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本始二年,夏,五月,诏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时间:2015-01-13
汉宣帝本始二年,夏,五月,诏曰:“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功德茂盛,而庙乐未称,朕甚悼焉。其与列侯、二千石(汉代郡守年俸二千石)、博士议。”于是群臣大议庭中,皆曰:“宜如诏书。”长信少府夏侯胜独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公卿共难胜曰:“此诏书也。”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于是丞相、御史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不举劾;俱下狱。有司遂请尊孝武帝庙为世宗庙,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武帝巡狩所幸郡国皆立庙,如高祖、太宗焉。夏侯胜、黄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尚书》,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资治通鉴》二十四卷)
宣帝者,武帝之曾孙也。假令有人数夏侯胜乃祖乃父之恶于胜前,而胜晏然乐听之,其与禽兽奚择哉!而胜以加诸其君而无忌,是证父攘羊之直也,而天理灭矣。苟其曰武帝之奢纵而泽不及民,万世之公论,不可泯也,则异代以后,何患无按事而檄功罪者。
(王夫之《读通鉴论》)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百姓流离,物故者半 物:自己以外的人,这里指“百姓”
B、公卿共难胜 难:为难
C、或人民相食 或:有时
D、所幸郡国皆立庙 幸:皇帝到某处
5.以下各句内容全都表现夏侯胜“直言正论”的一项是(3 分)( )
①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②诏书不可用也
③议已出口,虽死不悔 ④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
⑤虽有攘四夷,广土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 ⑥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夏侯胜敢于非议汉武帝“文功武治”,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民本思想;黄霸虽受诬陷而无辜入狱,在狱中向夏侯胜学习《尚书》,表现了他热爱学习自强不息的品质。
B.夏侯胜敢于非议汉宣帝的诏书,表现了他刚强正直的精神和不畏凶险的勇气;黄霸因连坐而入狱,在狱中向夏侯胜学习《尚书》,表现了他不计生死追求正义的情操。
C.王夫之认为汉武帝骄纵暴虐无恩泽于百姓,这是万代的公论,夏侯胜的看法本身没有错;但不宜由夏侯胜在汉朝当世声讨,而应由后世的人声讨。
D、王夫之认为汉宣帝为汉武帝立庙敬祀,在礼制上没有错,而夏侯胜只是有正直的精神,并没有顾及后人对自己先祖的情感。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功德茂盛,而庙乐未称,朕甚悼焉。(3 分)
(2)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3 分)
(3)假令有人数夏侯胜乃祖乃父之恶于胜前,而胜晏然乐听之,其与禽兽奚择哉!(4 分)
参考答案
4.B(应为责备、诘难;)
5.A 第(4)、(6)句有误
6.A(夏侯胜“忧国忧民”;黄霸“受诬陷而无辜入狱,在狱中向夏侯胜学习《尚书》,表现了他热爱学习自强不息的品质”的理解均不妥。
7、(1)孝武皇帝自己躬行仁义,振威武,功德是那麼的广大,然而祭祀时所用的音乐却与此盛功伟业不符,我实在为此而感到难过。
(2)为人臣子,应该实话实说,而不能曲意迎奉别人的意旨。我想说的已经说了,就是死我也不会后悔。
(3)假如有人在你夏侯胜面前指责你祖父或父亲的罪恶,而你却心定神闲地高高兴兴地听之任之,那么与禽兽有什么区别呢?
参考译文:
汉宣帝本始二年,夏季,五月,汉宣帝颁布诏书说:“孝武皇帝自己躬行仁义,振威武,功德是那麼的广大,然而祭祀时所用的音乐却与此盛功伟业不符,我实在为此而感到难过。所以把这件事提出而与有关官员、列侯、二千石、博士们商议。”於是群臣就在廷中热烈地讨论起来,都说:“应该像诏书那样。”这时惟独长信少府夏侯胜说道:“武帝虽然确实有打败四夷开拓疆土的功绩,但是他杀了许多大臣和百姓,使老百姓的财力穷竭,挥霍无度,天下已被消耗得很虚弱,百姓流离失所,死去的人超过一半。蝗灾四起,赤地数千里,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原先的储备积累至今还未恢复。所以武帝对老百姓没有恩泽,不能另为他立庙乐。”公卿一起责难夏侯胜说:“这是皇上的诏令啊。”夏侯胜说:“虽是诏令,也不能依从。为人臣子,应该实话实说,而不能曲意迎奉别人的意旨。我想说的已经说了,就是死我也不会后悔。”於是丞相、御史大夫弹劾夏侯胜非议诏书,诋毁先帝,大逆不道,而且丞相长史黄霸也因为纵容夏侯胜而不弹劾他,两个人都被投进了监狱。於是主事的官吏就奏请把武帝庙尊为世宗庙,定《盛德》、《文始》、《五行》为祭祀用乐,世世供奉,以彰明盛德。而武帝所巡行过的郡、国也都立了庙,就像高祖、太宗皇帝一样。夏侯胜、黄霸已经被关在牢裏很久了,黄霸想跟夏侯胜学习《尚书》,夏侯胜以已获死罪为由拒绝了他。黄霸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夏侯胜觉得他说得很好,於是就教他学习《尚书》。在狱中经历了两个冬天,不倦地讲论。
汉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假如有人在你夏侯胜面前指责你祖父或父亲的罪恶,而你却心定神闲地高高兴兴地听之任之,那么与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可是夏侯胜却无所顾忌地当面抨击皇帝先祖的恶行,这种做法如同是证明自己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属正直的行为,然而天理却没有了。如果他说汉武帝骄纵暴虐并无恩泽于百姓,这是万代的公论,是不可改变的事实,那么在以后的朝代,也不怕无人根据事实来声讨武帝的罪行呀。
(《资治通鉴》二十四卷)
宣帝者,武帝之曾孙也。假令有人数夏侯胜乃祖乃父之恶于胜前,而胜晏然乐听之,其与禽兽奚择哉!而胜以加诸其君而无忌,是证父攘羊之直也,而天理灭矣。苟其曰武帝之奢纵而泽不及民,万世之公论,不可泯也,则异代以后,何患无按事而檄功罪者。
(王夫之《读通鉴论》)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百姓流离,物故者半
B、公卿共难胜
C、或人民相食
D、所幸郡国皆立庙
5.以下各句内容全都表现夏侯胜“直言正论”的一项是(3 分)(
①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③议已出口,虽死不悔
⑤虽有攘四夷,广土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
A.①②⑤
C.②③⑥
6.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夏侯胜敢于非议汉武帝“文功武治”,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民本思想;黄霸虽受诬陷而无辜入狱,在狱中向夏侯胜学习《尚书》,表现了他热爱学习自强不息的品质。
B.夏侯胜敢于非议汉宣帝的诏书,表现了他刚强正直的精神和不畏凶险的勇气;黄霸因连坐而入狱,在狱中向夏侯胜学习《尚书》,表现了他不计生死追求正义的情操。
C.王夫之认为汉武帝骄纵暴虐无恩泽于百姓,这是万代的公论,夏侯胜的看法本身没有错;但不宜由夏侯胜在汉朝当世声讨,而应由后世的人声讨。
D、王夫之认为汉宣帝为汉武帝立庙敬祀,在礼制上没有错,而夏侯胜只是有正直的精神,并没有顾及后人对自己先祖的情感。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功德茂盛,而庙乐未称,朕甚悼焉。(3 分)
(2)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3 分)
(3)假令有人数夏侯胜乃祖乃父之恶于胜前,而胜晏然乐听之,其与禽兽奚择哉!(4 分)
参考答案
4.B(应为责备、诘难;)
5.A 第(4)、(6)句有误
6.A(夏侯胜“忧国忧民”;黄霸“受诬陷而无辜入狱,在狱中向夏侯胜学习《尚书》,表现了他热爱学习自强不息的品质”的理解均不妥。
7、(1)孝武皇帝自己躬行仁义,振威武,功德是那麼的广大,然而祭祀时所用的音乐却与此盛功伟业不符,我实在为此而感到难过。
(2)为人臣子,应该实话实说,而不能曲意迎奉别人的意旨。我想说的已经说了,就是死我也不会后悔。
(3)假如有人在你夏侯胜面前指责你祖父或父亲的罪恶,而你却心定神闲地高高兴兴地听之任之,那么与禽兽有什么区别呢?
参考译文:
汉宣帝本始二年,夏季,五月,汉宣帝颁布诏书说:“孝武皇帝自己躬行仁义,振威武,功德是那麼的广大,然而祭祀时所用的音乐却与此盛功伟业不符,我实在为此而感到难过。所以把这件事提出而与有关官员、列侯、二千石、博士们商议。”於是群臣就在廷中热烈地讨论起来,都说:“应该像诏书那样。”这时惟独长信少府夏侯胜说道:“武帝虽然确实有打败四夷开拓疆土的功绩,但是他杀了许多大臣和百姓,使老百姓的财力穷竭,挥霍无度,天下已被消耗得很虚弱,百姓流离失所,死去的人超过一半。蝗灾四起,赤地数千里,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原先的储备积累至今还未恢复。所以武帝对老百姓没有恩泽,不能另为他立庙乐。”公卿一起责难夏侯胜说:“这是皇上的诏令啊。”夏侯胜说:“虽是诏令,也不能依从。为人臣子,应该实话实说,而不能曲意迎奉别人的意旨。我想说的已经说了,就是死我也不会后悔。”於是丞相、御史大夫弹劾夏侯胜非议诏书,诋毁先帝,大逆不道,而且丞相长史黄霸也因为纵容夏侯胜而不弹劾他,两个人都被投进了监狱。於是主事的官吏就奏请把武帝庙尊为世宗庙,定《盛德》、《文始》、《五行》为祭祀用乐,世世供奉,以彰明盛德。而武帝所巡行过的郡、国也都立了庙,就像高祖、太宗皇帝一样。夏侯胜、黄霸已经被关在牢裏很久了,黄霸想跟夏侯胜学习《尚书》,夏侯胜以已获死罪为由拒绝了他。黄霸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夏侯胜觉得他说得很好,於是就教他学习《尚书》。在狱中经历了两个冬天,不倦地讲论。
汉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假如有人在你夏侯胜面前指责你祖父或父亲的罪恶,而你却心定神闲地高高兴兴地听之任之,那么与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可是夏侯胜却无所顾忌地当面抨击皇帝先祖的恶行,这种做法如同是证明自己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属正直的行为,然而天理却没有了。如果他说汉武帝骄纵暴虐并无恩泽于百姓,这是万代的公论,是不可改变的事实,那么在以后的朝代,也不怕无人根据事实来声讨武帝的罪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