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老人》阅读答案
时间:2015-08-10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著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竞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19.文章以寺院的环境描写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小说情节结构和作品艺术特征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引起下文;②渲染了环境的清静、美丽,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③衬托人物性格,暗示出莲池老人的独特个性。 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位置,在开头,就有引起下文、渲染气氛等作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一般都跟小说塑造的人物,营造的环境有关,而本篇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就是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引起下文。而且这个环境清静、美丽,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
【思路点拨】自然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有: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面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或表现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小说主旨。⑥象征和暗示社会环境。
20.贾大山常说:“咱们写小说,就是让人学好哩!”读了此文,你从莲池老人身上学到了哪些“好”?(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对工作专注,尽职尽责;②生活勤俭,知足常乐:③幽默达观,淡泊悠闲。 解析:此题变相考查莲池老人的性格特征。先通读全文,再梳理反应老人性格的事件,无论白天晚上,他都很尽职尽责地看护钟楼,虽然钱很少,但是也不抱怨。这些体现出他对工作专注,尽职尽责;生活勤俭,知足常乐。他给自己弄坟头体现出他性格中的幽默特质。概括“幽默豁达,淡泊悠闲”“生活节俭,知足常乐”等性格特点。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从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②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分析人物。小说中人物的诸多因素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故分析人物绝不可忽视这些因素。③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④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
21.莲池老人先给自己“立坟头”,后又“平坟头”,反应出老人的“功夫”分别处在什么境界?(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的把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立坟头:远离喧嚣,内心宁静,看淡生死,但尚有一丝挂碍。(2分)②平坟头:超脱生死,毫无挂碍,融入自然。(2分) 解析:第一点可联系立坟头的地点及立坟头的这一事件做答;第二点,开头说到老人“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到此时才算真正融入自然。
【思路点拨】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
22.有人说:“生活中多一些‘莲池老人’,社会就会少一些浮躁;文坛上多一些贾大山,小说就会多一些纯净。”联系现实,依据文本对这句话的含意进行探究。(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现实中许多人功利思想浓厚,心浮气躁,而莲池老人淡泊世事、忠于职守,小说塑造这一形象很有现实意义。(3分)②一些作家过分追求离奇的情节、华丽的语言,而贾大山的这篇小说选材贴近生活,文风朴实,语言清新。(3分) 解析:本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4分。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著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竞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19.文章以寺院的环境描写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小说情节结构和作品艺术特征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引起下文;②渲染了环境的清静、美丽,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③衬托人物性格,暗示出莲池老人的独特个性。
【思路点拨】自然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有: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面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或表现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小说主旨。⑥象征和暗示社会环境。
20.贾大山常说:“咱们写小说,就是让人学好哩!”读了此文,你从莲池老人身上学到了哪些“好”?(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对工作专注,尽职尽责;②生活勤俭,知足常乐:③幽默达观,淡泊悠闲。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从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②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分析人物。小说中人物的诸多因素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故分析人物绝不可忽视这些因素。③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④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
21.莲池老人先给自己“立坟头”,后又“平坟头”,反应出老人的“功夫”分别处在什么境界?(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的把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立坟头:远离喧嚣,内心宁静,看淡生死,但尚有一丝挂碍。(2分)②平坟头:超脱生死,毫无挂碍,融入自然。(2分)
【思路点拨】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
22.有人说:“生活中多一些‘莲池老人’,社会就会少一些浮躁;文坛上多一些贾大山,小说就会多一些纯净。”联系现实,依据文本对这句话的含意进行探究。(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现实中许多人功利思想浓厚,心浮气躁,而莲池老人淡泊世事、忠于职守,小说塑造这一形象很有现实意义。(3分)②一些作家过分追求离奇的情节、华丽的语言,而贾大山的这篇小说选材贴近生活,文风朴实,语言清新。(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