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儒家文化对法治的影响》阅读答案
时间:2016-11-09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法律文化。然而,近代尤其是“五四”以来,诸多学者认为儒家奉行人治,与现代法治的精神是对立的,实行法治必须摒弃儒家思想,不少人一提及古代的法律文化,即认为其与封建皇权专制相关联,对今天的法治建设并无益处。
诚然,法治的概念是一个外来词,中国虽然有法制,但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自清末变法以来,我们的法律制度也主要是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经验,从而也被纳入大陆法体制之中。我们在今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过程中,面临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的现实问题,是应当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是应当全盘照搬外国的法治经验?这是我们的法治建设无法回避的问题。
人类社会的法治文明发展史表明,尽管一个国家的法律观念和制度最初可能是外来的,但成功的法治文化必须是本土的。法治文明既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成果,又要尊重和挖掘本土资源。正如沃顿所指出的:“每一民族均有她自己的法律,如同其语言,烙有其特定的民族精神的印记。正是在民族的共同意识里,实在法①获得了自己的生存之处,并以激励一个民族所有成员的共同精神为导向,逶迤前行。”千百年来,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因此,我们在法治建设中,应当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并在此基础上培育我们的法治文化,否则,法治就会像浮萍一样没有根基,难以真正形成法治文化。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法治建设也是如此,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我们说在法治建设中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就意味着既要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也要从我们的传统文化出发,法治的大树必须植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
诚然,儒家文化中确实有不少思想与现代法治理念是不相符的。例如,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这种无讼思想其实过度强调道德教化,忽略司法在解决纠纷中的作用,显然不符合现代法治的精神。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和主张是能够为现代法治建设所吸收的。近几十年来,与我国近邻的一些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厉行法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足以说明,我国传统文化是可以和现代法治建设相衔接的。如果简单地将儒家文化归结为人治,并将其与法治相对立,那么我们可能将要在一片荒地上建设法治,此种看法也与法治发展的经验不符。
节选自《王利明:儒家文化对法治的影响》
①实在法:各国或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或认可的法律,符合特定国家或民族自身的实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华文化是以儒学为代表的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法律文化。自清末变法以来,我们的法律制度主要借鉴了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经验。
B.因为法治的概念是一个外来词,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所以我们的法律制度被纳入到了大陆法体制之中。
C.沃顿认为,如同每一民族的语言烙有其特定的民族精神的印记一般,一个民族的法律同样有其民族自身的文化特点。
D.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许多学者认为儒家奉行人治,与现代法治的精神是对立的,作者对此并不赞同。
B.人类社会的法治文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的法律观念和制度可以是外来的,也可以是本土的,但成功的法治文化必须是本土的。
C.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决定了其发展道路的特色,法治建设也是如此。
D.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只要将法治的大树植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就能建设好现代法治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法治建设中,既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并去其糟粕,也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成果。
B.在法治建设中,如果不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并在此基础上培育我们的法治文化,法治就会像浮萍一样没有根基,难以真正形成法治文化。
C.孔子的无讼思想太过强调道德教化,忽略司法在解决纠纷中的作用,这说明儒家文化和现代法治精神显然是相对立的。
D.与我国近邻的一些国家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了法治,这足以说明儒家文化和现代法治并不对立。
参考答案
1.B(因果关系不正确。“我们的法律制度被纳入到了大陆法体制之中”并非是“因为法治的概念是一个外来词,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而是因为“我们的法律制度主要是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经验,”。)
2.D(推断错误。“只要”唯一条件,而“将法治的大树植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只是“建设好现代法治文化”的其中一个条件。)
3.C(孔子无讼思想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并非相对立,不能证明儒家文化不重视法治。)
诚然,法治的概念是一个外来词,中国虽然有法制,但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自清末变法以来,我们的法律制度也主要是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经验,从而也被纳入大陆法体制之中。我们在今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过程中,面临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的现实问题,是应当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是应当全盘照搬外国的法治经验?这是我们的法治建设无法回避的问题。
人类社会的法治文明发展史表明,尽管一个国家的法律观念和制度最初可能是外来的,但成功的法治文化必须是本土的。法治文明既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成果,又要尊重和挖掘本土资源。正如沃顿所指出的:“每一民族均有她自己的法律,如同其语言,烙有其特定的民族精神的印记。正是在民族的共同意识里,实在法①获得了自己的生存之处,并以激励一个民族所有成员的共同精神为导向,逶迤前行。”千百年来,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因此,我们在法治建设中,应当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并在此基础上培育我们的法治文化,否则,法治就会像浮萍一样没有根基,难以真正形成法治文化。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法治建设也是如此,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我们说在法治建设中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就意味着既要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也要从我们的传统文化出发,法治的大树必须植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
诚然,儒家文化中确实有不少思想与现代法治理念是不相符的。例如,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这种无讼思想其实过度强调道德教化,忽略司法在解决纠纷中的作用,显然不符合现代法治的精神。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和主张是能够为现代法治建设所吸收的。近几十年来,与我国近邻的一些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厉行法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足以说明,我国传统文化是可以和现代法治建设相衔接的。如果简单地将儒家文化归结为人治,并将其与法治相对立,那么我们可能将要在一片荒地上建设法治,此种看法也与法治发展的经验不符。
节选自《王利明:儒家文化对法治的影响》
①实在法:各国或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或认可的法律,符合特定国家或民族自身的实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华文化是以儒学为代表的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法律文化。自清末变法以来,我们的法律制度主要借鉴了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经验。
B.因为法治的概念是一个外来词,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所以我们的法律制度被纳入到了大陆法体制之中。
C.沃顿认为,如同每一民族的语言烙有其特定的民族精神的印记一般,一个民族的法律同样有其民族自身的文化特点。
D.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许多学者认为儒家奉行人治,与现代法治的精神是对立的,作者对此并不赞同。
B.人类社会的法治文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的法律观念和制度可以是外来的,也可以是本土的,但成功的法治文化必须是本土的。
C.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决定了其发展道路的特色,法治建设也是如此。
D.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只要将法治的大树植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就能建设好现代法治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法治建设中,既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并去其糟粕,也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成果。
B.在法治建设中,如果不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并在此基础上培育我们的法治文化,法治就会像浮萍一样没有根基,难以真正形成法治文化。
C.孔子的无讼思想太过强调道德教化,忽略司法在解决纠纷中的作用,这说明儒家文化和现代法治精神显然是相对立的。
D.与我国近邻的一些国家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了法治,这足以说明儒家文化和现代法治并不对立。
参考答案
1.B(因果关系不正确。“我们的法律制度被纳入到了大陆法体制之中”并非是“因为法治的概念是一个外来词,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而是因为“我们的法律制度主要是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经验,”。)
2.D(推断错误。“只要”唯一条件,而“将法治的大树植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只是“建设好现代法治文化”的其中一个条件。)
3.C(孔子无讼思想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并非相对立,不能证明儒家文化不重视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