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陈墨《永远孩童的秀兰·邓波儿》 阅读答案

时间:2014-12-25
永远孩童的邓波儿
陈 墨
你相信一个人在她6岁时就能在一夜间收到17万份的生日礼物吗?是的,你没听错,还真的有这样神奇的人物,她就是著名的美国童星邓波儿。
截至1941年,饱受经济危机之苦的美国公众共计花费4500万美元购买以她为原型的7款秀兰娃娃。“望子成星”的好莱坞妈妈们把砖绑在自己孩子的头上,为的就是让她们保持和秀兰·邓波儿一样矮小。
自1934年拍摄歌舞片《起立欢呼》之后,6岁的邓波儿成了好莱坞红极一时的明星。仅此一年便拍摄了10部电影,并以此“不朽的惊人的巨大成就”获得奥斯卡特别奖,成为有史以来唯一一个获得该奖项的孩子。
1935年到1939年,她都在美国最受欢迎的十大明星之列。事实上,她56个发卷的金色卷发、不笑时都有的甜美酒窝、胖嘟嘟红扑扑的小脸几乎成了美国人的精神慰藉,在电影院看看这个穿着娃娃裙的小天使唱唱跳跳,就能暂时忘掉大萧条和希特勒。媒体赞她是“大萧条中的一抹亮色”,罗斯福总统在炉边谈话中感慨:“只要我们国家还有秀兰·邓波儿,我们就会没事的。”
没有人希望邓波儿长大。具有远见的福克斯公司1934年把她的年龄从6岁改成了5岁,并抹去了她3岁时曾在舞蹈学校受训的经历,这朵“好莱坞保护叶下洒满露珠的小花”无忧无虑的童年点亮了很多美国人的生活。
而实际上,邓波儿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童年。3岁上舞蹈学校,3岁半参演第一部系列剧,4岁半参加第一个面试,“我是秀兰·邓波儿”,她对导演说,“我受过很好的指导。如果您想用我,请告诉我什么时间和该穿什么衣服。”
每个工作日她都要戴着56个发卷入睡,在嘈杂的片场练就了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这使她能够同时收听两个广播节目而互不打扰。她懂得如何与最善于抢戏的老戏骨争镜头,也知道如何天真地避开记者不怀好意的提问。
1939年,福克斯公司依然让她穿着娃娃裙拍摄了《小孤女》。当身体的曲线代替了头发的曲线,她失去了吸引力。《华盛顿邮报》刻薄地嘲笑她,“秀兰变得像主妇一样,秀兰开始发胖,十一岁时骨节嘎嘎响,生活就是这样。”
一切光环都在离她而去:观众受不了他们最爱的小宝贝已经长大的事实,男演员难以和这个几年前还在膝头玩耍的小女孩儿逼真地谈情说爱。1950年,22岁的邓波儿正式退出舞台。
邓波儿上世纪六十年代进入政界。尽管她在参加加州第11国会区补选时曾试图淡化自己在好莱坞的过往经历,却依旧铩羽而归。她无奈地认识到,即便自己已经40岁了,“我在他们心中的形象还是那个6岁的邓波儿。”
1969年,邓波儿出席联合国大会,这一次,童星秀兰为政治家秀兰打开了一扇门。来自所有国家的代表都觉得已与她相识已久,这让她在联合国的工作顺利却不轻松,“如果我做得不好,小秀兰帮我打开的门就会关上。”她每天只睡5小时——读书到两点,七点继续工作。
晚年的邓波儿仍然收到大量来自粉丝们的邮件,坐在电脑前的人们被那个洋娃娃般的小萝莉萌化了,就和70年前坐在电影院里的人们一样。 “我想他们中的很多人以为我还是只有6岁”,秀兰说。
她于2014年2月10日逝世,终年85岁。她活在42部电影里,活在3个子女和无数影迷的心中。此外,这个永远的童星还以另一种形式被记住——一款以她名字命名的经典鸡尾酒。这款“秀兰邓波儿”没有酒精,面向孩子,为了让他们体验一回当大人的感觉。 
16.第-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4分)
答案:①第一段文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②通过影迷的行为来表现邓波儿的地位和影响;③结构上,引出下文对邓波儿演艺成就的叙述,④与结尾呼应,表现邓波儿永恒的艺术魅力。(每点1分) 
17. 根据文意,概括秀兰邓波儿的主要人生经历。(5分)
答案:①3岁上舞蹈学校,3岁半参演第一部系列剧,4岁半参加第一个面试;② 6岁成了好莱坞红极一时的明星;③22岁正式退出舞台;④上世纪六十年代进入政界;⑤2014年2月10日逝世,终年85岁。(每点1分) 
18.六岁成名的经历对邓波儿来说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观点一:6岁成名的经历对邓波儿来说是幸运的。
首先,她的形象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一个国家的精神慰藉;其次,为她在联合国工作打开通道,并激励她努力奋斗。再次,她的荧幕形象成为经典,被永远铭记。因此,6岁成名的经历给邓波儿带来了众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她是幸运的。
观点二:6岁成名的经历对邓波儿来说是不幸的。
首先,邓波儿过早地接触成人世界,失去了真正意义的童年;其次,限制了她的戏路,观众很难再接受长大的邓波儿;再次,还影响了她的仕途,让她在选举中经历挫败。因此,6岁成名的经历让她始终难以超越6岁的自己,她是不幸的。
(观点1分。理由5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言之成理即可)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