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赏析
时间:2013-04-09
《西塞山怀古》,作者刘禹锡。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此诗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和刘禹锡密切关注国事的心态来看,则可知怀古之意实因伤今,作者是在以古为鉴,警示时人:三国六朝的分裂局面已成历史,唐王朝还算是个统一的大国,但各藩镇拥兵自重已经多年,“四海为家”的太平景象之下,也有深重的隐忧。
品读《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唐】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一名道士洑矶。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2)金陵:吴国都城。
【韵译】
西晋时的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为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诗文解释】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词语解释】
金陵:今江苏南京。
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
【诗文赏析】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诗人讲述了建都金陵的几个朝代的兴亡,希望唤起人们的注意,吸取往日的教训,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赤诚忠心。全诗借古喻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品读《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唐】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一名道士洑矶。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2)金陵:吴国都城。
【韵译】
西晋时的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为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诗文解释】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词语解释】
金陵:今江苏南京。
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
【诗文赏析】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诗人讲述了建都金陵的几个朝代的兴亡,希望唤起人们的注意,吸取往日的教训,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赤诚忠心。全诗借古喻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