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辽宁省部分名校2021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1-05-24
辽宁省部分名校2021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18世纪之前,在技术创新主要来自农民和手工业者经验积累的社会里,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 享有优势。而当技术进步的范式从经验积累转变为以科学为基威的实验之后,中国开始迅速落后。 中国有其独特的科举制度可以让平民百姓晋升为统治阶级,考取功名对大众来说极具吸引力。当 科挙在宋朝成为国家选取人才的制度时,数学也是其中的一项考试内容。但皇帝随后发现,数学 好的人没有用处,对皇帝的忠诚才更重要。儒家思想更有助于培养忠君爱国的人才,宋朝以后科 举制度要求考生熟记四书五经。因此,有才华的年轻人没有学习数学和可控试验的动力。中国缺 乏拥有这两样人力资本同时又充满好奇心的人才,科学革命也就未能应运而生。尽管科举制度和 儒家思想有助于中国维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与大一统,但它阻碍了中国技术创新范式的转变,因 此,中国无法自发产生一场工业革命。
在1978年的改革开放前,中国与绝大多数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没有找到利用“后来者优势” 以加速经济发展的方式。1978年之后,中国改变了发展策略,开始发展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 型产业,并在政府的因势利导下形成了竞争优势。没有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来建立完善的市 场经济体制,而是采用双轨渐进转型的策略,给传统的资本密集型重点工业中缺乏自生能力的企 业提供转型期保护补贴,并放开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准入。这种务实的方式不仅为 中国维持了经济社会稳定,也带来了强劲的经济发展。
我们从中国的发展中可以学到一些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用的经验。发展中国家应发展与自身 比较优势相适应的产业。这些国家应该在政府的因势利导下,将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转变为国家 的竞争优势。在消除过去不当政策所造成的各种扭曲时,政府也要通过务实的方式维持政治和社 会的稳定。
(选自林毅夫《李约瑟之谜和中国的复兴》,有删改)
材料二:
 

(选自熊秉元叶斌蔡璧涵《李约瑟之谜一一拿证据来》)
材料三:
李约瑟认为,中国的封建官僚制度产生丁两种效应。正面效应是通过科翠制度的选拔,有效 集中了大批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中国井然有序,并发展了以整体论、实用 化研究为主的科技。负面效应是,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在中 国,商业阶级从未获得欧洲商人所获得的那种权利。在西方,以还原论、公式化研究为主的科技 得到发展,与商业阶级的兴起和他们对技术开发竞争的鼓励相联系。
除李约瑟本人外,对“李约瑟之谜”有许多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任鸿隽把中国无 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之于没有使用归纳法。钱宝琮、徐模等认为,中国为大陆文化,以农业为 主,太重实用,因而自然科学难以发展。陈立、竺可桢等认为,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和封建思想使 中国古代不能产生自然(近代)科学。
也有一些学者从语言文字方面找原因。李世闻研究指出,汉字是具有整体结构的象形文字, 导致中国人的思维具有综合性;西欧的拼音文字具有分析性质,使得欧洲人擅长分析,而分析性思 维正是近现代科学所必需。费正清认为,中国语言的性质造成了士绅阶级对学术的包办,文字对 人的桎梏也使中国学者未能制定出一套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
伊懋可认为,中国最初的家庭耕作制度有利于技术进步,不过这种进步的成果被一轮又一轮 人口增加所吞噬,国家不得不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去缓解人口压力。因此,中国出现了在较高农业 技术水平上维持大量人口的局面。人口增加引起人地比率的上升,造成劳动力便宜而资源和资本 昂贵,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降低,同时由于人口膨胀,中国没有足够的剩余去发展工业,便 进入了一个“高农业水平、高人口增长和低工业水平”的高水平陷阱之中。
也有学者指出,西欧相对分散的政治体制以及有市民阶级参与的等级君主制、实行重商主义 的专制君主制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制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东方型"的专制君主制及其抑制、 打击商品经济的政策则是导致封建制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
对“李约瑟之谜",林毅夫先生认为,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无心去投资从事现代 科学粉究所必需的人力资本,因而从原始科学跃升为现代科学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和上述学者 的观点相比,林毅夫先生的这个解答有些浅陋。其实,科举制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从西方和东方 的考试制度看,现代化也是离不开考试制度的。
(选自宋圭武《林毅夫先生若干观点批判》,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没有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而是通过双轨制推动经济转型,维持了经济社会稳定,也带 来了强劲的经济发展。
B.材料二显示,历代书籍存量中科技类文献占比低,说明在中国古代,科技知识一直没有成为知 识存量的主体。
C.有研究认为,汉字象形表意的特征无法培养分析性思维,不利于完整逻辑体系的形成,导致中 国近代科学的落后。
D.“高水平陷阱”缘于人口膨胀消耗了社会财富,国家没有足够的剩余发展工业,劳动力便宜影 响了工业技术进步。
2.下列有关西方产生工业革命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技术进步范式从经验积累转变为以科学为基础的实验,这种转变催生和促进了工业革命。
B.工业革命需要科学技术研究以还原论、公式化为主,取代以整体论、实用化为主的研究。
C.工业革命能应运而生,是因为社会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旺盛,让更多的人投身科研。
D.西方君主制实行重商主义,商人因此获得更多权利鼓励技术开发,助力工业革命的产生。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实验室里,一个科学家能在一年中做成百上千次试验,而这可能需要农民或手工艺者穷其一 生才能完成。
B.科学革命的精髓是通过运用数学模型来归纳宇宙与自然运行的规律,并运用可控实验来验证数 学模型中产生的假说。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实业的热 情,民族工业迎来春天。
D.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时,步步照搬高收入国家的理论、思路和做法,尽管付出很多努 力,结果却差强人意。
4.根据材料概括什么是“李约瑟之瞇”。(4分)
5.材料三认为林毅夫对“李约瑟之谜”的解答有些浅陋,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
文本一:
石匠留下的歌
何立伟
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他把背上的褚链往地上一摟,格槌里发出 了金属的沉闷的音响。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他大声说:“碾子要凿了 哦!"
爹正在水碾子坊里扫谷。提着高粱帚子出来,见是陌生客,忙取了紫竹烟筒递过去。 那石匠其时已将一根纸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似乎从他吸纸烟的派头上,看出其人站不 凡。
水碾子正要凿槽咧。很快讲定了工价。无争无吵。各自一派让得三分的气度。
那石匠绕碾子转了三圏,也并不发表阔论高谈。从格链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 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
先前这水碾子終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 好听的山歌来。后来,日日磨,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就一声一声闷如沉雷了。
天热起来,他就索性打起赤膊,凿。他膀大腰圆,甩锤子的时候,上身的肌肉有规律 地滚动。汗水使他宽阔的胸膛油着异彩。简直那本身就是一筌一鑿凿出来的。像一尊石 雕。拿来了蒲扇,拿来了茶罐,拿来了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爹吩咐:“你好生招呼石匠 吧。"我说:“好。"爹放不下心,又吩咐:“这石匠一定见过世界,莫夷让他笑话我桃花 寨的人不晓得礼数。”我说:“好。"
我就同他打扇,将酣茶斟得满满的,双手稳稳递与他。请他歆憩。请他喝茶。手上捏 一把平日藏在柜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我想同他谈讲。只想他是见过世界 的,那重重的山外头是个什么模样呢?
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从鼻孔里口角里喷出的烟云浓浓的,辣辣的,也是默 默的。
但几分钟以后他又拿起了锤子。烟蒂在脚边断续着残烟几缕。山谷里,飞着钢与石的 回音。很长的一声一声。仿佛四山里万人千人在凿岩取石,你呼我应。
又歇憩的时候,我急切地同他说:“说个故事我听吧。说个故事!”
“故事?什么故事?”他放下了锤子。
真的,什么故事呢?竟不晓得这个世界有哪样一些故事。
于是我说:“随便你同我讲点什么吧。反正我什么都不晓得。"
“等你长大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就会什么都晓得的。用不着别人讲。‘'他 将那多茧的厚实的子掌放在我的脑壳上,“唉,你还细,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 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 ’
好久了我才说:“那就打一个山歌吧。” 歉意地一笑,摇摇头,他又去凿那磨槽。
洁白的石砾在鑒子尖上跳跃,落在地上,落在他的裤褶缝里,如一层层雪粉。直到黄 昏从山沟里溢了出来,才将那叮叮咚咚的锤声淹没掉。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 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
掌灯吃夜饭时,他累了,倦了。爹招待他,用了好香的米酒,用了一条腊得透明的旎 子腿。那鹿子,还是去冬大雪封山时,爹在鹰嘴岩打的。好肥的虎子。爹舍不得吃,除非 来了贵客。
爹问他这问他那。爹这人,就景仰见过世界的人。那石匠总是回答得很少,很有分 寸。你总觉得他不肯说出来的东西必定深奥。他那紫红的脸膛,深刻的皱絞,使你感觉到 他是一部书,但谁也无法打开。爹只好死劲地敬酒。
"多谢。明日赶早,我还要行路。"
“往哪边走?岩陀,还是檀木坡?”
“哪里有工夫做,就到哪里去。石匠嘛,走四方,吃四方。”
他笑了 一下,笑得很淡。有雪白的牙齿。
起身,打一轮拱手,他晃晃地朝东厢房走去。
•第二日天刚放明,爬起来我就要去找石匠。要问他,见了世界的人,为什么不会讲故 事?
爹朝水闸走去,说:''这时候才起来,石匠他走了咧!"
跑到高处,朝雾中的石板路望去,终于看见了他那朦朦胧胧的背影。其实无法说那是 背影,整个的只是小小的一个黑点了。那黑点,在这迷蒙的天地之间,越来越小,越来越 小,就消失在雾之中了。他走了,同他来时一样,同他吸烟凿石时一样,是默默的,无声 无嗅的。天和地,好大呵!
哗啦!——爹把水扯开了。蓄了一夜的溪水,扑过来,攀住染满了青苔的木轮子,木轮 子就滚动起来,吱吱呀呀地带动了水磨。这清新的空气里,就颤动着它那好听的声音了。
比先前还要好听些!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向你叙述着什么。长大后,我一直 觉得,这水碾子的声音,是那个默默的石匠留下的一支很长很长的歌,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选自《人民文学》1983年06期,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是最受我重视的文学体裁。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受到文坛普遍关注的,正 是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受关注的原因,现在回想起来,恐怕在它的实验性上。上世纪 八十年代,文学兴起,百无禁忌。在思想解放的大的社会背景下,文坛空前活跃,各种题 材,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竞相怒放。我初出道,亦知要崭露头角,须得有自家面目,遂 努力在文体同语言上与别人拉开距离。汪曾祺先生说,我的小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李陀 先生亦说我的小说是“绝句式”的小说。皆是解人语也。我是喜欢唐诗,尤喜绝句,五绝 二十个字,七绝二十八个字,短得不能再短,但每每是一幅历史的图卷,浩浩沧桑,尽寓 其中,意蕴深长。譬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 玄宗。”把个唐朝从开元到天宝年间经历"安史之乱”的惊天巨变,从全盛到衰落的历史 图景,通过几位白头宫女闲聊往昔的日常场景,轻巧地便勾勒了出来。这种以小场景写大 历史,以日常生活见白云苍狗的唐人绝句,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当其时,文坛大多的作家 的叙事范式,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而我是选择受祖宗的影响。
(节选自何立伟《〈白色鸟〉自序》)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了解"世界”的问题很是急切,但因为年纪小,又不知应该了解这个世界的什 么,不知如何向石匠发问。
B.“爹”对石匠热情招待,目的是想通过见过世界的石匠了解外面的世界,但那个石匠却 看不起“爹”,不愿回答。
C.石匠“赤膊”凿槽形象的刻画,既展现了石匠身体的健壮,也展现了生命阳刚之美,更 暗含劳动塑造人生的思想。
D.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只是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与“爹”与“我”想通 过见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
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烟丝”和“纸烟”两物,分别代表了山内、山外两种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生活。
B.“桃花寨”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构成的关系,是读者探寻小说命意的线索。
C.说话“很有分寸”的石匠没有讲出外面的世界,造成了小说叙述结构的明显残缺。
D."我”和“爹”的“问”与石匠的默默辛勤的鑒凿,构成了小说深层的问答关系。
8.小说中的“水碾”经过石匠的修理,由“声闷如沉雷”变得声音“清越悠扬”,这样写 表现了怎样的深刻思想?(4分)
9.如欲以“一则'绝句式'的小说”为题写一则《石匠留下的歌》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 列出评论要点。(6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