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作文“坐自己的位置错了吗”立意指导及拓展阅读
时间:2016-10-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女儿只给她买到了半程的坐票。半程过后,老人被刚上车的女大学生拿着车票座位号“请”了起来,老人的女儿要求挤一挤合坐在一起,被女大学生拒绝,双方起了争执。后来,一名中年男子给老人让了座。老人的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大学生觉得很委屈,“坐自己的位置错了吗?”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清酒其中任意一人的言行,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请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参考 :
1.维护权利重要,爱心更重要;
2.爱心不要被道德绑架。
拓展阅读
动车上拒让座,错了吗?
5月3日中午D5185动车,达州石桥八旬老人李某,准备到华西医院看病,因节后人多只买到达州到营山座位,后借座邻座。到南充后,被刚上车的年青貌美女大学生“请”起来,老人女儿恳请能否挤一挤,被拒,后面两排年轻人同样充耳不闻。大约5分钟后,前面一中年男子将老人让到自己位置。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结果遭到美女反击,“坐自己位置错了吗?!”(5月4日华西都市报)
这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因为没有主动让座,甚至没有被动让座,结果座位权利被道德绑架所凌辱。于是带来一个老生常谈的议题:让座是美德,不让座是失德?
动车让座为何有争议,大概就是两点使然:第一,女儿没买到坐票,也是挺无奈的一件事。不过,动车不像城市的普通公交,有时坐着需要三五个小时还不止。这个时候,如果“让座”成风,估计道德成本就会高到吓死人。第二,坐动车不像坐公交,用网友的话说,既然没有座位,“那你能不能买一等座?能不能买商务座?实在不行,可以坐迟一点有位置的那趟撒”。当然,再不济,有特殊情况,还有列车员可以寻求帮助,是不是非要挤乘客的“座位权”呢?
这些问题,其实不过是一个问题:道德行为,不是膜拜的“神龛”,应该是力所能及的温暖。几站路,让一让,又何妨?但几小时的路程,高价买的车票,也要逼着被人“让”,这就过了“力所能及”之槛,让座这种小小的美德行为,就成了成本高昂的“义举”。凡人可以效仿小善,英雄才会“大义凛然”。说起来同样是让座,但动车上的让座,显然不是人人可以轻易借鉴的“小善”那么简单。
动车上应该让座吗?姑且先将这个问题搁置不议。这些年,为了提倡“让座”,大家都是蛮拼的:上世纪的时候基本是道德说教,再不行就小喇叭广播;十多年前,发现了谴责的力量,鼓动着大爷大妈们“扇耳光”、“坐大腿”式强行索座;再然后,地方部门尝试以地方立法的姿态,罗列出“请”或“罚”的各种强制手段,于是让座这件事,似乎从“主动让”成了“必须让”。但其实,好像也没有任何一种调查或逻辑能证明,这些年在“让座”上的努力,果真就多大程度推进了让座美德的蔚然成风。
拒绝和老人挤着坐动车被指责,这是道德泛化之祸。有人担心,拒绝让座,会让公德斯文扫地,会让社会风化粗鄙不堪。然而有意思的是,在动车拒让座事件后的网络调查中:一方面是九成人支持女孩的拒绝行为,另一方面是五成左右的人愿意主动或被动让座。看起来,这是很分裂的一件事,但实际上,恰恰是民意理性的彰显:在价值认同层面,民意褒扬了让座的美德行为;但在权利尊重层面,拒绝让座同样不是丑事一桩。
动车上拒让座,谈不上什么错,更犯不着指责。我们能做的,是根据自己的情况,能让就让,不让也请待之谦和。
动车上拒让座,何错之有?
动车与公共汽车不同,动车车票对应的是更为清晰的座号,动车上到底该不该让座,套用甄嬛娘娘一句台词,“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
5月3日,在从达州到成都东的D5185次动车上,一女子带年迈母亲去成都看病,因节后人多只买到达州到营山座位,后借座邻座。到南充后,被刚上车的女大学生“请”起来,老人女儿提出挤一挤,被拒。后来,一名中年男子将老人让到了自己的位置。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大学生委屈地哭了,反问“坐自己位置错了吗?!”
这本不是一件大事,却引发了舆论关注,可见,这件小事也击中了人们心中的痛点。关于到底要不要让座这个事,讨论也不是一天两天,之前人们只是倡议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那动车上呢?
在老人女儿的眼里,年轻人就该给老年人让座。但问题是老人的女儿忘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造成老人站着的并不是人家女大学生,而恰恰是他们自己。老人身体不好,还要长途奔波去成都看病,作为子女就应该提前未雨绸缪,替老人打点好一切。节日期间人流多买不到直达票,那缓一两天出行行吗?老人体力不支,找列车长商量一下去餐车、休息室坐坐行吗?实在不行,提前预备个小马扎总可以吧?规避自身的问题,将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推到女大学生身上,挥起道德的大棒批评年轻人,不妥。
站在女大学生的角度,人家何错之有?现代契约社会,小小的火车票就是一纸合同,这张合同上清晰地写明了乘车时间、往返区间以及座号。女大学生手握“合同”上车,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天经地义。事实上,动车与公共汽车不同,动车车票对应的是更为清晰的座号,动车上到底该不该让座,套用甄嬛娘娘一句台词,“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而老人子女的说法,显然是在用道德去绑架人家的私德。
老人们的子女,或者说很多总是要求别人道德高尚的人,显然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道德只能用来约束自己,不能要求他人。与法律是为全社会立规矩不同,道德管辖的领域属于自己内心。无论是孔子的“一日三省吾身”,还是王阳明的“内圣外王”,强调的都是道德自律。说实话,用完美近乎神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讲道德,最容易收获失望的情绪与伪君子。
英国著名法律史学家梅因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迄今为止,所有社会进步的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现代社会,我们还是多讲契约精神,少用道德去要求别人。如果非要讲道德,那不妨多用道德去要求自己,而不是去忙着给别人立规矩。
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女儿只给她买到了半程的坐票。半程过后,老人被刚上车的女大学生拿着车票座位号“请”了起来,老人的女儿要求挤一挤合坐在一起,被女大学生拒绝,双方起了争执。后来,一名中年男子给老人让了座。老人的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大学生觉得很委屈,“坐自己的位置错了吗?”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清酒其中任意一人的言行,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请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参考 :
1.维护权利重要,爱心更重要;
2.爱心不要被道德绑架。
拓展阅读
动车上拒让座,错了吗?
5月3日中午D5185动车,达州石桥八旬老人李某,准备到华西医院看病,因节后人多只买到达州到营山座位,后借座邻座。到南充后,被刚上车的年青貌美女大学生“请”起来,老人女儿恳请能否挤一挤,被拒,后面两排年轻人同样充耳不闻。大约5分钟后,前面一中年男子将老人让到自己位置。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结果遭到美女反击,“坐自己位置错了吗?!”(5月4日华西都市报)
这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因为没有主动让座,甚至没有被动让座,结果座位权利被道德绑架所凌辱。于是带来一个老生常谈的议题:让座是美德,不让座是失德?
动车让座为何有争议,大概就是两点使然:第一,女儿没买到坐票,也是挺无奈的一件事。不过,动车不像城市的普通公交,有时坐着需要三五个小时还不止。这个时候,如果“让座”成风,估计道德成本就会高到吓死人。第二,坐动车不像坐公交,用网友的话说,既然没有座位,“那你能不能买一等座?能不能买商务座?实在不行,可以坐迟一点有位置的那趟撒”。当然,再不济,有特殊情况,还有列车员可以寻求帮助,是不是非要挤乘客的“座位权”呢?
这些问题,其实不过是一个问题:道德行为,不是膜拜的“神龛”,应该是力所能及的温暖。几站路,让一让,又何妨?但几小时的路程,高价买的车票,也要逼着被人“让”,这就过了“力所能及”之槛,让座这种小小的美德行为,就成了成本高昂的“义举”。凡人可以效仿小善,英雄才会“大义凛然”。说起来同样是让座,但动车上的让座,显然不是人人可以轻易借鉴的“小善”那么简单。
动车上应该让座吗?姑且先将这个问题搁置不议。这些年,为了提倡“让座”,大家都是蛮拼的:上世纪的时候基本是道德说教,再不行就小喇叭广播;十多年前,发现了谴责的力量,鼓动着大爷大妈们“扇耳光”、“坐大腿”式强行索座;再然后,地方部门尝试以地方立法的姿态,罗列出“请”或“罚”的各种强制手段,于是让座这件事,似乎从“主动让”成了“必须让”。但其实,好像也没有任何一种调查或逻辑能证明,这些年在“让座”上的努力,果真就多大程度推进了让座美德的蔚然成风。
拒绝和老人挤着坐动车被指责,这是道德泛化之祸。有人担心,拒绝让座,会让公德斯文扫地,会让社会风化粗鄙不堪。然而有意思的是,在动车拒让座事件后的网络调查中:一方面是九成人支持女孩的拒绝行为,另一方面是五成左右的人愿意主动或被动让座。看起来,这是很分裂的一件事,但实际上,恰恰是民意理性的彰显:在价值认同层面,民意褒扬了让座的美德行为;但在权利尊重层面,拒绝让座同样不是丑事一桩。
动车上拒让座,谈不上什么错,更犯不着指责。我们能做的,是根据自己的情况,能让就让,不让也请待之谦和。
动车上拒让座,何错之有?
动车与公共汽车不同,动车车票对应的是更为清晰的座号,动车上到底该不该让座,套用甄嬛娘娘一句台词,“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
5月3日,在从达州到成都东的D5185次动车上,一女子带年迈母亲去成都看病,因节后人多只买到达州到营山座位,后借座邻座。到南充后,被刚上车的女大学生“请”起来,老人女儿提出挤一挤,被拒。后来,一名中年男子将老人让到了自己的位置。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大学生委屈地哭了,反问“坐自己位置错了吗?!”
这本不是一件大事,却引发了舆论关注,可见,这件小事也击中了人们心中的痛点。关于到底要不要让座这个事,讨论也不是一天两天,之前人们只是倡议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那动车上呢?
在老人女儿的眼里,年轻人就该给老年人让座。但问题是老人的女儿忘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造成老人站着的并不是人家女大学生,而恰恰是他们自己。老人身体不好,还要长途奔波去成都看病,作为子女就应该提前未雨绸缪,替老人打点好一切。节日期间人流多买不到直达票,那缓一两天出行行吗?老人体力不支,找列车长商量一下去餐车、休息室坐坐行吗?实在不行,提前预备个小马扎总可以吧?规避自身的问题,将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推到女大学生身上,挥起道德的大棒批评年轻人,不妥。
站在女大学生的角度,人家何错之有?现代契约社会,小小的火车票就是一纸合同,这张合同上清晰地写明了乘车时间、往返区间以及座号。女大学生手握“合同”上车,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天经地义。事实上,动车与公共汽车不同,动车车票对应的是更为清晰的座号,动车上到底该不该让座,套用甄嬛娘娘一句台词,“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而老人子女的说法,显然是在用道德去绑架人家的私德。
老人们的子女,或者说很多总是要求别人道德高尚的人,显然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道德只能用来约束自己,不能要求他人。与法律是为全社会立规矩不同,道德管辖的领域属于自己内心。无论是孔子的“一日三省吾身”,还是王阳明的“内圣外王”,强调的都是道德自律。说实话,用完美近乎神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讲道德,最容易收获失望的情绪与伪君子。
英国著名法律史学家梅因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迄今为止,所有社会进步的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现代社会,我们还是多讲契约精神,少用道德去要求别人。如果非要讲道德,那不妨多用道德去要求自己,而不是去忙着给别人立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