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列夫·托尔斯泰《孩子的力量》阅读答案

时间:2015-01-26
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抢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
  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  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
  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  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
“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你这么办。”父亲说。
 “什么?”
 “你认识卡秋莎吗?”
“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
 “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
 “你为什么不去?”
 “他们会打你的。”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
 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
 “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
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
 “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
 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
 “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
12.小说画线句子“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中的“神灵”指的是什么?(4分)
13.小说的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6分)
14.小说中的警察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15“孩子”的出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探究。  (6分)

参考答案
12.亲情、怜悯、博爱、宽容(宽恕)

13.表现了人们亢奋情绪和内心的愤怒仇恨之情;为下文警察的出场做铺垫;与结尾处人们表现出的宽容善良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小说弘扬人道主义的主旨;一开头就将读者置身于紧张的氛围中,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4.仇恨群众、冷漠固执高傲;维护孩子的尊严、充满父爱温情;尚未泯灭人性,最终被感化。

15.从主题思想上看:孩子的出场有利于展现文章主题。孩子的出现促成仇恨双方再次审视自己,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尤其是人们从起初的愤怒仇恨到最后的宽恕谅解,前后态度的反差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放弃残酷仇恨,回归友善纯真。
    从形象塑造上看:孩子的出场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原本冷漠高傲的警察,也有父爱温情;原本充满仇恨的人们,心底深处却是善良仁爱的,人物形象本身看似矛盾却是真实的再现。
    从情节安排上看:孩子的出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孩子的出现打破了双方的对立,使文章情节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出,吸引读者。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