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想为你唱支歌》阅读答案
时间:2014-12-09
总想为你唱支歌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在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这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潮。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长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15.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5分)
【答案】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①表现大西北的精神风貌。②表达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整合信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分别为B级和E级。
本题的答案区间在三、四两段。第一问需要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基础上,对两个形象进行概括。文章第三段,在描写左公柳的时候,有一句“残留在地下的根系便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第四段描写左勤人时最后一句“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可以当作中心句,把它进行压缩变形,即可变成答案。
第二问是对文学作品形象进行鉴赏评价,可以从内容与结构两个角度考虑。在结构上,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渲染大西北的恶劣环境,展现大西北的风貌,为下文作铺垫;在内容上,抒发了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与下文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遥相呼应。
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答案】(1)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
(2)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第一句话要结合语境理解。画线句子的前面有一句话,是答案的钥匙,“在戈壁大漠上赶路,满目皆是这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虽然大西北环境荒凉,生存条件艰苦恶劣,但是从左公柳到民勤人,再到胡杨木,所有生命都在顽强地生长着,面对这种悲壮的场面,任何到了此地的人都会受到震动,受到升华。一个在温室中长大、没有经过苦难的孩子,自然不会懂事,自然长不大了。可一旦到了这里,他们就会被眼前坚韧顽强的生命所打动,从而迅速成长,学会坚强。
第二句话则要综合全文去理解。全文着重写西北的粗犷、苍凉,而在文章倒数第二段,突然提起脆弱剔透、经不起摔打的南方天地,用意是与大西北形成对比,为下文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张本。
17.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第一问的难点在于考生要明晰表现手法包括哪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表现手法的领属关系比较混乱,一般情况是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四大类:一是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8种;二是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4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三是表现手法,包括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从答案来看,显然是把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混在一起了,该题设问不够严密,如果问“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的”,则更严密准确。
从文中的“仿佛”、“胳膊”、“尸体”等词,不难看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而面对因缺水而死亡的胡杨林,作者把它想象成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自然是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
第二问是鉴赏表达技巧。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一般都是为了达到生动形象地塑造某种形象的效果,这里也不例外。作者把因缺水而死的胡杨林方阵想象成古战场,把痉曲干枯的树枝比喻成战士的胳膊,又用拟人的手法,叙述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死去的自己呐喊,形象生动地塑造了胡杨林死而不屈的形象,震撼人心,就连作者自己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18.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②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首先,考生要对本文的主旨了然于心。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有一句话可以作为概括文章主旨的主旨句,即“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
然后,要明晰文章结构。作者从左公柳与民勤人这两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形象入手,通过胡杨林方阵的场面描写,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氛围,然后舒缓气氛,描写美丽的戈壁石,透出大西北清新静谧的另一面,最后与脆弱的南方进行对比,引导出歌颂大西北,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准确把握了文章结构,再回头阅读第五段,进行内容要点归纳。回答“有什么作用”的问题,我们一般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着手。在内容上,描写戈壁石是为了展现大西北的另一种美丽,抒发作者对大西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结构上,是为下文揭示主旨作铺垫。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在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这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潮。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长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15.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5分)
【答案】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①表现大西北的精神风貌。②表达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整合信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分别为B级和E级。
本题的答案区间在三、四两段。第一问需要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基础上,对两个形象进行概括。文章第三段,在描写左公柳的时候,有一句“残留在地下的根系便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第四段描写左勤人时最后一句“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可以当作中心句,把它进行压缩变形,即可变成答案。
第二问是对文学作品形象进行鉴赏评价,可以从内容与结构两个角度考虑。在结构上,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渲染大西北的恶劣环境,展现大西北的风貌,为下文作铺垫;在内容上,抒发了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与下文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遥相呼应。
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答案】(1)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
(2)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第一句话要结合语境理解。画线句子的前面有一句话,是答案的钥匙,“在戈壁大漠上赶路,满目皆是这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虽然大西北环境荒凉,生存条件艰苦恶劣,但是从左公柳到民勤人,再到胡杨木,所有生命都在顽强地生长着,面对这种悲壮的场面,任何到了此地的人都会受到震动,受到升华。一个在温室中长大、没有经过苦难的孩子,自然不会懂事,自然长不大了。可一旦到了这里,他们就会被眼前坚韧顽强的生命所打动,从而迅速成长,学会坚强。
第二句话则要综合全文去理解。全文着重写西北的粗犷、苍凉,而在文章倒数第二段,突然提起脆弱剔透、经不起摔打的南方天地,用意是与大西北形成对比,为下文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张本。
17.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第一问的难点在于考生要明晰表现手法包括哪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表现手法的领属关系比较混乱,一般情况是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四大类:一是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8种;二是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4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三是表现手法,包括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从答案来看,显然是把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混在一起了,该题设问不够严密,如果问“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的”,则更严密准确。
从文中的“仿佛”、“胳膊”、“尸体”等词,不难看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而面对因缺水而死亡的胡杨林,作者把它想象成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自然是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
第二问是鉴赏表达技巧。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一般都是为了达到生动形象地塑造某种形象的效果,这里也不例外。作者把因缺水而死的胡杨林方阵想象成古战场,把痉曲干枯的树枝比喻成战士的胳膊,又用拟人的手法,叙述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死去的自己呐喊,形象生动地塑造了胡杨林死而不屈的形象,震撼人心,就连作者自己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18.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②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首先,考生要对本文的主旨了然于心。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有一句话可以作为概括文章主旨的主旨句,即“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
然后,要明晰文章结构。作者从左公柳与民勤人这两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形象入手,通过胡杨林方阵的场面描写,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氛围,然后舒缓气氛,描写美丽的戈壁石,透出大西北清新静谧的另一面,最后与脆弱的南方进行对比,引导出歌颂大西北,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准确把握了文章结构,再回头阅读第五段,进行内容要点归纳。回答“有什么作用”的问题,我们一般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着手。在内容上,描写戈壁石是为了展现大西北的另一种美丽,抒发作者对大西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结构上,是为下文揭示主旨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