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晋侯、秦伯围郑【乙】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阅读答案及翻译
时间:2021-07-28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敢以烦执事 敢:自言冒昧的谦辞
B.讵能若是乎 讵:怎么
C.夫晋,何厌之有 厌:讨厌、厌恶
D.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翻然:迅速转变的样子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B.夜缒而出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C.行李之往来 夫子之谓也
D.讵能若是乎 异乎三子者之撰
10.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D.江南金锡不为用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12.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办事的官员,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文中指秦穆公。
B.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其中以“公”级别最大。由此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用于古代诸侯或帝王的谦称,他们有时也自称“孤”,谓自己不能得众;称“不毂”,即不善。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C.烛之武胆小怕事。他初见秦穆公,就承认面对秦晋包围的局势,郑国只能接受灭亡的命运了。
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15.乙文中吕祖谦认为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8.C
9.B
10.B
11.C
12.C
13.C
14.(1)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
15.吕祖谦认为,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因为利益。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为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
【分析】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厌:讨厌、厌恶”错误。“夫晋,何厌之有”的意思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所以“厌”的意思是“满足”。
故选C。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以”,介词,因为;/介词,用。
B. “而”,都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C.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提宾标志。
D. “乎”,句末语气词,呢;/介词,跟,与。
故选B。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若亡郑而于君有益”,意思是“如果消灭郑国而对您有好处”。
A. 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
B.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王无于百姓之以王为爱异也”。
C. 省略句,添加省略成分后的句子是“汝又何不幸而生(于)今日之中国”。
D. 被动句,“为”表被动,意思是“不被使用”。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是并列关系,结构一致,所以“厚”后面不应断开,排除A、D两项;
“如涕唾”意为“像擤鼻涕吐唾沫”,结合句意分析,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
句子翻译: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错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C. “烛之武胆小怕事”错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是烛之武以退为进的策略,并不是表明烛之武胆小怕事,如果烛之武胆小怕事,他也不会去见秦君了,说他胆小怕事于理不通。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亡:使动,使……灭亡。以:来。陪:增加。
(2)惟:只是。退:使动用法,使……撤退。置戍:设置戍守。速:快。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和“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可知,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由此可知,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秦穆公退兵的原因就是因为利益。
参考译文:
甲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敢以烦执事 敢:自言冒昧的谦辞
B.讵能若是乎 讵:怎么
C.夫晋,何厌之有 厌:讨厌、厌恶
D.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翻然:迅速转变的样子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B.夜缒而出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C.行李之往来 夫子之谓也
D.讵能若是乎 异乎三子者之撰
10.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D.江南金锡不为用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12.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办事的官员,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文中指秦穆公。
B.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其中以“公”级别最大。由此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用于古代诸侯或帝王的谦称,他们有时也自称“孤”,谓自己不能得众;称“不毂”,即不善。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C.烛之武胆小怕事。他初见秦穆公,就承认面对秦晋包围的局势,郑国只能接受灭亡的命运了。
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15.乙文中吕祖谦认为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8.C
9.B
10.B
11.C
12.C
13.C
14.(1)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
15.吕祖谦认为,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因为利益。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为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
【分析】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厌:讨厌、厌恶”错误。“夫晋,何厌之有”的意思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所以“厌”的意思是“满足”。
故选C。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以”,介词,因为;/介词,用。
B. “而”,都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C.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提宾标志。
D. “乎”,句末语气词,呢;/介词,跟,与。
故选B。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若亡郑而于君有益”,意思是“如果消灭郑国而对您有好处”。
A. 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
B.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王无于百姓之以王为爱异也”。
C. 省略句,添加省略成分后的句子是“汝又何不幸而生(于)今日之中国”。
D. 被动句,“为”表被动,意思是“不被使用”。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是并列关系,结构一致,所以“厚”后面不应断开,排除A、D两项;
“如涕唾”意为“像擤鼻涕吐唾沫”,结合句意分析,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
句子翻译: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错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C. “烛之武胆小怕事”错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是烛之武以退为进的策略,并不是表明烛之武胆小怕事,如果烛之武胆小怕事,他也不会去见秦君了,说他胆小怕事于理不通。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亡:使动,使……灭亡。以:来。陪:增加。
(2)惟:只是。退:使动用法,使……撤退。置戍:设置戍守。速:快。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和“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可知,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由此可知,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秦穆公退兵的原因就是因为利益。
参考译文:
甲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