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龙应台《手镯》阅读答案

时间:2015-03-17
手镯
龙应台
  ⑴ 这条街把我迷倒了。
  ⑵ 一个一个的小店,里头全部是花边。世界上,什么东西用得到花边呢?小女孩的蓬蓬裙,老婆婆的裤脚,年轻女郎贴身的蕾丝胸罩,新娘的面纱,晚餐的桌巾,精致的手绢,让窗子变得美丽的窗帘,做梦的枕头套和床罩,教堂里烛台下的绣垫,演出结束时徐徐降下的舞台的幕,掌声响起前垂在鲜花下的流苏……各种大小剪裁,各种花式颜色的花边,挂满整个小店。店主正忙着剪一块布,头也不抬。他的店,好像在出售梦,美得惊心动魄。
   ⑶然后是纽扣店。一个一个小店,里头全部是纽扣。从绿豆一样小的,到婴儿手掌一样大的;包了布的,那布的质地和花色千姿百态,不包布的,或凹凸有致,或形色多变。几百个、几千个、几万个、几十万个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纽扣在小店里展出,每一个纽扣都在隐约暗示某一种意义的大开大合,一种迎接和排拒,仿佛一个策展人在做一个极大胆的、极挑衅的宣言。
   ⑷然后是腰带店。一个一个小店,里头全部是腰带,皮的,布的,塑料的,金属的,长的,短的,宽的,窄的,柔软的,坚硬的,镂空的,适合埃及艳后的,适合小流氓的,像蟒蛇的身躯,像豹的背脊……
   ⑸花边店、纽扣店、腰带店、毛线店、领店、袖店,到最后汇集到十三行路,变成一整条街的成衣店。在这里,领、袖、毛线、花边、腰带,像变魔术一样全部组合到位,纽扣扣上,一件一件衣服亮出来。零售商人来这里买衣服,一袋一袋塞得鼓胀的衣服装上车子,无数个轮子摩擦街面,发出轰轰的巨响,混着人声鼎沸,脚步杂沓。广州,老城虽然沧桑,仍有那万商云集的生动。
⑹就在巷子里,我看见他。
  ⑺一圈一圈的人,坐在凳子上,围着一张一张桌子,低头工作。一条巷子,变成工厂的手工区。他把一条手镯放在桌上,那种镀银的尼泊尔风格的手镯,雕着花,花瓣镂空。桌子中心有一堆金光闪闪的假钻,一粒大概只有一颗米粒的一半大。他左手按着手镯,右手拿着一支笔,笔尖是粘胶。他用笔尖吸起一粒假钻,将它填进手镯镂空的洞里。手镯的每一朵雕花有五个花瓣,他就填进五粒假钻。洞很小,假钻也很小,眼睛得看得仔细。凳子没有靠背,他的看起来很瘦弱的背,就一直向前驼着。
⑻男孩今年16岁,头发卷卷的,眼睛大大的。问他从哪里来,他羞涩地微笑,“自贡”。和父母来广州3个月了。
⑼“他们都以为来广州赚钱容易,”坐在男孩隔壁的女人边工作边说,“其实很难啊。才16岁,应该继续读书啊。”
⑽女人责备的语音里,带着怜惜。
⑾“做这个,工钱怎么算?”
⑿两个人都半晌不说话。过了一会儿,男孩说:“五粒一分钱。”他的头一直低着,眼睛盯着活儿,手不停。
 ⒀“那你一天能挣多少?”
⒁“二三十块,如果我连续做十几个小时。”
⒂五粒一分钱,五十粒一毛钱,五百粒一块钱,五千粒十块钱,一万粒二十块。一万五千粒三十块。
 ⒃那手镯,在香港庙街和台北士林夜市的地摊,甚至在法兰克福的跳蚤市场,都买得到。我从来没想过,手镯,是从这样的巷子里出来的。
 ⒄很想摸摸孩子的头发,很想。但是我只说了句“谢谢”,就走了。
 ⒅巷子很深,转角处,一个老人坐在矮凳上,戴着老花眼镜,低头修一只断了跟的高跟鞋;地上一个收音机,正放着缠绵的粤曲,一只猫,卧着听。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  )(  )
A. 全文直奔主题,集中笔墨写我见到的小男孩以及手镯的制作过程,抒发我对小男孩的关注与爱护。
B. 文章详细刻画了手镯制作过程中“镶钻”的复杂,目的是为了反衬小男孩劳作的廉价并引出作者对现实抨击的议论。
C. 作者详细描绘了各种小商店中制品的精美,传达出广州商业的繁华,万商云集的生动。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
D.“就在巷子里,我看见他”这句话独立成段,能更好的引起读者的重视,文章由面及点,由对“他”的描述暗示出文章的主旨。
E.文中第⑼段借助女人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达出对男孩子境况的同情与惋惜。
答案:  D (C项主要依据在⑴段到⑸段,尤其是⑸段末尾。作者有意刻画出这样的繁华,也是为了引出繁华下掩盖的艰难生活,引起人们对小男孩生活境况的思考。 D项起到了过渡的作用,主要目的就是由面及点,将笔墨集中到对小男孩的刻画上来。A项错在“直奔主题”,文章通过写广州商业的繁华来做了铺垫,可以参照C项来理解。B项错在“引出作者对现实抨击的议论”,作者没有直接的议论,⒃段仅仅是含蓄的抒情,用“没想过”的事实来引发读者的思考。E项错误是原文没有进行心理描写。)
 
16.作者一开始就说“这条街把我迷倒了”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什么迷倒了作者。(6)
答案:(1)这条街道上万商云集,各式各样的小制品本身美丽动人,使我迷恋。(2)小男孩抛弃学业,成为廉价的劳动力让我同情、担忧,使我迷惘。
(3)满街的小制品背后该有多少廉价的劳力在辛苦谋生,该有多少类似小男孩这样的失学孩子在辛苦生活,这使我迷乱。
(4)结合末段,男孩以及类似的孩子们,他们的将来会怎样?他们的未来使我迷茫。
以上4点,答出其中3点给6分, 每点2分。
 
17.(1)文章以“手镯”作为标题的目的是什么?(4分)
2)第⒂段为什么要如此具体的进行描写?(2)
 答案:(1)“手镯”是小男孩的工作对象,是作者集中描写的主体,因此文章用此作为标题。(2分)同时,作者借助手镯制作的艰辛、廉价,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对孩子现状、未来的担忧,是抒发感情的寄托物。(1分)以此为题,更能引人深思。(1分)
     说明:回答“贯穿全文的线索”不给分。
(2)通过具体数字的描写,写出小男孩工作的廉价,表现他挣钱的艰辛。(1分)同时,更能写出我对此状况的震撼、意外,更能引发读者的同情与思考。(1分)
 
18.文章末段描写了一位老人在街边的日常生活,有人认为是画龙点睛之笔,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之文,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与你的理解简要分析。(6)
   答案:非统一答案,根据学生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给分。基本要求为观点1分,论证5分。论证务必要结合文章,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示例1:文章末段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1分)文章集中刻画了小男孩的艰辛、廉价劳作,但是这样辛苦努力的工作能给他带来良好的生活吗?能实现到广州赚钱的愿望吗?文中已经暗示出这实际上并不可能。(1分)而小男孩又是放弃读书而加入到这样简单的手工劳作中来的,他的将来会有怎样的突破?文末的老人,也许是作者对小男孩这样的年轻人的警示,如果不读书,仅仅从事廉价的手工劳作,那么,这个老人可能就是他们的未来。(2分)因此,末段对老人的刻画是全文点睛之笔,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与暗示作用,写出作者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与迷茫。如果删除,结尾过于仓促、突然。(2分)
   示例2:文章末段有画蛇添足之嫌。(1分)文章集中刻画的是广州繁华的商业街,琳琅满目的小商品,以及由面及点刻画小男孩的艰辛、廉价劳作。通过这些描写,寄托作者对小男孩的同情、关注。(1分)但全文并没有安排伏笔来引出老人,因此,末段对老人的刻画显得过于突兀,与文章发展脉络不吻合。(2分)突然出现在小巷深处的老人,看上去过着一种普通、正常的生活,甚至显得闲适,这种生活未必不好,也未必就是小男孩的将来。因此该段显得多余,可以删除。(2分)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