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无风花自飞 ——邵雍击壤体的渊源与体式》阅读答案
时间:2017-03-21
庭院无风花自飞
——邵雍击壤体的渊源与体式
王利民
《伊川击壤集》中的诗篇载录了邵雍的思想、学术、志愿、情感与德行,是他的生平经历与人格风范的艺术化反映。从形式与内容方面来看,邵雍所创造的击壤体既确立了文人诗的一种全新的体式规范,又凝聚了北宋时代的理学思潮,是儒门哲理诗的轴心体现。
击壤体的形成根基于唐宋之际由崇文到尚理的学术变迁、反朴还淳的士风变易和趋于平易朴实的文风走向。四库馆臣在《击壤集提要》中对此有清晰的辨析:“自班固作《咏史》诗,始兆①论宗:东方朔作《诫子》诗,始涉理路②。沿及北宋,鄙唐人之不知道,于是以论理为本,以修词为末,而诗格于是乎大变。此集其尤著者也。北宋自嘉祜以前,事事反朴还淳,其人品率以光明豁达为宗,其文章亦以平实坦易为主,故一时作者,往往衍长庆余风。王禹傅诗所谓‘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者是也。邵子之诗,其源亦出白居易。而晚年绝意世事,不复以文字为长。意所欲言,自抒胸臆,原脱然于诗法之外。”这是在全面把握中国古代哲理诗发展轨迹和北宋士风、文风的基础上,对《伊川击壤集》所作的归纳。尽管它对哲理诗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的考察显得粗略而欠准确,但它对邵雍诗歌的体式特征、创作原则的总结平实公允,富有卓识。
邵雍以哲人身份写作诗歌,着意塑造理学的精神文化结构,自觉充当道德文化的立法者和解释者,而无意于遵循传统诗歌规则。依据传统的诗学规则对他的诗歌作艺术判断只能斫伤击壤体的文化价值和个性价值。清代何一碧在《论诗》诗中吟道:“诗家说理常嫌腐,《击壤》歌谣宜另看。”其另眼相看的应是《伊川击壤集》中有着自然景物刻画、风格清新活泼的诗篇。而这些诗歌往往在感性中寓有理性。在想象和知觉中寓有义理。如邵雍《暮春吟》:“林下居常睡起迟,那堪车马近来稀。春深昼永帘垂地,庭院无风花自飞。”诗人的从容静定气象从春日的大化流行中呈现出来。儒道两家在修身、养心问题上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否定感性自我来实现精神超越,而邵雍则强调在个体生命的感性存在中实现内在超越。他认为修身是为了形体上求安,养心是为了心灵上求乐,他的《天人吟》说:“身安心乐,乃见天人。”天人合一的安乐境界就是邵雍所追求的道德化境。
四库馆臣认为击壤体源出于白居易。这是着眼于二者流畅浅近的语言风格而言的。其实,白诗的通俗晓畅,是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的结果。这和邵雍直抒胸臆、伫兴而就的创作方式大异其趣。在这个时代,洛阳文人多以白居易为师法对象,但击壤体所体现的理学价值原则、重意识甚于重技巧的创作原则使得它不可能成为白体诗的承流接响。邵雍本人鸟瞰诗史,仅仅标举《诗经》为诗歌典范。他喜爱陶渊明诗文,主要是钦慕陶氏的人格。和陶渊明一样,邵雍的生活和人格紧密地交织在他的诗中。其诗歌风格与生活风格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二者都以平易质朴为特征,都与人为矫饰相悖离。二人的诗都有一定的自传性,都有一种表现自我和得到理解的强烈愿望。由于本人的不断出场,诗人自身成了诗歌观照的主体,家园生活构成了重要的主题。他们那具有自我满足感的隐士形象及其特异的个性,主要是由自己的诗作塑造的。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白沙③虽宗《击壤》,源出柴桑④。”指出陈献章诗歌与陶诗、邵诗间的前后继承关系,同时也表明了陶诗与邵诗存在同中之异。击壤体有着突出的原创性,其体式固然和《诗经》相去甚远;其浅近的语言和陶诗的简古风格也不相同。其实,邵雍仰幕的是《诗经》的济世精神和陶诗任真自适的意趣,而没有着力追仿《诗经》和陶诗的艺术形式。
(选自2016年12月1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注】①兆:开始。②理路:道理,理论。③白沙:指明代思想家、诗人陈献章,因陈献章曾在白沙村居住,故人称白沙先生。④柴桑:古地名,是陶渊明的故里,后人便以“柴桑”代指陶渊明。
6.关于邵雍的击壤体诗歌,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宋之际,学术逐渐追求理性,士风逐渐返朴归淳,文风逐渐崇尚平实,这是邵雍击壤体诗歌产生的基础。
B.击壤体诗歌在内容上体现了北宋时代的理学思潮,在形式上确立了文人诗的体式规范,是儒门哲理诗的典型代表。
C.击壤体诗歌彰显了邵雍的诗歌创作原则,即追求任真自适的意趣和清新活泼的风格,反对沿袭传统,反对形式技巧。
D.击壤体诗歌星现出理学的精神文化结构。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个性价值,与邵雍的哲人身份相称。
7.下列关于邵雍诗歌的渊源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邵雍的诗歌创作以论理为本,其创作理论远宗班固的《咏史》诗和东方朔的《诫子》诗,近学杜甫和自居易。
B.邵雍与自居易的诗歌都体现出流畅浅近的语言风格,但他们的创作方式却迥然不同,白诗精心锤炼,而邵诗则自然而为。
C.邵雍注重意识,注重理性,追求天人合一的安乐境界。其诗歌创作思想直接来源于儒家和道家在修身、养心上的思想。
D.邵雍的击壤体在语言风格上刻意模仿陶渊明,二人作品都表现家园生活和隐士情怀,反对矫饰造作,追求简单质朴。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馆臣对中国古代哲理诗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科学的梳理归纳,对邵雍诗歌的体式特征、创作原则做了平实公允的评价。
B.邵雍自觉充当道德文化的立法者和解释者,他感悟生活,以诗诠道,创造了理学的诗化形态,折射出时代的风采。
C.邵雍的《暮春吟》让人在生动感人的暮春景象中体味出诗人从容镇定的精神气度,表现了诗人感性自我与客观外界的有机融合。
D.邵雍身上综合着不同类型的特点:他有读书人的济世精神,也有独居山林的隐士情怀;既具有哲学家的深逐思维,又饱含诗人的灵感和才情。
参考答案
6.C(“反对沿袭传统,反对形式技巧”表述绝对化,原文指出邵雍的创作原则是“无意于遵循传统诗歌规则”,“重意识甚于重技巧”。)
7.B(A“远宗班固的《咏史》诗和东方朔的《诫子》诗”的分析于原文无据。C与原文中的“儒道两家在修身、养心问题上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否定感性自我来实现精神超越,而邵雍则强调在个体生命的感性存在中实现内在超越”的表述不符。D“在语言风格上刻意模仿陶渊明”与原文中的“其浅近的语言和陶诗的简古风格也不相同”相悖。)
8.A(“系统科学的梳理归纳”分析有误,作者认为四库馆臣“对哲理诗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的考察显得粗略而欠准确”。)
——邵雍击壤体的渊源与体式
王利民
《伊川击壤集》中的诗篇载录了邵雍的思想、学术、志愿、情感与德行,是他的生平经历与人格风范的艺术化反映。从形式与内容方面来看,邵雍所创造的击壤体既确立了文人诗的一种全新的体式规范,又凝聚了北宋时代的理学思潮,是儒门哲理诗的轴心体现。
击壤体的形成根基于唐宋之际由崇文到尚理的学术变迁、反朴还淳的士风变易和趋于平易朴实的文风走向。四库馆臣在《击壤集提要》中对此有清晰的辨析:“自班固作《咏史》诗,始兆①论宗:东方朔作《诫子》诗,始涉理路②。沿及北宋,鄙唐人之不知道,于是以论理为本,以修词为末,而诗格于是乎大变。此集其尤著者也。北宋自嘉祜以前,事事反朴还淳,其人品率以光明豁达为宗,其文章亦以平实坦易为主,故一时作者,往往衍长庆余风。王禹傅诗所谓‘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者是也。邵子之诗,其源亦出白居易。而晚年绝意世事,不复以文字为长。意所欲言,自抒胸臆,原脱然于诗法之外。”这是在全面把握中国古代哲理诗发展轨迹和北宋士风、文风的基础上,对《伊川击壤集》所作的归纳。尽管它对哲理诗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的考察显得粗略而欠准确,但它对邵雍诗歌的体式特征、创作原则的总结平实公允,富有卓识。
邵雍以哲人身份写作诗歌,着意塑造理学的精神文化结构,自觉充当道德文化的立法者和解释者,而无意于遵循传统诗歌规则。依据传统的诗学规则对他的诗歌作艺术判断只能斫伤击壤体的文化价值和个性价值。清代何一碧在《论诗》诗中吟道:“诗家说理常嫌腐,《击壤》歌谣宜另看。”其另眼相看的应是《伊川击壤集》中有着自然景物刻画、风格清新活泼的诗篇。而这些诗歌往往在感性中寓有理性。在想象和知觉中寓有义理。如邵雍《暮春吟》:“林下居常睡起迟,那堪车马近来稀。春深昼永帘垂地,庭院无风花自飞。”诗人的从容静定气象从春日的大化流行中呈现出来。儒道两家在修身、养心问题上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否定感性自我来实现精神超越,而邵雍则强调在个体生命的感性存在中实现内在超越。他认为修身是为了形体上求安,养心是为了心灵上求乐,他的《天人吟》说:“身安心乐,乃见天人。”天人合一的安乐境界就是邵雍所追求的道德化境。
四库馆臣认为击壤体源出于白居易。这是着眼于二者流畅浅近的语言风格而言的。其实,白诗的通俗晓畅,是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的结果。这和邵雍直抒胸臆、伫兴而就的创作方式大异其趣。在这个时代,洛阳文人多以白居易为师法对象,但击壤体所体现的理学价值原则、重意识甚于重技巧的创作原则使得它不可能成为白体诗的承流接响。邵雍本人鸟瞰诗史,仅仅标举《诗经》为诗歌典范。他喜爱陶渊明诗文,主要是钦慕陶氏的人格。和陶渊明一样,邵雍的生活和人格紧密地交织在他的诗中。其诗歌风格与生活风格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二者都以平易质朴为特征,都与人为矫饰相悖离。二人的诗都有一定的自传性,都有一种表现自我和得到理解的强烈愿望。由于本人的不断出场,诗人自身成了诗歌观照的主体,家园生活构成了重要的主题。他们那具有自我满足感的隐士形象及其特异的个性,主要是由自己的诗作塑造的。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白沙③虽宗《击壤》,源出柴桑④。”指出陈献章诗歌与陶诗、邵诗间的前后继承关系,同时也表明了陶诗与邵诗存在同中之异。击壤体有着突出的原创性,其体式固然和《诗经》相去甚远;其浅近的语言和陶诗的简古风格也不相同。其实,邵雍仰幕的是《诗经》的济世精神和陶诗任真自适的意趣,而没有着力追仿《诗经》和陶诗的艺术形式。
(选自2016年12月1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注】①兆:开始。②理路:道理,理论。③白沙:指明代思想家、诗人陈献章,因陈献章曾在白沙村居住,故人称白沙先生。④柴桑:古地名,是陶渊明的故里,后人便以“柴桑”代指陶渊明。
6.关于邵雍的击壤体诗歌,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宋之际,学术逐渐追求理性,士风逐渐返朴归淳,文风逐渐崇尚平实,这是邵雍击壤体诗歌产生的基础。
B.击壤体诗歌在内容上体现了北宋时代的理学思潮,在形式上确立了文人诗的体式规范,是儒门哲理诗的典型代表。
C.击壤体诗歌彰显了邵雍的诗歌创作原则,即追求任真自适的意趣和清新活泼的风格,反对沿袭传统,反对形式技巧。
D.击壤体诗歌星现出理学的精神文化结构。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个性价值,与邵雍的哲人身份相称。
7.下列关于邵雍诗歌的渊源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邵雍的诗歌创作以论理为本,其创作理论远宗班固的《咏史》诗和东方朔的《诫子》诗,近学杜甫和自居易。
B.邵雍与自居易的诗歌都体现出流畅浅近的语言风格,但他们的创作方式却迥然不同,白诗精心锤炼,而邵诗则自然而为。
C.邵雍注重意识,注重理性,追求天人合一的安乐境界。其诗歌创作思想直接来源于儒家和道家在修身、养心上的思想。
D.邵雍的击壤体在语言风格上刻意模仿陶渊明,二人作品都表现家园生活和隐士情怀,反对矫饰造作,追求简单质朴。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馆臣对中国古代哲理诗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科学的梳理归纳,对邵雍诗歌的体式特征、创作原则做了平实公允的评价。
B.邵雍自觉充当道德文化的立法者和解释者,他感悟生活,以诗诠道,创造了理学的诗化形态,折射出时代的风采。
C.邵雍的《暮春吟》让人在生动感人的暮春景象中体味出诗人从容镇定的精神气度,表现了诗人感性自我与客观外界的有机融合。
D.邵雍身上综合着不同类型的特点:他有读书人的济世精神,也有独居山林的隐士情怀;既具有哲学家的深逐思维,又饱含诗人的灵感和才情。
参考答案
6.C(“反对沿袭传统,反对形式技巧”表述绝对化,原文指出邵雍的创作原则是“无意于遵循传统诗歌规则”,“重意识甚于重技巧”。)
7.B(A“远宗班固的《咏史》诗和东方朔的《诫子》诗”的分析于原文无据。C与原文中的“儒道两家在修身、养心问题上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否定感性自我来实现精神超越,而邵雍则强调在个体生命的感性存在中实现内在超越”的表述不符。D“在语言风格上刻意模仿陶渊明”与原文中的“其浅近的语言和陶诗的简古风格也不相同”相悖。)
8.A(“系统科学的梳理归纳”分析有误,作者认为四库馆臣“对哲理诗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的考察显得粗略而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