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宗白华《美从何处寻》阅读答案

时间:2015-02-06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
那么,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就找不到美了吗?我说,如果我们的心灵起伏万变,经常陷入情感的波涛,这时,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未必是美。只有莎士比亚或巴尔扎克把它形象化了,表现在文艺里,或是你自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把你的欢乐表现在舞蹈的形象里,或把你的忧郁歌咏在有节奏的诗歌里。一句话,就是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的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除此以外,恐怕不容易吧!你的心可以发现美的对象,这“美”对于你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只在自己的心里去找寻美的踪迹是不够的,是大有问题的。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发见这样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矿石商人只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和特性。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做“移人之情”或“移我情”。
    这里我所说的“移情”应当是我们审美的心理方面的积极因素和条件,而美学家所说的“心理距离”、“静观”,则构成审美的消极条件。女子郭六芳《舟还长沙》诗说得好:
     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等到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从远处来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
    但是在这主观心理条件之外,也还需要客观的物的方面的条件。在这里是那夕照的红和十二珠帘的具有节奏与和谐的形象。宋人陈简斋的海棠诗云:“隔帘花叶有辉光”。帘子造成了距离,同时它的线文的节奏也更能把帘外的花叶纳进美的形象,增强了它的光辉闪灼,呈显出生命的华美,就象一段欢愉生活嵌在素朴而具有优美旋律的歌词里一样。
    这节奏,这旋律,这和谐等等,不是死的机械的空洞的形式,而是具有丰富内容,有表现、有丰富意义的具体形象。它是通过美感来摄取的美,而不是美感的主观的心理活动自身。所以专在心内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
    但是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见和体验作准备的。创造“美”也是如此。大诗人里尔克说:诗不徒是感情,而是经验。现在我们也就转过方向,从客观条件来考察美的对象的构成。改造我们的感情,使它能够发现美,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做“移我情”;改变着客观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做“移世界”,这两者都是美的形象涌现出来的条件。
    我们现实生活里直接经验到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丰富多采的、有声有色有形有相的世界就是真实存在的世界,这是我们生活和创造的园地。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它的力量更大了,它也可以倾国倾城。希腊大诗人荷马的著名史诗《伊利亚特》歌咏希腊联军围攻特罗亚九年,为的是夺回美人海伦,而海伦的美叫他们感到九年的辛劳和牺牲不是白费的。
我们寻到美了吗?我说,我们或许接触到美的力量,肯定了她的存在,而她的无限的丰富内含却是不断地待我们去发见。千百年来的诗人艺术家已经发见了不少,千百年后的世界仍会有新的表现。
 (选自宗白华《美从何处寻》,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诗和春分别属于艺术美和自然美,这两种美都是我们可以发现和感受到的。
B.我们的心不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旁人就看不见我们心灵的美。
C.“美”是一种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对象和存在。
D. 一个人越能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情绪和思维,就越能发现“美”。
E. 我们现实生活里直接经验到的真实存在的世界,都是美的对象。
13. 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华滋沃斯在一朵微小的花中寻得美,说明他克服了小己的私欲。
B.从远处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说明“心理距离”也是审美的条件。
C.“隔帘花叶有辉光”,只因帘子造成了距离,呈显出花叶的华美。
D.只有自己心中有了“美”,才能发现和欣赏自然、人生、社会之“美”。
14. 怎样才能发现美?请结合文意从两方面概括。(4分)
15.鲁迅在杂文《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中写道,“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请你运用本文的观点,从“审美”的角度分析“焦大不爱林妹妹”的原因。(4分)
15.明朝的名臣于谦曾把石灰作为审美对象来吟咏,他的《咏石灰》诗说:“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请你运用本文的观点,从审美的角度简要分析石灰产生美感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2.(5分)答案:B、C(A.过于绝对化。原文“就是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除此以外,恐怕不容易吧!”D. 无中生有。原文“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E. 张冠李戴。原文“改变着客观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我们现实生活里直接经验到的……这是我们生活和创造的园地。”)
13.(3分)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
答案:C(原文“帘子造成了距离,同时它的线文的节奏也更能把帘外的花叶纳进美的形象”)
14.答案:①在主观心理方面,移我情,要改造我们的感情,要陶冶、修养、锻炼自己的心,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②在客观物的方面,移世界,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寻找具有丰富内容,有表现、有丰富意义的具体形象(或“在客观物的方面,改变着客观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
15.(4分)答案:因为“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见和体验作准备的”,焦大是大老粗,在焦大心里,多病的林妹妹完全没有美感可言,“不美”的林妹妹,焦大自然不爱。(或:“发见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在焦大看来,身子弱、不会做工、用处不大林妹妹不美,所以,焦大不爱。)(观点2分,分析2分)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