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1届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1-04-23
重庆市2021届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理论中“张力”概念首见于英美新批评主将之一一艾伦·退特的《论诗的张力》(1937),张力虽然是新批评针对整部文学作品而言的,但欲使文学具有审美的张力,毫无疑问取决于文学语言。换言之,文学语言不仅承担着制造文学张力的任务,其本身也应是这种张力的实现。制造张力需要一定的语言形式与手段,这是一个应该梳理和归纳的问题。
首先,我们常见的一些修辞,就能很好地制造文学语言的张力。例如比拟,曹植的《七步诗》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诗中,燃烧着的豆萁在煮豆子,豆子却在哭泣,为什么呢?因为本是同根生的亲人在自相残杀(偏指豆萁伤害豆子)。用物代替人来表达感情,本来就是一种语言意义的转移和跨越,也就是说诗歌在传达事物(豆与豆萁)的字面意义时,其暗示意义——兄弟之间的迫害和对这种不公的慨叹与劝勉,也同时在诗中流露。同一首诗在同一时间分别向外、向内传达了两种意义,这种修辞手法在扩大与彰显张力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再如夸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之中可见庐山瀑布壮观之象,也能放大性地暗示出诗人望见庐山瀑布的那种惊喜与心中涌动的思潮。
其次,一些结构、手法与模式等文学元素的营建,也能起到使文学语言富含张力的效果。典型的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令先是白描了一系列的物象,在展现了一幅黄昏景物图之后,笔锋一转,出现了一位断肠人,于是在黄昏景物图中又添加了这位羁旅漂泊者,主人公在旅途中一个黄昏时,触景生情,抒发了一曲思乡之歌也是顺理成章。在小令中,系列的白描本是很少夹杂感情的叙述,然而这位黄昏景物图的目击者被放在了最后才交待出来,无疑是给上述各物象以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暗示意义,将物象融入一种具有思乡情调的意境之中,使得作品在表达出一定的指称意义后,经过一个时间差,让读者具备一定的阅读期待后,通过特定的暗示,将暗示意义汹涌的喷发出来,张力就产生在这个过程中。
(摘编自赵敬鹏《文学语言的张力与话语蕴藉》)
材料二:
意境,就其基本特征而言,是实境与虚境的统一体。实境即死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虛境则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想象空间。实境与虚境的相互作用形成意境张力。
虚境是实境之外的“不尽之意”,又称“神境”、“灵境”,它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效果。从文学张力思想看,也只有虚境廓大、丰富,才会产生有张力的意境。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第一层虚境在于由一枚出墙红杏所引发的对满园春色、百花盛开的推测与联想, 乃至为天下皆春而怦然心动;同时,红杏探出墙外与紧闭的门又构成一对矛盾,由此引发出如下哲理:美好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总是关锁不住的,这就进入第二层虚境。宗白华先生在其《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中把意境析为层层扩大的三境,即:“直观感相的渲染”、“活跃生命的传达”和“最高灵境的启示”, 直指宇宙万象中的大道,把虚境的深邃与博大描述得淋漓尽致。虚境是意境的灵魂,同时,虚境又须从实境生发, 通过逼真的实境生发无尽的虚境。“逼真”其实就是要求在对实境的创造过程中, 要能提炼、选择、加工出实境的鲜明特征,这样才能诱发想象。叶绍翁的诗句所激发的虚境由一枝红杏而生,关键在于这枝红杏“出墙”的特征。虚由实生, 而充注着多样情感、多种理趣的虚境又试图冲破实境的束缚,这正是意境的张力构成所在。
意境追求空灵之美,境太实,则无法激发鉴赏者开拓审美想象的空间。空灵之“空”在于作品中留有“艺术空白”,空白中生气充盈。唐朝诗人朱绛有一首《春女怨》:“独坐纱窗刺绣迟,紫荆枝上啭黄鹂。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前三句是近乎散文式的描写,但在末句留下一大段“艺术空白”,让人的诗思活跃起来,主人公“停针不语”的神态若在眼前,更重要的是伤春的惆怅、被春的气息拨动起的心湖的涟漪,以及那一声声不为人所发现的深深的叹息……自此,貌不惊人的朴实的描写翻出新意,整首诗空灵飞动起来。“无画处皆成妙境”,意境的空灵正在于其包含的心灵空间, 诗人的生命情调乃至宇宙意识亦尽在其中。这个空间是立体的、无边的,是一个壮阔幽深的空间,这是意境的极致。
(摘编自孙书文《文学张力:非常情境的营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学作品制造张力需要一定的语言形式,而文学语言本身也是这种张力的实现,所以,文学的张力问题不能只是针对整部文学作品来讨论。
B.由于常见的一些修辞能很好地制造文学语言的张力,所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能放大性地暗示出诗人望见庐山瀑布的那种惊喜与心中涌动的思潮。
C.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物象融入一种具有思乡情调的意境之中,使得作品在表达出一定的指称意义后,通过特定的暗示,将喑示意义汹涌地喷发了出来。
D.意境包括实境与虚境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意境张力,实境是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则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想象空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比拟可以同时分别向外、向内传达了两种意义,很多修辞手法都有制造语言张力的作用。B虛境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效果,所以,只要构建了虚境,就能产生艺术张力。C.虛境试图冲破实境的束缚, 如果没有虚境与实境的对立统一,也就没有意境张力的存在。D.实境太实则无法激发鉴赏者开拓审美想象的空间,作品得留有“艺术空白”,注入生气。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8分)( )
A.王维的《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看似在写月亮出来的时候把鸟儿给惊吓了,却让读者感知到了山谷的“静谧”。
B.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和佩带茱萸,而诗人自己却独在异乡,不能参与。
C.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形成巨大张力,从而表达了遇赦的喜悦。
D.戴望舒的《雨巷》,“雨巷”和“丁香”的意义都不明确,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文学张力在这种“误读”中得到了体现。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使用了哪种论证手法?请根据材料举例说明。(4分)
5.关于文学张力,有人认为主要是语义的丰富性,而有人却认为主要是表意的暗示性,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允则,字垂范。少以材略闻,荫补衙内指挥使,改左班殿直。知潭州,将行,真宗谓曰:“朕在南衙,毕士安尝道卿家世,今以湖南属卿。”初,马氏暴敛,州人出绢,谓之地税。潘美定湖南,计屋输绢,谓之屋税。营田户有牛者,岁输米四斛,牛死犹输,谓之枯骨税。允则请除三税,民皆便之。湖南饥,欲发官廪先赈而后奏,转运使执不可,允则曰:“须报逾月,则饥者无及矣。”明年荐饥,复欲先赈,转运使又执不可,允则请以家资为质,乃得发廪贱粜。因募饥民堪役者隶军藉,得万人。转运使请发所募兵御邵州蛮,允则曰:“今蛮不搅,无名益戍,是长边患也。且兵皆新募,饥瘠未任出戍。”乃奏罢之。陈尧叟安抚湖南,民列允则治状请留,尧叟以闻。召还,连对三日,帝曰:“毕士安不谬知人者。”
何承矩为河北缘边安抚、提点榷场,及承矩疾,诏自择代,乃请允则知雄州。河北既罢兵,允则治城垒不辍,契丹主曰:“南朝尚修城备,得无违誓约乎?”其相张俭曰:“李雄州其人长者,不足疑。”既而有诏诘之,允则奏曰:“初通好,不即完治,恐他日颓圮因此废守,边患不可测也。”帝以为然。岁修禊事,召界河战棹为竞渡,纵北人游观,潜寓水战。州北旧多设陷马坑,城上起楼为斥堠。允则曰:“南北既讲和矣,安用此为?”命彻楼夷坑为诸军蔬圃浚井疏洫列畦陇筑短垣纵横其中植以荆棘而其地益阻隘所治境有隙地悉种榆,久之榆满塞下。顾谓僚佐曰;“此步兵之地,岂独资屋材耶?”
允则不事威仪,间或步出,遇民可语者,延坐与语,以是洞知人情。身无兼衣,食无重羞,不畜资财。晚年居京师,天圣六年卒。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四列传第四十五》,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命彻楼/夷坑为诸军蔬圃/浚井疏洫/列畦陇/筑短垣/纵横其中/植以荆棘/而其地益阻隘
B.命彻楼夷坑/为诸军蔬圃/浚井疏/洫列畦/陇筑短垣/纵横其中/植以荆棘/而其地益阻隘
C.命彻楼夷坑/为诸军蔬圃/浚井疏洫/列畦陇/筑短垣/纵横其中/植以荆棘/而其地益阻隘
D.命彻楼/夷坑为诸军蔬圃/浚井疏/洫列畦/陇筑短垣/纵横其中/植以荆棘/而其地益阻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 分)( )
A.荫补,也称为奏荫、荫补、恩荫等,指因祖辈、父辈的功劳或地位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任官等方面享受的特殊待遇,是我国封建社会选官途径之一,
B.斛,旧时一种量器,也是容量单位。斛为方形,口小,底大,一斛本为十斗,宋朝开始一斛改为五斗。
C.榷场,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管制较严,地点、货物、交易方法都有限制。
D.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上元节为修禊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修禊日人们要到水边竞渡嬉游,以祈福消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李允则以民为本体恤百姓。他任潭州知州时,遏止暴敛,请废三税,减轻了百姓负担。湖南连年发生饥荒,为赈济灾民,甚至不惜以自家财产作抵押。
B.李允则处事沉稳虑事周全。转运使要求派新募士兵去防御邵州蛮族,李允则认为率先增加戍卒,会滋长边患,且新募士兵饥饿瘦弱,不堪戍守之任。
C.李允则才识过人富有谋略。他少年时就以材略闻名,因此毕士安将他推荐给皇上。他任潭州知州时的种种表现,令皇上感叹,毕士安没看错人。
D.李允则平易亲和朴素节俭。他没有官威,常常步行外出,遇到可以交谈的人就请人家坐下来聊天,以此了解民情。他衣着朴素,饮食简便,从不蓄积财产。
13.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陈尧叟安抚湖南,民列允则治状请留,尧叟以闻。(4分)
(2)河北既罢兵,允则治城垒不辍,契丹主曰:“南朝尚修城备,得无违誓约乎?”(4分)
14.李允则为何命令“所治境有隙地悉种榆”?请结合选文简要回答。(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题米元晖山水
[明]张以宁
高堂晓起山水入,古色惨淡神灵集。
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
江风吹雨百花飞,早晚持竿吾得归。
身在江南图画里,令人却忆米元晖。
[注]米元晖,名友仁,宋代书画家米芾之子,擅长山水画。惨淡:这里指画面色彩浅淡迷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写诗人晨起步入厅堂,壮阔的自然山水扑而涌来,令诗人胸襟开阔,尘虑顿销。
B.颔联中“春衣”二字点明了季节,“坐”则表现出鉴赏者以静体动、诚笃专一的状态。
C.“江风吹雨百花飞”一句,是对前面两句的承接与补充,让人感受到温润明媚的气息。
D.本诗风格清雅恬淡,充满自然真性,与米元晖山水画所表达的“平淡天真”两相契合。
16.如何欣赏一幅画,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请结合诗歌简要说明。(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的雄心,也只怕会是“ ” 的结局。
(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对比映衬鲜明的诗句是“ , ”。
(3)古诗词中,“雁”这一意象常与季节更替、时间流逝、羁旅游子、凭栏思妇等内容紧密相联,因而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比如唐宋诗词里的诗句:“ , ”。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理论中“张力”概念首见于英美新批评主将之一一艾伦·退特的《论诗的张力》(1937),张力虽然是新批评针对整部文学作品而言的,但欲使文学具有审美的张力,毫无疑问取决于文学语言。换言之,文学语言不仅承担着制造文学张力的任务,其本身也应是这种张力的实现。制造张力需要一定的语言形式与手段,这是一个应该梳理和归纳的问题。
首先,我们常见的一些修辞,就能很好地制造文学语言的张力。例如比拟,曹植的《七步诗》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诗中,燃烧着的豆萁在煮豆子,豆子却在哭泣,为什么呢?因为本是同根生的亲人在自相残杀(偏指豆萁伤害豆子)。用物代替人来表达感情,本来就是一种语言意义的转移和跨越,也就是说诗歌在传达事物(豆与豆萁)的字面意义时,其暗示意义——兄弟之间的迫害和对这种不公的慨叹与劝勉,也同时在诗中流露。同一首诗在同一时间分别向外、向内传达了两种意义,这种修辞手法在扩大与彰显张力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再如夸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之中可见庐山瀑布壮观之象,也能放大性地暗示出诗人望见庐山瀑布的那种惊喜与心中涌动的思潮。
其次,一些结构、手法与模式等文学元素的营建,也能起到使文学语言富含张力的效果。典型的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令先是白描了一系列的物象,在展现了一幅黄昏景物图之后,笔锋一转,出现了一位断肠人,于是在黄昏景物图中又添加了这位羁旅漂泊者,主人公在旅途中一个黄昏时,触景生情,抒发了一曲思乡之歌也是顺理成章。在小令中,系列的白描本是很少夹杂感情的叙述,然而这位黄昏景物图的目击者被放在了最后才交待出来,无疑是给上述各物象以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暗示意义,将物象融入一种具有思乡情调的意境之中,使得作品在表达出一定的指称意义后,经过一个时间差,让读者具备一定的阅读期待后,通过特定的暗示,将暗示意义汹涌的喷发出来,张力就产生在这个过程中。
(摘编自赵敬鹏《文学语言的张力与话语蕴藉》)
材料二:
意境,就其基本特征而言,是实境与虚境的统一体。实境即死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虛境则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想象空间。实境与虚境的相互作用形成意境张力。
虚境是实境之外的“不尽之意”,又称“神境”、“灵境”,它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效果。从文学张力思想看,也只有虚境廓大、丰富,才会产生有张力的意境。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第一层虚境在于由一枚出墙红杏所引发的对满园春色、百花盛开的推测与联想, 乃至为天下皆春而怦然心动;同时,红杏探出墙外与紧闭的门又构成一对矛盾,由此引发出如下哲理:美好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总是关锁不住的,这就进入第二层虚境。宗白华先生在其《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中把意境析为层层扩大的三境,即:“直观感相的渲染”、“活跃生命的传达”和“最高灵境的启示”, 直指宇宙万象中的大道,把虚境的深邃与博大描述得淋漓尽致。虚境是意境的灵魂,同时,虚境又须从实境生发, 通过逼真的实境生发无尽的虚境。“逼真”其实就是要求在对实境的创造过程中, 要能提炼、选择、加工出实境的鲜明特征,这样才能诱发想象。叶绍翁的诗句所激发的虚境由一枝红杏而生,关键在于这枝红杏“出墙”的特征。虚由实生, 而充注着多样情感、多种理趣的虚境又试图冲破实境的束缚,这正是意境的张力构成所在。
意境追求空灵之美,境太实,则无法激发鉴赏者开拓审美想象的空间。空灵之“空”在于作品中留有“艺术空白”,空白中生气充盈。唐朝诗人朱绛有一首《春女怨》:“独坐纱窗刺绣迟,紫荆枝上啭黄鹂。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前三句是近乎散文式的描写,但在末句留下一大段“艺术空白”,让人的诗思活跃起来,主人公“停针不语”的神态若在眼前,更重要的是伤春的惆怅、被春的气息拨动起的心湖的涟漪,以及那一声声不为人所发现的深深的叹息……自此,貌不惊人的朴实的描写翻出新意,整首诗空灵飞动起来。“无画处皆成妙境”,意境的空灵正在于其包含的心灵空间, 诗人的生命情调乃至宇宙意识亦尽在其中。这个空间是立体的、无边的,是一个壮阔幽深的空间,这是意境的极致。
(摘编自孙书文《文学张力:非常情境的营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学作品制造张力需要一定的语言形式,而文学语言本身也是这种张力的实现,所以,文学的张力问题不能只是针对整部文学作品来讨论。
B.由于常见的一些修辞能很好地制造文学语言的张力,所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能放大性地暗示出诗人望见庐山瀑布的那种惊喜与心中涌动的思潮。
C.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物象融入一种具有思乡情调的意境之中,使得作品在表达出一定的指称意义后,通过特定的暗示,将喑示意义汹涌地喷发了出来。
D.意境包括实境与虚境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意境张力,实境是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则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想象空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比拟可以同时分别向外、向内传达了两种意义,很多修辞手法都有制造语言张力的作用。B虛境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效果,所以,只要构建了虚境,就能产生艺术张力。C.虛境试图冲破实境的束缚, 如果没有虚境与实境的对立统一,也就没有意境张力的存在。D.实境太实则无法激发鉴赏者开拓审美想象的空间,作品得留有“艺术空白”,注入生气。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8分)( )
A.王维的《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看似在写月亮出来的时候把鸟儿给惊吓了,却让读者感知到了山谷的“静谧”。
B.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和佩带茱萸,而诗人自己却独在异乡,不能参与。
C.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形成巨大张力,从而表达了遇赦的喜悦。
D.戴望舒的《雨巷》,“雨巷”和“丁香”的意义都不明确,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文学张力在这种“误读”中得到了体现。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使用了哪种论证手法?请根据材料举例说明。(4分)
5.关于文学张力,有人认为主要是语义的丰富性,而有人却认为主要是表意的暗示性,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允则,字垂范。少以材略闻,荫补衙内指挥使,改左班殿直。知潭州,将行,真宗谓曰:“朕在南衙,毕士安尝道卿家世,今以湖南属卿。”初,马氏暴敛,州人出绢,谓之地税。潘美定湖南,计屋输绢,谓之屋税。营田户有牛者,岁输米四斛,牛死犹输,谓之枯骨税。允则请除三税,民皆便之。湖南饥,欲发官廪先赈而后奏,转运使执不可,允则曰:“须报逾月,则饥者无及矣。”明年荐饥,复欲先赈,转运使又执不可,允则请以家资为质,乃得发廪贱粜。因募饥民堪役者隶军藉,得万人。转运使请发所募兵御邵州蛮,允则曰:“今蛮不搅,无名益戍,是长边患也。且兵皆新募,饥瘠未任出戍。”乃奏罢之。陈尧叟安抚湖南,民列允则治状请留,尧叟以闻。召还,连对三日,帝曰:“毕士安不谬知人者。”
何承矩为河北缘边安抚、提点榷场,及承矩疾,诏自择代,乃请允则知雄州。河北既罢兵,允则治城垒不辍,契丹主曰:“南朝尚修城备,得无违誓约乎?”其相张俭曰:“李雄州其人长者,不足疑。”既而有诏诘之,允则奏曰:“初通好,不即完治,恐他日颓圮因此废守,边患不可测也。”帝以为然。岁修禊事,召界河战棹为竞渡,纵北人游观,潜寓水战。州北旧多设陷马坑,城上起楼为斥堠。允则曰:“南北既讲和矣,安用此为?”命彻楼夷坑为诸军蔬圃浚井疏洫列畦陇筑短垣纵横其中植以荆棘而其地益阻隘所治境有隙地悉种榆,久之榆满塞下。顾谓僚佐曰;“此步兵之地,岂独资屋材耶?”
允则不事威仪,间或步出,遇民可语者,延坐与语,以是洞知人情。身无兼衣,食无重羞,不畜资财。晚年居京师,天圣六年卒。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四列传第四十五》,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命彻楼/夷坑为诸军蔬圃/浚井疏洫/列畦陇/筑短垣/纵横其中/植以荆棘/而其地益阻隘
B.命彻楼夷坑/为诸军蔬圃/浚井疏/洫列畦/陇筑短垣/纵横其中/植以荆棘/而其地益阻隘
C.命彻楼夷坑/为诸军蔬圃/浚井疏洫/列畦陇/筑短垣/纵横其中/植以荆棘/而其地益阻隘
D.命彻楼/夷坑为诸军蔬圃/浚井疏/洫列畦/陇筑短垣/纵横其中/植以荆棘/而其地益阻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 分)( )
A.荫补,也称为奏荫、荫补、恩荫等,指因祖辈、父辈的功劳或地位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任官等方面享受的特殊待遇,是我国封建社会选官途径之一,
B.斛,旧时一种量器,也是容量单位。斛为方形,口小,底大,一斛本为十斗,宋朝开始一斛改为五斗。
C.榷场,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管制较严,地点、货物、交易方法都有限制。
D.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上元节为修禊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修禊日人们要到水边竞渡嬉游,以祈福消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李允则以民为本体恤百姓。他任潭州知州时,遏止暴敛,请废三税,减轻了百姓负担。湖南连年发生饥荒,为赈济灾民,甚至不惜以自家财产作抵押。
B.李允则处事沉稳虑事周全。转运使要求派新募士兵去防御邵州蛮族,李允则认为率先增加戍卒,会滋长边患,且新募士兵饥饿瘦弱,不堪戍守之任。
C.李允则才识过人富有谋略。他少年时就以材略闻名,因此毕士安将他推荐给皇上。他任潭州知州时的种种表现,令皇上感叹,毕士安没看错人。
D.李允则平易亲和朴素节俭。他没有官威,常常步行外出,遇到可以交谈的人就请人家坐下来聊天,以此了解民情。他衣着朴素,饮食简便,从不蓄积财产。
13.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陈尧叟安抚湖南,民列允则治状请留,尧叟以闻。(4分)
(2)河北既罢兵,允则治城垒不辍,契丹主曰:“南朝尚修城备,得无违誓约乎?”(4分)
14.李允则为何命令“所治境有隙地悉种榆”?请结合选文简要回答。(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题米元晖山水
[明]张以宁
高堂晓起山水入,古色惨淡神灵集。
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
江风吹雨百花飞,早晚持竿吾得归。
身在江南图画里,令人却忆米元晖。
[注]米元晖,名友仁,宋代书画家米芾之子,擅长山水画。惨淡:这里指画面色彩浅淡迷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写诗人晨起步入厅堂,壮阔的自然山水扑而涌来,令诗人胸襟开阔,尘虑顿销。
B.颔联中“春衣”二字点明了季节,“坐”则表现出鉴赏者以静体动、诚笃专一的状态。
C.“江风吹雨百花飞”一句,是对前面两句的承接与补充,让人感受到温润明媚的气息。
D.本诗风格清雅恬淡,充满自然真性,与米元晖山水画所表达的“平淡天真”两相契合。
16.如何欣赏一幅画,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请结合诗歌简要说明。(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的雄心,也只怕会是“ ” 的结局。
(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对比映衬鲜明的诗句是“ , ”。
(3)古诗词中,“雁”这一意象常与季节更替、时间流逝、羁旅游子、凭栏思妇等内容紧密相联,因而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比如唐宋诗词里的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