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诒徵:一身正经才情》阅读答案
时间:2017-05-07
柳诒徵:一身正经才情
柳诒徵七岁丧父,从小在贫困中成长,长年书不释手,经久积累,学问日臻丰厚圆熟。他以篆书抄写了大量的经文和系传,对篆书的研究炉火纯青,时人为有一把柳诒徵题字的折扇倾心而狂喜。1895年,柳诒徵考取秀才,他以篆字所书的答卷被主考官们称赞不已。
柳诒徵从三江师范毕业后,得人资助去日本留学,接触了更多的新潮流。1901年柳诒徵受聘南京编译局,编译局里文苑名人众多,柳诒徵步入其中,受益匪浅。他又是个苦于钻研的人,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写完《历代史略》。这本书堪称我国第一部历史教科书的,曾轰动一时。他勇于打破历来沿承的史事编述框架,深受缪荃孙的赏识。同年,柳诒徵作为考察随员赴日,回国后作《日游汇编》。这本书堪称我国教育改革的蓝本,风糜一时。
1905年,柳治徵辞去了编译局职务,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执教。凡是由他主讲的课程,无不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他讲课深入浅出、层次分明;口惹悬河,滔滔不绝;声如洪钟,又有条不紊。每当柳诒徵开讲,各科学生总是把课堂挤得水泄不通;甚至有人把火烧眉睫的事为之推迟而缓办,唯恐错失良机。
柳诒徵施教独树一帜。特别是对那些深奥的哲理问题,柳诒徵所提出的见解更为精湛为绝。他认为,史藉多如烟海,必须要有方法去加以选择,以自己用得着为真;他还强调读书要分精读与浏览。何谓精读?柳诒徵说要自始自终,丝毫不苟,字句加圈划点,融体味涵,察通领悟;浏览则收藏储备,任时调用,随机可供参考,只明大体即可。
1927年,柳诒徵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这个图书馆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1911年正式对外开放两年后,再也没有开放,致使馆内成批的珍贵古今书籍沉睡14年。柳诒徵首先对二十余万册的书籍着重加以整理,列出所有的藏书目录分发到各地。那些远道的有志读者纷纷赶至馆中,阅读和研究大量的珍本秘籍。最让人称道的是他首创“住读制”,可谓空前绝后。蔡尚思为写《中国思想史》曾在此住读一年,他甚至将国学图书馆亲切地称为“母校”,将柳诒徵视为“第一恩师”。柳诒徵对年轻而好学的蔡尚思给予了特别的礼遇,他对工作人员说:“别人借书册数时间是有限的,对蔡先生无限制。即读十本二十本,或者更多数量,你们都要到后面藏书楼搬来供他使用。搬上搬下很吃力,却不要不耐烦。他的贡献,也等于是我图书馆的贡献。”1935年,蔡尚思要离宁去沪,柳先生在道别之际,再三感谢蔡先生在馆期间大量翻阅馆藏书,使许多从未被人看过的书中的蠹鱼也被赶跑了。
“七七事变”后,柳诒徵选刊那些抗击外来入侵者的历史书籍和史料,希望以此来振兴民族抗战驱寇的斗志。日寇逼近南京,馆内藏书面临遭劫。柳诒徵心急火燎,夜不成寐,率全馆人员,不分昼夜,分秒必争地把馆藏珍本孤版装箱打包,乘着日寇轰炸的间隙转运苏北隐藏起来,避免了一场旷世的文化浩劫。
此后,柳诒徵到重庆受聘为中央大学的研究生导师。虽身在重庆,柳诒徵日夜所记挂的仍是那批深陷在日寇铁蹄之下的藏书。1945年8月15日,日寇无条件投降,柳诒徵一天都没耽搁,立即赶去苏北兴化,安全地把那批藏书接回南京。南京被敌伪洗劫的藏书高达二十余万之册,他自认还未完成民族赋予他的责任,认为这批宝贵的藏书必须追回。他四处奔波,为此甚至不惜“长跪以求”,终于让他追来了18万册。
国民党撤往台湾的前夕,柳诒徵接到指令,要把一批珍品运往福建,再转运台湾。柳诒徵没有按命行事,把那些稀世善本全部装箱另存于别处,十余万册藏书才得以留在大陆。1949年,柳诒徵被聘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负责图书事业,以70之躯忙碌不息,使上海图书馆藏书为东南之最。1956年柳诒徵病逝于上海,死时仅遗一床一桌,书十余箱。
【相关链接】
①柳诒徵相貌古怪,瘦,是标准的清瘦,秃顶锃亮,两鬓很长,稀疏的山羊胡,一看就是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旧式知识分子。为人文质彬彬有古风,学生见面行礼,必拱手作答。
(叶兆言《柳诒徵:旧式文人标本》)
②1946年,柳先生任江苏省参议员。某次开会,教育厅长指责议员吹毛求疵,柳先生抗声而起:你是我在高等师范时的及门学生,何以这样糊涂,不明白民主精神?你须知道,议员是代表人民,执行神圣的任务,你们不过暂负一时治权责任,应当小心诚意听主人翁代表的意见。没有民主修养,就不配列席议会,就不配做国家官吏。“柳先生此时金刚怒目,其形象更像是古代史官。
(邵镜人《忆史学家柳诒徵》)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柳诒徵所著《历代史略》编述框架有所创新,这与他曾经留日的背景和编译局工作经历是分不开的,这说明治学除了刻苦钻研,也需要环境的熏陶和学术的视野。
B.柳诒徵治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面对浩如烟海的史籍,读书要讲究方法,精读泛读要相结合;但无论是哪种方法,背后都有一种严谨审慎的治学精神。
C.在柳诒徵看来,藏书能为读者所用,才能体现图书馆的价值,无论是整理藏书目录,还是首创“住读制”,倾力帮助蔡尚思,都是这一治馆思想的体现。
D.柳诒徵把保存管理图书馆藏书的工作当做民族文化赋于他的使命,他两次隐匿转移藏书,正是为了避免馆中珍贵的稀世善本遭受文化浩劫,留存文化的火种。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柳诒徵早年在困顿中求学,年纪轻轻便在篆书上有精深的研究,科举考试时大胆以篆书答卷,不但没有因此落榜,反而因书法精绝一举考中秀才。
B.柳诒徵有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不但形式上深入浅出、层次分明,而且内容上对深奥的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展现出精湛的学术功底,深受学生欢迎。
C.担任国学图书馆馆长期间,柳诒徵做出了一系列改革,甚至把其他图书馆秘不示人的珍本秘籍也拿出来供读者借阅,使图书馆得以起死回生。
D.柳诒徵有识人之明,因为蔡尚思有过人的学术才华,所以给予他图书使用上的特权,蔡尚思也以国学图书馆为“母校”,视柳治徵为“第一恩师”。
E.柳诒徵一生经手珍本无数,为国家追讨、收集图书数以十万计,可是自己死后仅留下十余箱私人藏书,其精神和贡献足以让后人深切感怀。
9.后人评价柳诒徵一生行事,多认为他身上突出体现了旧式知识分子的“古风”。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种“古风”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
7.(3分)D(“他两次隐匿转移藏书,正是为了避免馆中珍贵的稀世善本遭受文化浩劫”不准确,第二次是为了让藏书留存大陆。)
8.(4分)BE(答对一项给2分。A项“因书法精绝一举考中秀才”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柳诒徵考取秀才并不是仅仅因为书法;C项说“其他图书馆”把珍本秘籍“秘不示人”文中无据;D项“因为蔡尚思有过人的学术才华”,所以给予他图书使用上的特权。文中说“特殊的礼遇”并非“特权”,柳诒徵开放图书馆藏书是针对所有学者的。)
9.(5分)①治学严谨朴素、为人谦敬有礼,教育学生、方便读者不遗余力,为讨回藏书不惜长跪。(2分)②性格耿直刚毅,有如古代史官,能抗声而起训斥官员,敢于违抗国民党的指令,将藏书留在大陆。(2分)③对国家民族文化的有着深挚之爱。(1分)
柳诒徵七岁丧父,从小在贫困中成长,长年书不释手,经久积累,学问日臻丰厚圆熟。他以篆书抄写了大量的经文和系传,对篆书的研究炉火纯青,时人为有一把柳诒徵题字的折扇倾心而狂喜。1895年,柳诒徵考取秀才,他以篆字所书的答卷被主考官们称赞不已。
柳诒徵从三江师范毕业后,得人资助去日本留学,接触了更多的新潮流。1901年柳诒徵受聘南京编译局,编译局里文苑名人众多,柳诒徵步入其中,受益匪浅。他又是个苦于钻研的人,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写完《历代史略》。这本书堪称我国第一部历史教科书的,曾轰动一时。他勇于打破历来沿承的史事编述框架,深受缪荃孙的赏识。同年,柳诒徵作为考察随员赴日,回国后作《日游汇编》。这本书堪称我国教育改革的蓝本,风糜一时。
1905年,柳治徵辞去了编译局职务,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执教。凡是由他主讲的课程,无不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他讲课深入浅出、层次分明;口惹悬河,滔滔不绝;声如洪钟,又有条不紊。每当柳诒徵开讲,各科学生总是把课堂挤得水泄不通;甚至有人把火烧眉睫的事为之推迟而缓办,唯恐错失良机。
柳诒徵施教独树一帜。特别是对那些深奥的哲理问题,柳诒徵所提出的见解更为精湛为绝。他认为,史藉多如烟海,必须要有方法去加以选择,以自己用得着为真;他还强调读书要分精读与浏览。何谓精读?柳诒徵说要自始自终,丝毫不苟,字句加圈划点,融体味涵,察通领悟;浏览则收藏储备,任时调用,随机可供参考,只明大体即可。
1927年,柳诒徵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这个图书馆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1911年正式对外开放两年后,再也没有开放,致使馆内成批的珍贵古今书籍沉睡14年。柳诒徵首先对二十余万册的书籍着重加以整理,列出所有的藏书目录分发到各地。那些远道的有志读者纷纷赶至馆中,阅读和研究大量的珍本秘籍。最让人称道的是他首创“住读制”,可谓空前绝后。蔡尚思为写《中国思想史》曾在此住读一年,他甚至将国学图书馆亲切地称为“母校”,将柳诒徵视为“第一恩师”。柳诒徵对年轻而好学的蔡尚思给予了特别的礼遇,他对工作人员说:“别人借书册数时间是有限的,对蔡先生无限制。即读十本二十本,或者更多数量,你们都要到后面藏书楼搬来供他使用。搬上搬下很吃力,却不要不耐烦。他的贡献,也等于是我图书馆的贡献。”1935年,蔡尚思要离宁去沪,柳先生在道别之际,再三感谢蔡先生在馆期间大量翻阅馆藏书,使许多从未被人看过的书中的蠹鱼也被赶跑了。
“七七事变”后,柳诒徵选刊那些抗击外来入侵者的历史书籍和史料,希望以此来振兴民族抗战驱寇的斗志。日寇逼近南京,馆内藏书面临遭劫。柳诒徵心急火燎,夜不成寐,率全馆人员,不分昼夜,分秒必争地把馆藏珍本孤版装箱打包,乘着日寇轰炸的间隙转运苏北隐藏起来,避免了一场旷世的文化浩劫。
此后,柳诒徵到重庆受聘为中央大学的研究生导师。虽身在重庆,柳诒徵日夜所记挂的仍是那批深陷在日寇铁蹄之下的藏书。1945年8月15日,日寇无条件投降,柳诒徵一天都没耽搁,立即赶去苏北兴化,安全地把那批藏书接回南京。南京被敌伪洗劫的藏书高达二十余万之册,他自认还未完成民族赋予他的责任,认为这批宝贵的藏书必须追回。他四处奔波,为此甚至不惜“长跪以求”,终于让他追来了18万册。
国民党撤往台湾的前夕,柳诒徵接到指令,要把一批珍品运往福建,再转运台湾。柳诒徵没有按命行事,把那些稀世善本全部装箱另存于别处,十余万册藏书才得以留在大陆。1949年,柳诒徵被聘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负责图书事业,以70之躯忙碌不息,使上海图书馆藏书为东南之最。1956年柳诒徵病逝于上海,死时仅遗一床一桌,书十余箱。
【相关链接】
①柳诒徵相貌古怪,瘦,是标准的清瘦,秃顶锃亮,两鬓很长,稀疏的山羊胡,一看就是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旧式知识分子。为人文质彬彬有古风,学生见面行礼,必拱手作答。
(叶兆言《柳诒徵:旧式文人标本》)
②1946年,柳先生任江苏省参议员。某次开会,教育厅长指责议员吹毛求疵,柳先生抗声而起:你是我在高等师范时的及门学生,何以这样糊涂,不明白民主精神?你须知道,议员是代表人民,执行神圣的任务,你们不过暂负一时治权责任,应当小心诚意听主人翁代表的意见。没有民主修养,就不配列席议会,就不配做国家官吏。“柳先生此时金刚怒目,其形象更像是古代史官。
(邵镜人《忆史学家柳诒徵》)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柳诒徵所著《历代史略》编述框架有所创新,这与他曾经留日的背景和编译局工作经历是分不开的,这说明治学除了刻苦钻研,也需要环境的熏陶和学术的视野。
B.柳诒徵治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面对浩如烟海的史籍,读书要讲究方法,精读泛读要相结合;但无论是哪种方法,背后都有一种严谨审慎的治学精神。
C.在柳诒徵看来,藏书能为读者所用,才能体现图书馆的价值,无论是整理藏书目录,还是首创“住读制”,倾力帮助蔡尚思,都是这一治馆思想的体现。
D.柳诒徵把保存管理图书馆藏书的工作当做民族文化赋于他的使命,他两次隐匿转移藏书,正是为了避免馆中珍贵的稀世善本遭受文化浩劫,留存文化的火种。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柳诒徵早年在困顿中求学,年纪轻轻便在篆书上有精深的研究,科举考试时大胆以篆书答卷,不但没有因此落榜,反而因书法精绝一举考中秀才。
B.柳诒徵有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不但形式上深入浅出、层次分明,而且内容上对深奥的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展现出精湛的学术功底,深受学生欢迎。
C.担任国学图书馆馆长期间,柳诒徵做出了一系列改革,甚至把其他图书馆秘不示人的珍本秘籍也拿出来供读者借阅,使图书馆得以起死回生。
D.柳诒徵有识人之明,因为蔡尚思有过人的学术才华,所以给予他图书使用上的特权,蔡尚思也以国学图书馆为“母校”,视柳治徵为“第一恩师”。
E.柳诒徵一生经手珍本无数,为国家追讨、收集图书数以十万计,可是自己死后仅留下十余箱私人藏书,其精神和贡献足以让后人深切感怀。
9.后人评价柳诒徵一生行事,多认为他身上突出体现了旧式知识分子的“古风”。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种“古风”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
7.(3分)D(“他两次隐匿转移藏书,正是为了避免馆中珍贵的稀世善本遭受文化浩劫”不准确,第二次是为了让藏书留存大陆。)
8.(4分)BE(答对一项给2分。A项“因书法精绝一举考中秀才”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柳诒徵考取秀才并不是仅仅因为书法;C项说“其他图书馆”把珍本秘籍“秘不示人”文中无据;D项“因为蔡尚思有过人的学术才华”,所以给予他图书使用上的特权。文中说“特殊的礼遇”并非“特权”,柳诒徵开放图书馆藏书是针对所有学者的。)
9.(5分)①治学严谨朴素、为人谦敬有礼,教育学生、方便读者不遗余力,为讨回藏书不惜长跪。(2分)②性格耿直刚毅,有如古代史官,能抗声而起训斥官员,敢于违抗国民党的指令,将藏书留在大陆。(2分)③对国家民族文化的有着深挚之爱。(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