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阅读答案

时间:2017-10-31
所谓书法结构的美,就是字形的结构如何能反映出现实中各种事物形体结构美的问 题。汉字虽然早已不是原始的象形文字了,但由“象形”发展而来的汊字形体,却仍具有造型的意义,形象的艺术。字的结构之美离不开五个方面,即乎正、匀称、参差、连贯、飞动。
一要平正。它是书法形式美的一个基本要素。它能给人以磁定感、舒适感和完整 感。书法与人的一般审美心理相一致,人通过社会实践,逐步形成这样的审美现念:整齐 为美,芜杂为丑;秩序为美,混乱为丑。所以自古以来的书法家们都十分获调字的平正,西晋书,法家卫恒在《四体书势》中指出写隶书要“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
二要勾称。就是字的笔画之间、各部分之间所形成的合适感、整齐感。一般地说,字的匀称只需注意实线的玟密长短适当便能达到,但书法家还常从无实线的白处着眼来使黑白得宜,虚实相成,这叫“计白当黑”。
三要参差。事物还以参差错落为美。在书法方面,即使是法度较严的隶书、楷书,也强调结字、布白要有参差错落之美,书法的平正、匀称与参差错落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并非如此,平正、匀称是常,是法,讲的主要是结字的基本要求;参差错落是变,是势,讲的主要是各部分的灵活奇巧之美。写字不能光讲常和法,那样得不到生动活泼的书法形象;写字还要讲奇变,那样才能得到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品。
四要连贯。指一字的笔画之间,各組成部分之间的照应、映带,甚至要衔接在一起。连贯能使字的各部分更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義之传论中对连贯所造成的书法魅力作了这样的表述:“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这里的“若”字,就是说线条不是真断,绝对的断,而只是“若断”。王義之善于运用创作和欣赏中的一个审美原理:艺术品在“似有若无”之间能表现出最大的美。
五要飞动。这是书法具有活泼形象的最重要方法。不但能创造出静态的美,还能生成动态的美,似乎还看到生机勃勃的有生命之物,听到旋律美妙的乐声,生成种种联想和想象。艺术动态美,往往要胜过静态美。
在中国书法里没有孤立的线条和结构,一切都是有机的结合,一切也都是互为因果而存在着。在研究线条美时也不应忽略精神、情感的价值所在。它们是互相区别而又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个字的造型,都离不开这两个基本要素,而且这两个要素又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摘编自王娜《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今天我们所写的汉字是由“象形”发展而来的,所以汉字形体仍具有形象的 艺术。
B.书法中字形结构包括平正、匀称等五方面,它们反映着现实中各种事物的形体结构特点。
C.书法创作者只要能将实线的疏密长短把握恰当,就能使其书法作品形成整齐感,达 到匀称美。
C.所有字体的书法都要讲究参差之美,特别是隶书和楷书,更要求结字、布白体现出参 差错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一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证,使行文思路淸晰,结构严谨,论证更加严密。
B.文章开篇就点明全文的论述对象——书法的结构美,统领了下文论述的主要内容。
C.文中引用西晋书法家卫恒在《四体书势》中的话,论证了平正在书法创作中的重 要性。
D.主体部分采用由次要到主要层层递进的方式对结构美展开论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创作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书法作品,需处理好平正、匀称与参差错落之间的关系。
B.王羲之将“似有若无”的连贯运用得极为成功,这从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的相关评价里可以看出。
C.飞动能使书法变得活泼形象,突破书法的静态美,从而达到一种充满艺术生命的动态美。
D.所有的书法都需要线条美,而优秀的书法作品里面还蕴含着书法创作者的精神和情感。

参考答案
1.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  B.偷换概念。文中“平正、匀称、参差、连贯、飞动”是字的结构之美的表现,选项变成了汉字结构的种类。C.说法太绝对。原文是“一般地说,字的匀称只需注意实线的疏密长短适当便能达到,但书法家还常从无实线的白处着眼来使黑白得宜,虚实相成,这叫‘计白当黑’”。D.“特别是隶书和楷书,更要求结字、布白体现出参差错落”曲解文意,文中只是说隶书、楷书也强调参差之美。
2.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
思路点拨  “由次要到主要层层递进的方式”说法错误,文中对结构美的五个方面是并列论证的,无主要次要、轻重之分。
3.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思路点拨  “优秀的书法作品里面还蕴含着书法创作者的精神和情感”理解有误,线条美和精神、情感是任何书法作品都必不可少的。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