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同济 夕阳时分》阅读答案
时间:2017-02-12
夕阳时分
李琼
建国之后连绵不绝的政治运动中,林同济逐渐中止了政治学和文化史方面的研究,转而研究莎士比亚戏剧,并尝试以五拍素韵诗体的方法翻译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及《麦克白》。尽管他的一生充满挫折,屡遭迫害,内心浸遗着苦痛一一抱负难以实现,始终不得志,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与述求。即使后来几乎完全致力于莎剧的研究,也依旧寄托着他当年的执着——为促进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而努力。研究莎学是形式的改变,深层中对民族文化的忧虑与使命感依旧。为了实现这一宏图,“四人帮”粉碎后,他以“烈火烬中再起风”的乐观精神,活跃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活动中。如果说抗战时是他的“第一春”,那么这时则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可惜来临得有些晚且过于短暂了。
被打为右派时,在身心受到双重重创的困难条件下,以数年工夫完成的“‘Sullied’Is the Word: a Note on HamletCriticism”终于于1980年1月在《外国语》发表。尽管当时这一争论已达成一致,但林的文章仍引起了国内外莎学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因此,1980年8月林同济临时得到莎士比亚年会的邀请赴英参加“第十九届国际莎士比亚讨论会”。林同济成为建国后第一个参加国际讨论会的学者。三十多个国家的两百多位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讨论的主题为“莎士比亚关于人物塑造的方法”。由于赴会仓促,来不及在会上提交论文,林同济仅在闭幕会上赋诗赠给大会:
独摇灵光镜,摄来万像真。自然无碍趣,四海一家亲。
尚友群贤集,遄飞壮思新。兰亭今古意,中座抚频频。
前四句写莎翁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奇才,后四句写莎学讨论会的盛况,以兰亭修禊事为村托回到中国文化方而来。
赴会前林同济接受了不少采访,在接受新华社的采访时,记者为了表达他的敬意,彬彬有礼地称林同济为“著名的莎士比亚专家”,可能是林同济想起了《sullied之辩》一文不允许发表之事,他激动地回答说:“你听说过有哪位莎士比亚专家连一篇关于莎士比亚的文章都没有发表过?算了吧,叫我老学者就行了。”事实上,林同济常谦虚说“专家”一词闻之“汗雨湿背”,爱“老学者”这个称谓。此时他已少了年轻时的“狂”,更平添了一份“真”。
林同济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直言的个性赢得了盛誉。英伦返国后,林同济即接到自己的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哈佛大学等赴美作学术演讲的邀请函。未作休顿,辗转赴美,在甚多的邀请会、聚会应酬之余,林同济勤勉于演讲的准备,同时还为画家朱屺瞻、关良、刘旦宅、程十发等与美国朋友洽商为其在美举行画展,致力于中美文化的交流。年逾七旬的林同济常常忽视自己的年龄与身体状况,过分紧张地工作。在伯克利成功的第一讲《莎士比亚在中国:魅力与挑战》使得第二回演讲吸引了更多的听众,座无虚席,许多人还从头站到尾。在最后提问回答中,林同济主张要温和的改革,中国再也历经不起疾风暴雨式的革命,他认为暴力革命必导致另一种暴力,如此循环,必伤国家元气。在《中国思想的精髓》一讲的掌声中,在哥伦比亚,哈佛,耶鲁等大学还在热烈期盼他的演讲时,林同济的身体终于经受不住如此的操劳,因心脏病突发,于1980年10月20日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四岁。
林同济竟还是“一位纯粹的中国传统文人,一介本色书生”,纵然他超越了传统表层的意象,却依然受到其深层精神的支配,仍是年幼时时常朗诵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灵魂的双重性,使他深陷焦虑、苦痛,又使他一生都不甘“孤寂”。
林同济的身上一直散发着贵族的气质,他的这种独立人格支配其行为,曾使他“荣”,却也让他“惧”,他的一生似乎总是与时代“不合节拍”,与风行时论相背,某种程度上好似他的崇拜偶像尼采一样,终其一生都与孤独为伴,像很多不幸的天才一杯不为时人理解,不免让人有生不逢时的感叹。
(节选自李琼《林同济传略》,有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A.林同济是一个以学问自娱的人,他用五拍素的诗体的方法翻译《哈姆菜特》和《麦克白》,参加国际研讨会用题诗的形式表达惭愧之情。
B.林同济学贯中西,学养深厚。他的莎翁研究能够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思想的精髓”的演讲也赢得热烈的掌声。
C.林同济是一个热忧、谨慎的人。他为中国画家与美国朋友洽商为其在美举行画展,对记者尊称为“专家”小心冀翼地及时作出更正。
D.本文记叙了林同济晚年“第二春”的忙碌和猝然去世,既表现了他“烈火烬中再起风”的乐观精神,又促人深思其悲剧发生的原因。
E.本文重点介绍林同济的莎翁研究情况,却能以小见大,折射出特殊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和独特的风骨。
5.文章结尾说林同挤“终其一生都与孤独为伴”,从林同济研究莎士比亚的相关材料中可以看出他哪些“孤独”之处?请简述事实。(4分)
6.文中哪些方面能够表明林同济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传统文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4.选AC。
5.①政治运动迫使他放弃政治学和文化史方面的研究,转而研究莎士比亚戏剧;
②研究寄托着他为促进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而努力的愿望(对民族文化的忧虑与使命感)并不能被大家理解;
③打为右派时,在身心受到双重重创的困难条件下兀兀穷年致力研究,处境孤独;
④研究成果难以在国内发表。
(答对一点1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6.①为理想鞠躬尽瘁:处境艰难时不放弃理想与与追求,坚定执着;
②勤勉、温厚,富有使命感:宣传中国文化不遗余力,致力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③有谦逊的情怀:面对“专家”的称谓觉得汗雨湿背;
④耿直敢于直言:演讲中呼吁温和的改革,放弃暴力革命。
(答对一点1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李琼
建国之后连绵不绝的政治运动中,林同济逐渐中止了政治学和文化史方面的研究,转而研究莎士比亚戏剧,并尝试以五拍素韵诗体的方法翻译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及《麦克白》。尽管他的一生充满挫折,屡遭迫害,内心浸遗着苦痛一一抱负难以实现,始终不得志,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与述求。即使后来几乎完全致力于莎剧的研究,也依旧寄托着他当年的执着——为促进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而努力。研究莎学是形式的改变,深层中对民族文化的忧虑与使命感依旧。为了实现这一宏图,“四人帮”粉碎后,他以“烈火烬中再起风”的乐观精神,活跃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活动中。如果说抗战时是他的“第一春”,那么这时则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可惜来临得有些晚且过于短暂了。
被打为右派时,在身心受到双重重创的困难条件下,以数年工夫完成的“‘Sullied’Is the Word: a Note on HamletCriticism”终于于1980年1月在《外国语》发表。尽管当时这一争论已达成一致,但林的文章仍引起了国内外莎学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因此,1980年8月林同济临时得到莎士比亚年会的邀请赴英参加“第十九届国际莎士比亚讨论会”。林同济成为建国后第一个参加国际讨论会的学者。三十多个国家的两百多位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讨论的主题为“莎士比亚关于人物塑造的方法”。由于赴会仓促,来不及在会上提交论文,林同济仅在闭幕会上赋诗赠给大会:
独摇灵光镜,摄来万像真。自然无碍趣,四海一家亲。
尚友群贤集,遄飞壮思新。兰亭今古意,中座抚频频。
前四句写莎翁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奇才,后四句写莎学讨论会的盛况,以兰亭修禊事为村托回到中国文化方而来。
赴会前林同济接受了不少采访,在接受新华社的采访时,记者为了表达他的敬意,彬彬有礼地称林同济为“著名的莎士比亚专家”,可能是林同济想起了《sullied之辩》一文不允许发表之事,他激动地回答说:“你听说过有哪位莎士比亚专家连一篇关于莎士比亚的文章都没有发表过?算了吧,叫我老学者就行了。”事实上,林同济常谦虚说“专家”一词闻之“汗雨湿背”,爱“老学者”这个称谓。此时他已少了年轻时的“狂”,更平添了一份“真”。
林同济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直言的个性赢得了盛誉。英伦返国后,林同济即接到自己的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哈佛大学等赴美作学术演讲的邀请函。未作休顿,辗转赴美,在甚多的邀请会、聚会应酬之余,林同济勤勉于演讲的准备,同时还为画家朱屺瞻、关良、刘旦宅、程十发等与美国朋友洽商为其在美举行画展,致力于中美文化的交流。年逾七旬的林同济常常忽视自己的年龄与身体状况,过分紧张地工作。在伯克利成功的第一讲《莎士比亚在中国:魅力与挑战》使得第二回演讲吸引了更多的听众,座无虚席,许多人还从头站到尾。在最后提问回答中,林同济主张要温和的改革,中国再也历经不起疾风暴雨式的革命,他认为暴力革命必导致另一种暴力,如此循环,必伤国家元气。在《中国思想的精髓》一讲的掌声中,在哥伦比亚,哈佛,耶鲁等大学还在热烈期盼他的演讲时,林同济的身体终于经受不住如此的操劳,因心脏病突发,于1980年10月20日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四岁。
林同济竟还是“一位纯粹的中国传统文人,一介本色书生”,纵然他超越了传统表层的意象,却依然受到其深层精神的支配,仍是年幼时时常朗诵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灵魂的双重性,使他深陷焦虑、苦痛,又使他一生都不甘“孤寂”。
林同济的身上一直散发着贵族的气质,他的这种独立人格支配其行为,曾使他“荣”,却也让他“惧”,他的一生似乎总是与时代“不合节拍”,与风行时论相背,某种程度上好似他的崇拜偶像尼采一样,终其一生都与孤独为伴,像很多不幸的天才一杯不为时人理解,不免让人有生不逢时的感叹。
(节选自李琼《林同济传略》,有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A.林同济是一个以学问自娱的人,他用五拍素的诗体的方法翻译《哈姆菜特》和《麦克白》,参加国际研讨会用题诗的形式表达惭愧之情。
B.林同济学贯中西,学养深厚。他的莎翁研究能够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思想的精髓”的演讲也赢得热烈的掌声。
C.林同济是一个热忧、谨慎的人。他为中国画家与美国朋友洽商为其在美举行画展,对记者尊称为“专家”小心冀翼地及时作出更正。
D.本文记叙了林同济晚年“第二春”的忙碌和猝然去世,既表现了他“烈火烬中再起风”的乐观精神,又促人深思其悲剧发生的原因。
E.本文重点介绍林同济的莎翁研究情况,却能以小见大,折射出特殊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和独特的风骨。
5.文章结尾说林同挤“终其一生都与孤独为伴”,从林同济研究莎士比亚的相关材料中可以看出他哪些“孤独”之处?请简述事实。(4分)
6.文中哪些方面能够表明林同济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传统文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4.选AC。
5.①政治运动迫使他放弃政治学和文化史方面的研究,转而研究莎士比亚戏剧;
②研究寄托着他为促进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而努力的愿望(对民族文化的忧虑与使命感)并不能被大家理解;
③打为右派时,在身心受到双重重创的困难条件下兀兀穷年致力研究,处境孤独;
④研究成果难以在国内发表。
(答对一点1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6.①为理想鞠躬尽瘁:处境艰难时不放弃理想与与追求,坚定执着;
②勤勉、温厚,富有使命感:宣传中国文化不遗余力,致力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③有谦逊的情怀:面对“专家”的称谓觉得汗雨湿背;
④耿直敢于直言:演讲中呼吁温和的改革,放弃暴力革命。
(答对一点1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