喊叫声拉扯了一把,一头钻进雨中猛跑起来。
人们把雨忘记了。雨啥时候停了都没觉着。地上满是泥水,乱糟糟的。
黑夜像水一样一层一层渗到了土地里,村子渐渐浮现出来,先是房子、树,接着是人。天亮了。睁大眼朝周围看,这才看清刚才从倒塌的房子里挖出来的一家人,全光光地站在泥水地里。刚刚过去的一阵慌忙让人把啥都忘了。
我跑来时这里像有很多人,雨哗哗地往下泻,啥也看不清。只听见一个女人不住地哭叫,“全埋在里面了。”“全埋在里面了。”感觉有许多人围着倒塌的房子,乱哄哄的。
“你们都傻站着干啥,赶快挖呀。”这是另一个女人的喊声。人们像突然酲过来,一齐拥向倒塌的房子。啥也看不见,用手摸着扒拉,摸到啥搬啥,土块、椽子、土块。
我弓着腰挤在他们中间,用手在一堆东西上摸,摸到一个椽头,拉了几下,没拉动。又往上摸。“檩子,檩子。”我喊了两声,好多人拥过来。
天亮后人们才看清,房子倒了三堵墙,前后墙和一个边墙。那根歪扭的榆木檩子救了一家人的命。也是那根歪檩条压塌了房子,它太粗太重了。幸亏塌落下来时,一家三日正好睡在檩子的弯弓处,女人先被惊醒,她身子小,扒开土块,从一个椽缝里钻了出来。
“我认识那根檩子,是河湾里长的那棵歪榆树。”要离开时我悄悄对父亲说。
“再别胡说,”父亲压低嗓子呵斥我,“皮都剥光了,你咋能认出就是那棵树。”
“剥再光我都能认出来。就是那棵榆树。不信抬到河湾里对对茬子,树根还在呢。”
“再胡说我扇你。”父亲一把抓住我,一脚水一脚泥地回来了。
五年前一个刮风的夜晚,我听见一件东西碰响大地,声音沉闷而有力,我的心猛地一震。外面狗没叫,也没人惊醒。想出去看看,又有点怕。
躺到半夜时就觉得要出事情。怎么也睡不着。那时风刚刚吹起来,很虚弱,听到风翻过西边沙梁的喘息,像一个软腿人面对长路。当它终于穿过沙梁下的苞米地走进村子,微弱得推不动草屑树叶。后面更强劲的风已在远处形成,能听见天边云翻身的声音,草木朝这边弯腰点头的声音,尘土走向天空的声音。过了一阵,那场大风到达村子。它呼啸着漫卷过西边那片无边大地,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它经过的荒野、山岭、沙漠和大小村落的形状。
我在黄沙梁见过两种风,一种从地上往天上刮。风在地上成了形,借着地力朝上飞升,先蹿上房顶,再一纵到了树梢。那时树会不住地摇动,想把风摇下来。如果天空有鸟群,风会踩着鸟翅迅速上升。然后风爬上最低的云,可以看到云块倾斜,然后跌跌撞撞,不一会工夫,整个天空的云都动起来。
风上升时带着地上的许多东西,草屑、叶子、纸、布片、头发、尘土……风每次把它们带到半天空,悬浮一阵又落下来。不知是风不要它们了还是它们觉得再往上走不踏实。反正,最后它们全落回大地。风空空上行,最高的天空里没有黄沙梁的一粒土一片叶子。
另一种风从高空往下掼。我们都不熟悉这种风。一开始天上乱云翻滚,听到云碰撞云的声音,噼噼啪啪,像屋顶断塌。地上安安静静的。人往屋里收东西,地里的人扛起农具往回走。云在我们村子上头闹事情。有时候云闹腾一阵散了。有时云会越压越低,突然落下一场风,那时可以听见地腾的一声,好像天扇了地一巴掌。人变得急匆匆,关窗户,关门。往回赶的人,全侧着身,每人肩上像扛着很粗的一股子风,摇摇晃晃走不稳。
那声沉闷巨响是地传过来的。它在空气中的声响被风刮跑,没有传进村子。
那时大风正吹刮我们家院门。哐当、哐当的几声之后,听见顶门木棍倒地的声音、脸盆摔下锅台的声音、棚顶干草被撕走的声音……我又一次感觉到这个院子要飞升。同时感到地下也在刮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
第二天早晨,听人说河湾那棵大榆树被人偷砍了。我爬上房顶,看见空荡荡的河湾,再没有一裸树。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运用了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善用短句,语言朴实、生动,内容安排上也有多处呼应。
B.文章从“我”听到“沉闷的一声”开始,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村民们雨夜救助房屋倒塌的村民一家的过程。
C.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分别写从地上往天上刮的和从高空往下掼的两种风,旨在通过对比含蓄表达主题。
D.文章结尾“看见空荡荡的河湾,再没有一棵树”暗示河湾曾经有很多树,而那棵歪榆树是最后被伐倒的。
8.请从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联系上下文加以赏析?(6分)
(1)不知是风不要它们了还是它们觉得再往上走不踏实。反正,最后它们全落回大地。
(2)有时云会越压越低,突然落下一场风,那时可以听见地腾的一声,好像天扇了地一巴掌。
9.文章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