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从“齐物”与“物物”的矛盾化解看庄子哲学的主体性思想》阅读答案

时间:2016-11-29
尽管庄子所主张的“道通为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庄子对普遍、统一、整体的关注,但同时庄子也充分肯定事物存在形态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这从他关于“德”的论述即可看出。《庄子》中“德”的含义不同于儒家以仁义为主要内容的品德、德行之德,而是继承了老子关于德的基本规定。一方面指淳朴的自然本性,例如《人间世》说:“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认为如果世人一味追名逐利,争强好胜,便会使真德即淳朴的自然本性遭到破坏而荡然流失。另一方面,《庄子》的“德”是指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定性而言,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特定的规定,这种规定构成了具体事物之“德”,而此种意义的“德”来源于具有普遍性的“道”。所以庄子很重视德,强调“通于天地者,德也”。人有人之德,物有物之德,是无法相等同的,认为庄子将人等同于物的观点是没有理论依据的。
庄子的齐物不是在客观上抹杀个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而是“分而齐之”,即首先以事物之“德”作为现实的出发点,充分肯定事物间的差异,即所谓“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齐物论》)。即万物各有其本然,各有其值得肯定的方面,没有哪一种事物无本然之态,无值得肯定之处。庄子承认世间纷繁复杂的事物各有其存在的内在根据与合理因素,正视分化的多样的现实世界,然后再通过人的主观视域的转换和境界的提升来实现“齐”,这视域便是“以道观之”。道作为终极依据和普遍法则,不仅在于统摄现象的杂多,赋予其内在的秩序性,还在于作为人的视角和态度发挥作用,即是一种“观法”。站在物的角度,莛与楹,厉与西施,是如此的不同;泰山之大与秋毫之小是如此的显明。但若从道的角度看,把此物和彼物分隔起来的种种不同,都可被打通。在这里,通不意味着等同,而是意味着不执着于不同。“道通为一”不是指道可以在客观上将万物多种多样的存在形态改造为一个模式,而是说当人体悟了道,遥契于道,便会突破“成心”的困扰,沉浸在游于道的逍遥和恬静之中,此时,万物的差别便不会萦怀了。可见,庄子的齐物主张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关乎人的生存态度与生命境界。
如此一来,齐物与物物之间便不再构成一对矛盾,二者的关系转变成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庄子之所以强调齐物,是因为物若不齐,欲则不止。若无齐物为前提,是非之争永远不会平息,物欲横流的状况也永远不会休止。人深陷于是非与物欲,惶惶不可终日,心灵便不会轻松,生命便不会充盈。只有齐物,才可以让人从物的世界中超拔出来,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所以,庄子主张齐物的真正用心是淡化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逐与贪求,避免世间更多的纷争,使人从被物所累的困顿状态下解脱出来,故齐物是为了物物。
                      (摘编自陶悦《从“齐物”与“物物”的矛盾化解看庄子哲学的主体性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德”在儒家和道家眼中具有不同的内涵,儒家认为的“德”是以仁义为主要内容的品德、德行之德。
B.庄子认为“德”既指淳朴的自然本性,又指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定性,老子基本上也是这样看待“德”的。
C.在庄子看来,“名”是“德”的天敌,一个人若一味追名逐利,争强好胜,就会让自己的“德”荡然流失。
D.庄子之所以重视“德”,强调“通于天地者,德也”,是因为他认为“德”无不来源于具有普遍性的“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齐物论》中,庄子讲“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由此可见庄子对事物间差异的肯定。
B.庄子把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定性作为现实的出发点,而把道作为终极依据和普遍法则,来统摄万象,发挥“观法”之作用。
C.站在“德”的角度看,物物皆不同,因为万物各有其本然,各有其长处,没有哪一种事物无本然之态,无值得肯定之处。
D.若以“道”来观照世间万物,则会发现以多种多样的存在形态出现的万物其实都是一个模式,万物的差别便不复存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些学者认为庄子的“齐物”就是把人简单等同于物,这种观点一度存在,或许是因为他们只看到庄子重视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定性。
B.庄子所谓“道通为一”,实质是一种“观法”,即看待世间万物不执着于对象的不同,而注意于对象相互之间的联通性和整体性。
C.作者认为,齐物与物物不是矛盾关系,而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只有齐物,才能使人超然物外,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
D.庄子之所以主张齐物,是因为在他看来,物不齐则欲不止,齐物的真正目的在于淡化人们物欲,避免世间纷争,使人免于为物所累。

参考答案
1.(3分)D(根据原文,“来源于具有普遍性的‘道’”是“此种意义的‘德’”,而“此种意义的‘德’”只是特定事物的特殊规定性。)
2.(3分)D(“会发现以多种多样的存在形态出现的万物其实都是一个模式,万物的差别便不复存在”错误,文中说“在这里,通不意味着等同,而是意味着不执着于不同”“万物的差别便不会萦怀了”。)
3.(3分)A(归因分析错误,“他们只看到庄子重视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定性”则就不会持“把人简单等同于物”的观点了。)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