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活着的遗产——关于民间文化传承人 阅读答案解析
时间:2014-11-14
活着的遗产——关于民间文化传承人(节选)
冯骥才
人类一边前进,一边把它创造的精神财富留在遗产里。这种遗产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极其丰富和繁复,当代人共同认定的区分方式是分为两大类,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性的、静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以物为载体的,它首要的价值是对远去的历史文化做确凿的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活态的,以人为载体的;它依靠人的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因此它是活着的历史,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自觉地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就是传承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角。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之时,广大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也是这些传承人。他们就是数千年一直活跃在民间的歌手、乐师、画工、舞者、戏人、武师、绣娘、说书人、各类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种民俗的主持者与祭师。这是一种智慧超群者,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担负着民间众生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着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衍续上千年。这样,他们的身上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讯息。特别是这些传承人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所以往往他们的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着远古。常常使我们穿越时光,置身于这一文化古朴的头里,所以我们称民间文化为历史的“活化石”。
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它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灵魂。这是一种用生命相传的文化,一种生命文化;它的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替代的。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可是当前人类的文明正由农耕文明向现代的工业和商业文明转型。工业和商业文明要根本性改变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民间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它必然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排斥,一部分被工业文明淘汰掉,一部分被商业文明转化为商品。这是全球性的问题,无论多么古老迷人的文化也得不到豁免权。我们所面临的这种转型又与急转弯式的社会变革紧密相关,工业和商业文明几乎是横向地“杀入”到农耕社会中。看上去,它更像一种文明的宰割。随着快速进行的乡镇农村的城市化,生活的现代化,原先固有的文化便被视为时代的弃物而撇在一边。在人们迟迟没有把农耕文明的创造当做遗产时,它们就已经支离破碎,大量地飘失与流散了。
其中最令人忧虑的是传承人的锐减。其原因,或是传承人年事已高甚至离世而去;或是无人承续,后继乏人;或是后人弃农经商,进城打工,改换身份等等,都致使传承线索的中断。这是今天我们深感中华大地的文化日渐稀薄甚至空洞的原故,也是我们要尽快认定和着力保护传承人的根由。
9.下列对“传承人”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承人是自觉地传承非物质的、无形的、活态的人类前进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遗产并担任传承文化遗产主角的人。
B.传承人智慧超群,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数千年一直活跃在民间,并在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
C.传承人所传承的是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生命文化,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其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很难替代的。
D.传承人由于年事已高甚至离世而去,后继乏人,后人改换身份三方面的原因而锐减,导致传承线索的中断,致使中华大地的文化日渐稀薄甚至空洞。
10.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的精神财富形成的文化遗产,目前通常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
B.静态的、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特性不同外,载体也不同。
C.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的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人类的文明正由农耕文明向现代的工业和商业文明转型中,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排斥。
D.我们要尽快认定和着力保护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主要原因是,民间文化传承人的锐减致使传承线索的中断。
11.根据文意回答,我们为什么称“民间文化为历史的‘活化石’”?(不超过60字 3分)
参考答案
9.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能力。A项,偷换概念,从第3段得知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角”,不是“文化遗产主角”;C项,态度不明,从第4段得知其意义是“不能替代的”,而不是“很难替代的”;D项,以偏概全,从第6段可以得知传承人锐减的原因不只三方面。】
10.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中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C项以偏概全,从第5段得知“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是农耕时代的产物”,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
11.民间文化的传承人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常常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化古朴的头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和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能力。解答时结合第3自然段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出简明的语言。】
冯骥才
人类一边前进,一边把它创造的精神财富留在遗产里。这种遗产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极其丰富和繁复,当代人共同认定的区分方式是分为两大类,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性的、静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以物为载体的,它首要的价值是对远去的历史文化做确凿的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活态的,以人为载体的;它依靠人的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因此它是活着的历史,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自觉地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就是传承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角。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之时,广大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也是这些传承人。他们就是数千年一直活跃在民间的歌手、乐师、画工、舞者、戏人、武师、绣娘、说书人、各类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种民俗的主持者与祭师。这是一种智慧超群者,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担负着民间众生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着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衍续上千年。这样,他们的身上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讯息。特别是这些传承人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所以往往他们的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着远古。常常使我们穿越时光,置身于这一文化古朴的头里,所以我们称民间文化为历史的“活化石”。
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它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灵魂。这是一种用生命相传的文化,一种生命文化;它的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替代的。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可是当前人类的文明正由农耕文明向现代的工业和商业文明转型。工业和商业文明要根本性改变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民间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它必然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排斥,一部分被工业文明淘汰掉,一部分被商业文明转化为商品。这是全球性的问题,无论多么古老迷人的文化也得不到豁免权。我们所面临的这种转型又与急转弯式的社会变革紧密相关,工业和商业文明几乎是横向地“杀入”到农耕社会中。看上去,它更像一种文明的宰割。随着快速进行的乡镇农村的城市化,生活的现代化,原先固有的文化便被视为时代的弃物而撇在一边。在人们迟迟没有把农耕文明的创造当做遗产时,它们就已经支离破碎,大量地飘失与流散了。
其中最令人忧虑的是传承人的锐减。其原因,或是传承人年事已高甚至离世而去;或是无人承续,后继乏人;或是后人弃农经商,进城打工,改换身份等等,都致使传承线索的中断。这是今天我们深感中华大地的文化日渐稀薄甚至空洞的原故,也是我们要尽快认定和着力保护传承人的根由。
9.下列对“传承人”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承人是自觉地传承非物质的、无形的、活态的人类前进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遗产并担任传承文化遗产主角的人。
B.传承人智慧超群,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数千年一直活跃在民间,并在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
C.传承人所传承的是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生命文化,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其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很难替代的。
D.传承人由于年事已高甚至离世而去,后继乏人,后人改换身份三方面的原因而锐减,导致传承线索的中断,致使中华大地的文化日渐稀薄甚至空洞。
10.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的精神财富形成的文化遗产,目前通常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
B.静态的、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特性不同外,载体也不同。
C.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的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人类的文明正由农耕文明向现代的工业和商业文明转型中,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排斥。
D.我们要尽快认定和着力保护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主要原因是,民间文化传承人的锐减致使传承线索的中断。
11.根据文意回答,我们为什么称“民间文化为历史的‘活化石’”?(不超过60字 3分)
参考答案
9.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能力。A项,偷换概念,从第3段得知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角”,不是“文化遗产主角”;C项,态度不明,从第4段得知其意义是“不能替代的”,而不是“很难替代的”;D项,以偏概全,从第6段可以得知传承人锐减的原因不只三方面。】
10.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中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C项以偏概全,从第5段得知“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是农耕时代的产物”,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
11.民间文化的传承人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常常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化古朴的头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和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能力。解答时结合第3自然段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出简明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