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全诗赏析

时间:2015-07-20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杜甫
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
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
得非玄圃裂,无乃萧湘翻?
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
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
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
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暝踏孤舟立。
沧浪水深青溟阔,欹岸侧岛秋毫末。
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
处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
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
小儿心孔开,貌得山僧及童子。
若耶溪,云门寺。
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创作背景
杜甫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是一首题画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年)。刘少府即刘单,当时任奉先县尉,少府是唐时对县尉的尊称,山水障即画着山水的屏障。

赏析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题写于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语言传神,诗中有画,对题画诗体的形成有开创之功,对后世影响很大。
从题画诗这一体来看,沈德潜《说诗晬语》云:“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尽管在杜甫之前偶有题画之作,但题画诗成为一体,成就高而影响远,则确实始于杜甫。在文人画兴盛、因而题画诗也随之兴盛的宋代,诗论家就给杜甫的题画诗以崇高的评价,认为“画山水诗,少陵数首后无人可继者”(《许彦周诗话》)。
王右仲评这首《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说:“画有六法,气韵生动第一,骨法用笔次之。杜以画法为诗法。通篇字字跳跃,天机盎然,此其气韵也。如‘堂上不合生枫树’突然而起,已而忽入满城风雨,已而忽入两儿挥洒,飞腾顿挫,不知所自来,此其骨法也。”(《仇注杜诗》引)
这首七古长篇,分三个段落。起结各四句自成两段,中间二十八句为一大段。而此大段中,又按六、八、六、八句数分四层加以叙写。一起四句,写刘单画毕《赤县图》后,又画山水屏障,扣题入笔。前二句用突兀之笔,以“不合”、“怪底”渲染刘单山水屏障作势奇异,真幻难辨。南宋杨万里评论说:“诗有惊人句,如《山水障》云:‘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是也。”(《仇注杜诗》引)。接下来二句以平叙交代原因,而其中“沧洲趣”三字又为后文埋下伏笔。第二大段前六句,作者以同时代的画家祁岳、郑虔和隋代的杨契丹衬托刘单画技。接下来“得非玄圃裂”以下八句,没有立即实写画中情景,而是结合观感,展开想象,盛赞刘单山水神奇不凡。在写法上,整个八句都是虚写而非实录。其中客观自然的联想和奇幻景物的假设错杂而下,时而潇湘、天姥、蒲城,时而玄圃、鬼神、真宰。玄圃、潇湘,都取远景,述刘单山水迹侔仙界;风雨、蒲城,都取近景,赞刘单山水巧夺化工。而此层之首,又以“得非”、“无乃”喝起;其间又云:“悄然坐我天姥下”,天姥是杜甫旧游之地,在这里与第一段所说“沧洲趣”相照应;“真宰上诉天应泣”,是化用仓颉作字、天雨粟、鬼夜哭的典故;“元气淋漓障犹湿”一句,形容笔墨之饱满酣畅。王右仲评说:“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诗中有画,信然。”(《仇注杜诗》引)清方薰山《山静居画论》则云:“杜老云‘元气淋漓障犹湿’,是即气韵生动。”这一层想象丰富大胆,用笔错综奇幻,章法顿挫跌宕。自“野亭”以下六句又是一层,由虚返实,摹写山水障中景物,亭花、岸岛,属山;渔舟、沧溟,属水,山水相映成趣。中间“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两句,用娥皇、女英二妃泣舜,湘竹皆斑的典故,实写中有虚景,笔意总欲不凡。自“刘侯”以下八句,在具体描写画中情景之后,再赞刘单技艺超卓,与本段第一层相呼应。写画至此已可作结,但作者并未止笔,而是宕开一笔,再度由实返虚,“若耶溪”以下四句,是全诗的最后一段,作者在写足题面后进一步生发,表达自己由刘单山水屏障而产生的隐遁江湖之志。这样写,即使全诗意余言外,又回应了前面的“沧洲趣”,首尾完整。
而在章法,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论这首诗说“起手用突兀之笔,中段用翻腾之笔,收处用逸宕之笔。突兀则气势壮,翻腾则波浪阔,逸宕则神韵远”。全诗或虚或实,波澜层出,生动传神,笔力饱满,脉络分明,实为我国古代题画诗中的珍品。

赏析二
这首七古长篇,根据内容,可以分三个段落。,
开始四句为一段,诗人写道:“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君”指刘单。“扫却”即画了。先写刘单画毕《赤县图》后,又画山水屏障,诗人紧扣题入笔。其中“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其意思是说,堂上是不可能长出枫树的,现在却居然长出来了,更可怪的是,还出现了烟雾缭绕的万里江山。这就是说,画是很真的,也很美妙。其中诗人又用了“不合”、“怪底”两个词,突出了刘单所画的山水屏障很有奇异之感,亦幻亦真,真假难辨的审美效果。《仇注杜诗》引南宋杨万里评论说:“诗有惊人句,如《山水障》云:‘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是也。”在中国古代,中国古称赤县神州,但唐人也称京师所辖诸县为赤县。第三句中的《赤县图》,我认为就是画的长安或奉先县的形势图。这里,诗人用了“扫”字,这一动词,很好地表现了刘单一蹴而就的高超娴熟的技艺。最后一句中写了画中的内容,突出了“沧洲趣”即隐士们流连山水的乐趣。
接着进入第二大段,按照诗人的思维顺序,可以再分成四个层次,对话作了具体的叙写。
第一层,诗人首先写道:“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 “毫素”作画所用的毛笔和绢素。“祁岳与郑虏”都是唐代人,善于工山水画。“杨契丹”隋朝大画家。这里,诗人以同时代的画家祁岳、郑虔和隋代的杨契丹与刘单画技对比,突出了刘单画画时将全部心灵都融化在画上。同时,诗人能够这样比较,我们也感受到杜甫对书画艺术的深厚修养。
第二层写道:“得非玄圃裂,无乃萧湘翻?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 “得非”和“无乃”都是诘问语气词,相当于“莫不是”。“玄圃”亦作“县圃”,在昆仑山巅,仙人所居。“蒲城”即奉先县。“鬼神人”即鬼神下降。“元气”即天地自然之气。“元气淋漓”形容笔墨的饱满酣畅,巧夺天工。“障犹湿”即是说画是刚画好的。“真宰”即天神。这里诗人没有立即实写画中情景,而是结合观感,展开想象,盛赞刘单山水神奇不凡。其中,诗人用了“潇湘”、“天姥”、“蒲城”,“玄圃”、“鬼神”、“真宰”这些审美意象描述了刘单山水画如仙界一样美,一样神奇。用“风雨”、“蒲城”审美意象来赞扬刘单的山水画巧夺天工。其中,“真宰上诉天应泣”中化用仓颉作字、天雨粟、鬼夜哭的典故。“元气淋漓障犹湿”形容笔墨之饱满酣畅。可以说,诗人大胆想象,突出了画的美妙与情趣。
第三层诗人写道:“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暝踏孤舟立。沧浪水深青溟阔,欹岸侧岛秋毫末。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瞑”薄暮时。“沧浪”即水名。这里用来形容水色之清。“湘妃”是因为画中有斑竹,因而联想起湘妃的传说。张华《博物志》:“舜崩于苍梧,二妃(娥皇、女英)啼,以泪挥竹,竹尽斑。”典故的运用,不但含蓄的表现了画中湘竹之美,而且延伸了竹子的意蕴,增强器诗歌的文化内涵。我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在写作上,由虚返实,具体描写了山水障中的景物,体现出山水相映成趣的美妙,而且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第四层诗人写道:“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处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小儿心孔开,貌得山僧及童子。”“亦莫比”就是也无人能比得上。“貌得”即画得。开始“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这两句,上句是说刘单是天才,下句说刘单的绘画功力很深,这就说明了刘单绘画超过前人的最根本原因。这里,诗人在在具体描写画中情景之后,再赞刘单技艺超卓,与“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相呼应。
最后四句为一段,诗人写道:“若耶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若耶溪”在浙江绍兴县若那山下,溪上有云门寺。“泥滓”即泥淖。“从此始”从此去邀游山水。“青鞋布袜”代指隐逸生活。诗人在写足题面后进一步延伸,表达自己由刘单山水屏障而产生的隐遁江湖之志,同时照应了开始的“沧洲趣”。可以说,此诗不但具有“题画诗”的特点,而且把自己的理想、愿望渗透在其中,很有感染力。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结构严谨。开始手用突兀之笔,引起读者的注意,也体现出画的特点,接着中间段用翻腾之笔具体描写画的内容,最后表达了自己理想与愿望“青鞋布袜从此始”的“沧洲趣”。其次,虚实结合。全诗或虚或实,体现了题画诗的特点。再次,运用典故(见上分析)。第四,运用对比(见上分析)。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唐诗三百首全集 > 杜甫的诗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