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姚鼐《李斯论》“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时间:2015-03-20
李斯论
(清)姚 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②,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4.下列各组甸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秦国地形便利            不如因厚遇之
B.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不亦远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李斯“趋时”的一组是
①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②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
③李斯助之,言其便利    ④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
⑤灭三代法而尚督责      ⑥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
A.①⑤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朝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作者则认为,李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学说,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论及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追求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他。
C.本文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作者所论的不可“趋时”“中侈君而张吾之宠”的道理,对后世仍有借鉴意义。
D.文章开门见山,摆出苏轼的观点,然后通过对秦国历史的分析,驳斥了苏轼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纵横捭闽,极有气势。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3分)
(2)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4分)
(3)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3分)

参考答案
4.(3分)B(两个“以”均为介词,拿、用。A.“因”均为介词,第一个为“凭借”,第二个为“趁”。C.“且”,第一个为连词,表另起一事;第二个为副词,尚且。D.两个“乎”均为语气词,第一个表反问,相当于“吗”;第二个表揣测,相当于“吧”。)
5.(3分)D(②⑤分别为商鞅和小人的做法。)
6.(3分)C(此文旨在反驳苏轼对李斯的评价,批评李斯“趋时”“中侈君而张吾之宠”的错误,进而论及人臣事君的问题。)
7.(10分)(1)(3分)秦视刻薄寡恩为甘美,以严刑峻法为便利已经很久了。(关键词:“甘”、“便”、“严法”)
(2)(4分)虽然(他的言论)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理国家的关键。(关键词:“间”、“治”、“要”)
(3)(3分)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意愿吗!(关键词:“卒”、“志”。反问语气)

参考译文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法度,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荀子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朝中期,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制定明确的法令,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的人来游历以求仕进。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好处,更加酿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即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好处,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实行暴政且还不感到满足。为什么呢?秦视刻薄寡恩为甘美,以严刑峻法为便利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沿袭且认为是好的做法了。李斯推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认为)不这样做(鼓吹实施暴动)就不足以投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夏、商、周三代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禁止读书人的言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荀子的学说啊,只不过迎合形势罢了。假若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效仿商鞅,他不施仁政,也是为了迎合形势罢了。
君子做官,自己得到擢升也不会埋没有才能的人;小人做官,不要说他们学问见识不对,就算学问见识很恰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国君行为不合常理、不讲正义,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皱着眉头,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国君不讲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谅解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我;明知这样国家将灭亡而继续实施,认为自己或许可以幸免。唉!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先遭受五刑,被灭了三族,大概上天要诛杀恶人,到一定时候必定会应验啊!
再说有的人做善事是从别人那里接受教诲的,没听说做坏事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他的言论)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理国家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且把罪过牵连到了荀子,这不也太远了吗?实行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商鞅禁止他国人来秦游历仕进,而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他国之士,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意愿吗!所以大家都说利用严刑酷法来治理国家的话,就足以亡国啊,就是这个道理。但我认为善于探察国君的内心,一切改变自己的初衷而曲意顺从满足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是特别可怕的啊!特别可怕的啊!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古诗名文 > 高中古诗文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