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2016届苏锡常镇二模作文理解与审题分析

时间:2016-05-06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孩子每天往前走,他看见的是什么,那么它就会成为他的一部分。

【作文理解】:
所给材料是一个整体,要总体把握。这是一则强调人的成长环境很重要的材料,采用了文学表达的手段。“一个孩子每天往前走”,意在表达儿童成长;“他看见的是什么”意在表达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东西;“那么它就会成为他的一部分”强调那些儿童遭遇都会成为儿童生命、儿童性格中的重要组成。因此,“儿童成长(人的成长)与环境的关系”应该成为写作者表达的内容。凡与此相关的写作都应视为切题。
此材料强调的是环境对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就会成就什么样的个体与整体。这个“环境”可大可小,大到社会,小到家庭甚至成人个体。总之,所有与人成长相关的外在因素都可视为“成长环境”。
具体写作上,可记叙可议论。说古论今,就今论今,可以;从自身、他身、个体、整体说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亦可。叙述一个人的成长点滴,从中让人看到环境的重要性,也行。总之,考生要表达的是“人的成长与环境的关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材料意在强调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但这个环境是成长者遇到的,不是他主动诉求得来的,暗含对提供儿童成长环境者的责任考量。如果考生写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属于严重跑题。本材料中的“孩子”是一个受动者,而“近朱者、近墨者”是施动者。一个是儿童成长遇到的“环境”,一个是个体主动追求的“环境”,两个“环境”的内涵不同,而且前者是对提供环境者提出责任与道德要求,后者是对靠近“环境”的个体提出责任与道德要求。

审题分析:
   作文材料取材于美国诗人惠特曼的《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命题人根据需要进行了必要的删改。因而可以说这则材料是对惠特曼原诗的改编,因而没有也不能标记出处为惠特曼。
   从某一或某两三个人文作品中直接选取片段(哲理性语句或诗性的语句),或进行必要改造,来命制作文试题,这一近年高三作文命题中非常值得关注的命题方式。所选取的材料,一般不会是叙事性的,而是类似于2014、2015年江苏卷的哲理性,或2016届无锡期末名言、2016届苏锡常镇一模的歌词以及这次二模的诗歌形式。它们都是从人文作品中选取一到三则哲理议论或诗歌哲理性材料进行命题。2013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童心”也是这一命题方式。
   就本则材料而言,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句子:“一个孩子每天往前走,他看见的是什么,那么它就会成为他的一部分。”,共有三个分句组成。“一个孩子每天往前走”,主语是“孩子”,“每天往前走”指孩子的生命成长。“他看见的是什么”,指孩子生命中所见所闻,即其生命成长中主动或被动接触到的社会景象环境。“那么它就会成为他的一部分。”,“它”指孩子“看见的”,即孩子生命成长中主动或被动接触到的社会景象环境。“就会成为他的一部分”,指孩子生命成长中接触到的外在社会景象,将内化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因此,这则材料的内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遭遇的外在社会景象环境,将内化为其生命的一部分。就其意蕴而言,材料在强调 “看见的是什么”即成人社会环境以及成人内在的生命状态境界对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性。
   孩子,是生命的初始,相较于成人,缺乏应有的判断能力,他“看见什么”往往具有被动性。因此,“看见的是什么”往往由成人社会所作所为来决定,由成人的思想境界决定。“看见的”内容具有道德价值属性,也将对孩子的生命成长带来截然相反的作用。“看见的”可以是“假恶丑”,也可以是“真善美”。他“看见的”可以是父母家庭成员的彼此关爱、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扶持,由此他可能也就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关爱;他“看见的”,可以是父母家庭成员的为利反目成仇,社会成员之间的尔虞我诈冷漠猜疑,由此他的生命也就变得冰冷自私。他“看见的”是爷爷种树种花、呵护自然,他的生命中可能就由此多了一份对自然的亲近。他看见的如果是人肆意破坏自然,他的生命可能就对自然少了几分敬畏。 他“看见的”是高雅的艺术、是优美的画卷,他的生命可能就多了一份审美、多了一份情趣。但如果他“看见的”是整日为稻粱谋的匆匆脚步,他的生命可能就少了那样一份从容优雅的情怀、多了几分生存物欲的世俗。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作文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