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戏曲的俗文化品格》阅读答案
时间:2016-05-18
俗与雅对举,通常是指相对应的两种审美形态。中国的戏曲早已被学界视为“俗文学”之一种。“俗文学”,包括的范围很广,差不多除诗与散文之外,凡重要的文体,像小说、戏曲、变文、弹词之类,都要归到“俗文学”的范围里去。
古典戏曲剧目中,有些确实出自士大夫之手,而且主要反映统治阶级思想、感情和趣味,最著者如明代礼部尚书丘潜的《伍伦全备记》等“令人呕秽”之作以及朱权、朱有燉等皇亲国戚宣扬神仙道化、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作品。但大量的剧目出自民间艺人或书会才人之手,尽管其中也可能有封建主义意识的渗透,但主要反映的是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和趣味。明清传奇、杂剧大多为文人所作,他们当中确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硕学名儒,作者虽然大多是文人士大夫,但他们当中的多数人仕途失意,与统治阶级和主流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有的甚至格格不入。这些人袭用民间所创造的文学艺术样式——戏曲来从事创作,本身就是对主流文化的反叛。他们的剧作虽然有雅化倾向,但其思想倾向和艺术旨趣与属于主流文化的正统诗文并不完全相同,而与民间文化仍然有着一些相通之处。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主要出自文人之手的明清传奇、杂剧同样被封建统治阶级和正统文人视为异端,明王朝命解缙等编辑的《永乐大典》本来收录有部分戏曲作品,可清王朝纂修的《四库全书》却将其统统拒之门外。
判定一种艺术样式是雅还是俗,既要看其作者身份,更要看多数作品的精神取向和艺术旨趣。古典戏曲热衷于以“琐屑”的市井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将贩夫走卒、贫寒书生、风尘妓女悲欢离合的日常生活搬上戏台,许多剧作堪称古代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即使是以历史为题材,描写英雄和国王,古典戏曲也多半摄取经过民间“淘洗”的历史演义和传说,少有雄浑冷峻的“风云气”,而多显家长里短的世俗趣。这与热衷于歌颂天神、国王、英雄的西方古典戏剧(主要是其中的大部分悲剧,西方古代喜剧大多表现小人物的世俗生活)有所不同。
戏曲的艺术形式也具有鲜明的民间性,通俗易懂是戏曲的重要品格,于“浅处见才”是戏曲作家追求的目标。多数古代剧作选择了“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结构模式。而且,元杂剧和宋元南戏绝大多数剧作具有口语化特点;明清传奇和杂剧文人化色彩较浓,有些剧作追求文词的华美典雅,崇尚用典,但多数还是用白话写成的,即使是写文人生活,大多也是通俗的,这类作品中的少数唱词,不读书的妇人小儿虽然不能“一望而知”,但其大意主旨还是容易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的。
(郑传寅《民俗与戏曲的俗文化品格》)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俗文学包括小说、戏曲、变文、弹词等重要文体,但诗歌与散文不属于俗文学。
B.古典戏曲剧目中,有的剧目出自士大夫之手,但大量的剧目还是出自民间艺人或书会才人之手。
C.古典戏曲剧目反映的是统治阶级思想、感情和趣味,也有宣扬神仙道化、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作品。
D.多数的古代剧作采用的是“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结构模式,这也正是戏曲“通俗易懂”的一种艺术表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清时期那些仕途失意的文人士大夫,与统治阶级和主流文化之间有一定的矛盾,他们多数人借用戏曲这种民间文学艺术样式进行创作。
B.明清传奇、杂剧的作者多为文人,且多为硕学名儒,所以他们的剧作往往属于雅文学。
C.元杂剧和宋元南戏绝大多数剧作追求着于“浅处见才”的创作目标,在作品中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D.古典戏曲中的许多剧作可以称得上古代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因为它们主要描写的是普通人等“琐屑”的日常生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要出自文人之手的明清传奇、杂剧出于对主流文化的反叛,思想倾向和艺术旨趣与民间文化有着一些相通之处,所以清朝纂修的《四库全书》没有收录它们。
B.判定一种艺术样式的雅俗,不能看作者身份,因为像仕途失意的文人士大夫也创作传奇、杂剧,而应该看作品的精神取向和艺术旨趣。
C.明清时期文人化色彩较为浓厚的传奇和杂剧,有的作品追求华美典雅的文词,崇尚用典,这种唱词对不读书的妇人小孩来说恐怕是难以“一望而知”的。
D.即使是以历史为题材去描写英雄和国王的中国古代戏曲,也会与描写天神、国王、英雄的西方古典戏剧中大部分的悲剧有所不同,更多地显现出家长里短的世俗趣。
参考答案
1.C(扩大了范围,“出自士大夫之手的戏曲剧目” “主要反映的是”)
2.B(属于雅文学——原文“虽然有雅化倾向,但其思想倾向和艺术旨趣与属于主流文化的正统诗文并不完全相同,而与民间文化仍然有着一些相通之处”)
3.B(“不能看作者身份”错,原文是并列关系“既要看”)
古典戏曲剧目中,有些确实出自士大夫之手,而且主要反映统治阶级思想、感情和趣味,最著者如明代礼部尚书丘潜的《伍伦全备记》等“令人呕秽”之作以及朱权、朱有燉等皇亲国戚宣扬神仙道化、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作品。但大量的剧目出自民间艺人或书会才人之手,尽管其中也可能有封建主义意识的渗透,但主要反映的是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和趣味。明清传奇、杂剧大多为文人所作,他们当中确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硕学名儒,作者虽然大多是文人士大夫,但他们当中的多数人仕途失意,与统治阶级和主流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有的甚至格格不入。这些人袭用民间所创造的文学艺术样式——戏曲来从事创作,本身就是对主流文化的反叛。他们的剧作虽然有雅化倾向,但其思想倾向和艺术旨趣与属于主流文化的正统诗文并不完全相同,而与民间文化仍然有着一些相通之处。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主要出自文人之手的明清传奇、杂剧同样被封建统治阶级和正统文人视为异端,明王朝命解缙等编辑的《永乐大典》本来收录有部分戏曲作品,可清王朝纂修的《四库全书》却将其统统拒之门外。
判定一种艺术样式是雅还是俗,既要看其作者身份,更要看多数作品的精神取向和艺术旨趣。古典戏曲热衷于以“琐屑”的市井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将贩夫走卒、贫寒书生、风尘妓女悲欢离合的日常生活搬上戏台,许多剧作堪称古代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即使是以历史为题材,描写英雄和国王,古典戏曲也多半摄取经过民间“淘洗”的历史演义和传说,少有雄浑冷峻的“风云气”,而多显家长里短的世俗趣。这与热衷于歌颂天神、国王、英雄的西方古典戏剧(主要是其中的大部分悲剧,西方古代喜剧大多表现小人物的世俗生活)有所不同。
戏曲的艺术形式也具有鲜明的民间性,通俗易懂是戏曲的重要品格,于“浅处见才”是戏曲作家追求的目标。多数古代剧作选择了“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结构模式。而且,元杂剧和宋元南戏绝大多数剧作具有口语化特点;明清传奇和杂剧文人化色彩较浓,有些剧作追求文词的华美典雅,崇尚用典,但多数还是用白话写成的,即使是写文人生活,大多也是通俗的,这类作品中的少数唱词,不读书的妇人小儿虽然不能“一望而知”,但其大意主旨还是容易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的。
(郑传寅《民俗与戏曲的俗文化品格》)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俗文学包括小说、戏曲、变文、弹词等重要文体,但诗歌与散文不属于俗文学。
B.古典戏曲剧目中,有的剧目出自士大夫之手,但大量的剧目还是出自民间艺人或书会才人之手。
C.古典戏曲剧目反映的是统治阶级思想、感情和趣味,也有宣扬神仙道化、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作品。
D.多数的古代剧作采用的是“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结构模式,这也正是戏曲“通俗易懂”的一种艺术表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清时期那些仕途失意的文人士大夫,与统治阶级和主流文化之间有一定的矛盾,他们多数人借用戏曲这种民间文学艺术样式进行创作。
B.明清传奇、杂剧的作者多为文人,且多为硕学名儒,所以他们的剧作往往属于雅文学。
C.元杂剧和宋元南戏绝大多数剧作追求着于“浅处见才”的创作目标,在作品中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D.古典戏曲中的许多剧作可以称得上古代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因为它们主要描写的是普通人等“琐屑”的日常生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要出自文人之手的明清传奇、杂剧出于对主流文化的反叛,思想倾向和艺术旨趣与民间文化有着一些相通之处,所以清朝纂修的《四库全书》没有收录它们。
B.判定一种艺术样式的雅俗,不能看作者身份,因为像仕途失意的文人士大夫也创作传奇、杂剧,而应该看作品的精神取向和艺术旨趣。
C.明清时期文人化色彩较为浓厚的传奇和杂剧,有的作品追求华美典雅的文词,崇尚用典,这种唱词对不读书的妇人小孩来说恐怕是难以“一望而知”的。
D.即使是以历史为题材去描写英雄和国王的中国古代戏曲,也会与描写天神、国王、英雄的西方古典戏剧中大部分的悲剧有所不同,更多地显现出家长里短的世俗趣。
参考答案
1.C(扩大了范围,“出自士大夫之手的戏曲剧目” “主要反映的是”)
2.B(属于雅文学——原文“虽然有雅化倾向,但其思想倾向和艺术旨趣与属于主流文化的正统诗文并不完全相同,而与民间文化仍然有着一些相通之处”)
3.B(“不能看作者身份”错,原文是并列关系“既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