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涛《一片苍茫》阅读答案
时间:2015-09-01
一片苍茫 戴涛
白生要去茫县做知县,至恩师大学士多举府上辞行。待白生坐定,多举便让人端上一盘水果,问白生:“可识得盘中为何物?”白生细细打量一番,说:“状如梨,梨有皮,或黄或青,而此果似无皮,白如雪,透如水,学生真不知何方仙果。”
多举抚掌大笑,说:“这亦是梨,名晶梨,产地即是茫县。”他拿起一只递给白生,白生接过梨来,小心翼翼张开嘴,未等劲咬,只听得一声脆响,一股清香扑鼻,一股甘甜沁脾。
“好梨好梨。”白生情不自禁脱口叫道。多举说:“当今从皇亲国戚到满朝文武非此梨不吃,茫县可真是个好地方哟。”白生忙跪倒,学生一定不辜负恩师之厚望。
烟花三月,白生起程。一路春色诱人,白生无心恋景,很快便到了茫县。此时一班县衙的官吏幕僚和当地的乡绅名士已迎候多时,寒暄过后便请白生到鸿运楼洗尘。酒过三巡,店小二端上一碟水果,白生见是苹果,随口问道:“咦,茫县不是盛产晶梨么?”小二却面露难色:“禀大人,小店什么新鲜果子都有,就是未备晶梨。”白生说:“入其乡则随其俗,我偏就稀罕这遍地都是的土产。”
听得此言店小二却急了:“禀大人,这晶梨如今实在是想买也买不到了。”白生好生纳闷,便看坐在身旁的县丞汪过,汪过立刻端起酒杯说:“我等还是一起敬白大人一杯吧。”众人也都纷纷应和着祝白大人平步青云。白生于是糊里糊涂地举杯。待酒足饭饱,已是掌灯时分。
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早上,白生赶紧升堂。新官上任,自然要漂漂亮亮地审他几件案子,可白生在堂上正襟危坐了一整天,不见一人来告,而且一连三天皆如此。
第四天,白生实在觉得无聊,便喊了退堂,然后换了便服一个人悄悄出了县衙,策马朝乡间跑去。茫县多丘陵,举目望去,层层叠叠的梯田此时一片雪白,清气四溢,悦人眼目。待马跑近,但见一株株一人多高的梨树枝繁叶茂,盛开着朵朵娇嫩的小白花,更有无数蜂蝶翩翩起舞,煞是好看。白生看得如痴如醉,连连喝道:“美景美景!”
这时,不知从哪儿跑出一男童,上前来捉蜜蜂。捉到后便立刻将蜜蜂撕成两段,随即放到嘴边贪婪地吮着。
白生问:“你吃什么?”男童答:“蜂蜜。”
白生说:“可这小生灵却被你无端弄死了。”男童说,我饿。
白生大怒:“饿你回家吃饭呀!家里没饭?”
白生这才注意到眼前的男童竟是如此瘦弱。
白生随着男童到了他家。几排东歪西倒的茅屋,其中一间,推门进去,白生一惊,四壁空空,只有土炕上躺着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头。白生问男童:“你爹呢?”男童答:“这就是我爹。”白生又是一惊。
从男童家出来,白生又踏进另一间茅屋……当白生离开村寨,心沉得如同铅坠,抬头西望,残阳如血,遍地的梨花也是殷红殷红的。
你别看这晶梨雪白雪白的,可在我们百姓眼里它可是血红血红的。
你说每户上交一筐梨给朝廷也算不得什么,可你知道么,这晶梨多么刁钻古怪,三亩地一粒粮食没种,全种了梨树,也只能收得这一筐好梨。
你问我这日子是怎么过的,挑剩的孬梨到外边换得半年的杂粮已是大幸,余下的日子就靠要饭了。
回到县衙,白生将县丞汪过叫到书房,阴沉着脸问道:“汪大人,你可知道百姓为梨遭的罪?”汪过说:“知道。”白生说:“就没办法么?”汪过说:“有,白大人,您把梨伺候好喽,早点儿像您的前任那样离开茫县,此外别无他法。”
白生沉默无语。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金秋十月,晶梨收获的季节。今年的梨格外好,个儿大肉嫩透着水灵。衙门上下忙得不亦乐乎,总算把梨收齐了,一个不落全装了船。按惯例,由县丞押运进京,临行前白生突然对汪过说:“这趟不劳你的驾了,我亲自走一趟。”汪过淡然一笑,自当相让。
一月有余,运梨船终于回归。不出汪过所料,白生果然没有回来。又过了数天,朝廷果然派来了个新知县。汪过旁敲侧击地打听白大人,谁料竞惊出一身冷汗:原来白生送到朝廷的梨不知何故竟然又酸又硬,皇上才咬了一口,梨没有咬下,却将半颗圣牙咬落,于是龙颜大怒,将白生打入死牢。
腊月二十八,圣旨传来,命茫县砍去所有梨树,永不得再种。百姓闻听此讯,雀跃欢呼,奔走相告,个个操起砍刀奔向自家梨园。进了梨园人人大惊,寒冬时节本已干枯的梨树枝头竟然挂满了朵朵白花……
是夜,京城,白生被推出午门,天地一片苍茫。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作品开篇以多举荐梨入笔,自此“晶梨”便成了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梨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相交织,最终演绎出一曲为民谋福者殒身不恤的悲歌。
B.作品将主要人物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上有贪婪的皇上、多举等权贵,下有狡诈的汪过等地方污吏,白生处境之艰难决定了其反抗态度之坚决。
C.这篇作品中有许多出乎文中人意料之外的笔墨,如新官无案审、名县无粮吃、白生有去无回、梨树永不再种……这种笔法的运用,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有趣。
D.这篇作品语言较为雅致,“心沉如铅坠”的比喻,用语贴切;“雪白”与“殷红”的对比,色彩鲜明;“你别看” “你问我”等人物语言,真切传神,颇具感染力。
E.“苍茫”,即空阔辽远、无边无际之意。作品以此为题,便寓有作者对百姓深重苦难的怜悯,对父母官孤独悲壮的哀叹,对世道昏暗荒谬的忧愤,韵味苍凉。
【答案】(1)B(对多举和汪过的评价与作品的实际不符或者在作品中找不到依据;此外“处境之艰难决定了其反抗态度之坚决”的说法也不成立,人物的行为源于人物的性格、品质,与其处境不存在必然关系。)(2分)
C(“白生有去无回”是“文中人”汪过意料中的,与该项题意不合。)(3分)
(2)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茫县官吏乡绅为白生接风洗尘这一部分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这一情节写了店中无梨的境况和县丞汪过的遮掩,用这一连串令人感到蹊跷的事构成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答案表述清楚、意思对即可)
②“第四天……”一段中,画线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这段景物描写,一方面表现出梨树繁茂、梨花娇艳,用“雪白雪白”的梨林美景反衬出后文百姓“血红血红”的悲苦生活;另一方面用蜂蝶起舞引出下文男童捉蜂吮蜜的情状,推动情节发展。
(3)对倒数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进了梨园人人大惊,寒冬时节本已干枯的梨树枝头竟然挂满了朵朵白花……”应怎样理解?(6分)
【答案】意义方面:这句违背事理逻辑的描写,写出了人们普遍具有的幻觉,表现出白生义举的感天动地,使枯树生花,使严冬呈现春意;同时,也以满树的白花为白生被斩寄托哀思。
作用方面:与前文写春时梨花盛开相照应,为下文写白生被斩营造悲壮的气氛,使作品前后意境相谐,浑然一体。
【评分标准】“理解”的对象可以是句子的意义,也可以是句子的作用,角度任选;答案表述须清楚、到位,意思对即可。
(4)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白生这一人物形象。(8分)
【答案】①白生临行前拜见多举,示其不敢忘恩,可见其有情有义。
②白生到任第二天即投入问案等事物中,并微服私访,示其想要有所作为,可见其胸有志向。
③白生挨家挨户走访民情,示其能够体恤下情,可见其对百姓的一颗爱心。
④白生能用自己的方式使百姓摆脱“梨灾”,可见其处事有智谋。
⑤白生为了百姓的利益敢于冒犯龙颜、蹈死不顾,可见其有舍生取义的大勇。
【评分标准】须结合作品,至少阐释清楚其中四点;只有一个简单结论的贴标签式的答案,不给分;答案表述清楚、意思对即可。
抵拒,推托;就:靠拢,迎上去。这里不是此意。D项“以邻为壑”意思是拿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误以为“以邻为祸”。
多举抚掌大笑,说:“这亦是梨,名晶梨,产地即是茫县。”他拿起一只递给白生,白生接过梨来,小心翼翼张开嘴,未等劲咬,只听得一声脆响,一股清香扑鼻,一股甘甜沁脾。
“好梨好梨。”白生情不自禁脱口叫道。多举说:“当今从皇亲国戚到满朝文武非此梨不吃,茫县可真是个好地方哟。”白生忙跪倒,学生一定不辜负恩师之厚望。
烟花三月,白生起程。一路春色诱人,白生无心恋景,很快便到了茫县。此时一班县衙的官吏幕僚和当地的乡绅名士已迎候多时,寒暄过后便请白生到鸿运楼洗尘。酒过三巡,店小二端上一碟水果,白生见是苹果,随口问道:“咦,茫县不是盛产晶梨么?”小二却面露难色:“禀大人,小店什么新鲜果子都有,就是未备晶梨。”白生说:“入其乡则随其俗,我偏就稀罕这遍地都是的土产。”
听得此言店小二却急了:“禀大人,这晶梨如今实在是想买也买不到了。”白生好生纳闷,便看坐在身旁的县丞汪过,汪过立刻端起酒杯说:“我等还是一起敬白大人一杯吧。”众人也都纷纷应和着祝白大人平步青云。白生于是糊里糊涂地举杯。待酒足饭饱,已是掌灯时分。
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早上,白生赶紧升堂。新官上任,自然要漂漂亮亮地审他几件案子,可白生在堂上正襟危坐了一整天,不见一人来告,而且一连三天皆如此。
第四天,白生实在觉得无聊,便喊了退堂,然后换了便服一个人悄悄出了县衙,策马朝乡间跑去。茫县多丘陵,举目望去,层层叠叠的梯田此时一片雪白,清气四溢,悦人眼目。待马跑近,但见一株株一人多高的梨树枝繁叶茂,盛开着朵朵娇嫩的小白花,更有无数蜂蝶翩翩起舞,煞是好看。白生看得如痴如醉,连连喝道:“美景美景!”
这时,不知从哪儿跑出一男童,上前来捉蜜蜂。捉到后便立刻将蜜蜂撕成两段,随即放到嘴边贪婪地吮着。
白生问:“你吃什么?”男童答:“蜂蜜。”
白生说:“可这小生灵却被你无端弄死了。”男童说,我饿。
白生大怒:“饿你回家吃饭呀!家里没饭?”
白生这才注意到眼前的男童竟是如此瘦弱。
白生随着男童到了他家。几排东歪西倒的茅屋,其中一间,推门进去,白生一惊,四壁空空,只有土炕上躺着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头。白生问男童:“你爹呢?”男童答:“这就是我爹。”白生又是一惊。
从男童家出来,白生又踏进另一间茅屋……当白生离开村寨,心沉得如同铅坠,抬头西望,残阳如血,遍地的梨花也是殷红殷红的。
你别看这晶梨雪白雪白的,可在我们百姓眼里它可是血红血红的。
你说每户上交一筐梨给朝廷也算不得什么,可你知道么,这晶梨多么刁钻古怪,三亩地一粒粮食没种,全种了梨树,也只能收得这一筐好梨。
你问我这日子是怎么过的,挑剩的孬梨到外边换得半年的杂粮已是大幸,余下的日子就靠要饭了。
回到县衙,白生将县丞汪过叫到书房,阴沉着脸问道:“汪大人,你可知道百姓为梨遭的罪?”汪过说:“知道。”白生说:“就没办法么?”汪过说:“有,白大人,您把梨伺候好喽,早点儿像您的前任那样离开茫县,此外别无他法。”
白生沉默无语。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金秋十月,晶梨收获的季节。今年的梨格外好,个儿大肉嫩透着水灵。衙门上下忙得不亦乐乎,总算把梨收齐了,一个不落全装了船。按惯例,由县丞押运进京,临行前白生突然对汪过说:“这趟不劳你的驾了,我亲自走一趟。”汪过淡然一笑,自当相让。
一月有余,运梨船终于回归。不出汪过所料,白生果然没有回来。又过了数天,朝廷果然派来了个新知县。汪过旁敲侧击地打听白大人,谁料竞惊出一身冷汗:原来白生送到朝廷的梨不知何故竟然又酸又硬,皇上才咬了一口,梨没有咬下,却将半颗圣牙咬落,于是龙颜大怒,将白生打入死牢。
腊月二十八,圣旨传来,命茫县砍去所有梨树,永不得再种。百姓闻听此讯,雀跃欢呼,奔走相告,个个操起砍刀奔向自家梨园。进了梨园人人大惊,寒冬时节本已干枯的梨树枝头竟然挂满了朵朵白花……
是夜,京城,白生被推出午门,天地一片苍茫。
A.作品开篇以多举荐梨入笔,自此“晶梨”便成了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梨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相交织,最终演绎出一曲为民谋福者殒身不恤的悲歌。
B.作品将主要人物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上有贪婪的皇上、多举等权贵,下有狡诈的汪过等地方污吏,白生处境之艰难决定了其反抗态度之坚决。
C.这篇作品中有许多出乎文中人意料之外的笔墨,如新官无案审、名县无粮吃、白生有去无回、梨树永不再种……这种笔法的运用,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有趣。
D.这篇作品语言较为雅致,“心沉如铅坠”的比喻,用语贴切;“雪白”与“殷红”的对比,色彩鲜明;“你别看” “你问我”等人物语言,真切传神,颇具感染力。
E.“苍茫”,即空阔辽远、无边无际之意。作品以此为题,便寓有作者对百姓深重苦难的怜悯,对父母官孤独悲壮的哀叹,对世道昏暗荒谬的忧愤,韵味苍凉。
【答案】(1)B(对多举和汪过的评价与作品的实际不符或者在作品中找不到依据;此外“处境之艰难决定了其反抗态度之坚决”的说法也不成立,人物的行为源于人物的性格、品质,与其处境不存在必然关系。)(2分)
C(“白生有去无回”是“文中人”汪过意料中的,与该项题意不合。)(3分)
①茫县官吏乡绅为白生接风洗尘这一部分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这一情节写了店中无梨的境况和县丞汪过的遮掩,用这一连串令人感到蹊跷的事构成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答案表述清楚、意思对即可)
②“第四天……”一段中,画线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这段景物描写,一方面表现出梨树繁茂、梨花娇艳,用“雪白雪白”的梨林美景反衬出后文百姓“血红血红”的悲苦生活;另一方面用蜂蝶起舞引出下文男童捉蜂吮蜜的情状,推动情节发展。
(3)对倒数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进了梨园人人大惊,寒冬时节本已干枯的梨树枝头竟然挂满了朵朵白花……”应怎样理解?(6分)
【答案】意义方面:这句违背事理逻辑的描写,写出了人们普遍具有的幻觉,表现出白生义举的感天动地,使枯树生花,使严冬呈现春意;同时,也以满树的白花为白生被斩寄托哀思。
作用方面:与前文写春时梨花盛开相照应,为下文写白生被斩营造悲壮的气氛,使作品前后意境相谐,浑然一体。
【评分标准】“理解”的对象可以是句子的意义,也可以是句子的作用,角度任选;答案表述须清楚、到位,意思对即可。
(4)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白生这一人物形象。(8分)
【答案】①白生临行前拜见多举,示其不敢忘恩,可见其有情有义。
②白生到任第二天即投入问案等事物中,并微服私访,示其想要有所作为,可见其胸有志向。
③白生挨家挨户走访民情,示其能够体恤下情,可见其对百姓的一颗爱心。
④白生能用自己的方式使百姓摆脱“梨灾”,可见其处事有智谋。
⑤白生为了百姓的利益敢于冒犯龙颜、蹈死不顾,可见其有舍生取义的大勇。
【评分标准】须结合作品,至少阐释清楚其中四点;只有一个简单结论的贴标签式的答案,不给分;答案表述清楚、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