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伦理的诗性建构》阅读答案
时间:2018-01-13
大地伦理的诗性建构
“大地伦理”是著名的生态学者阿尔多·利奥波德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立足点在于重新审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主张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包括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道德上的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应该确认它们(植物、动物、水和土壤)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
用生态批评的眼光来打量,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普遍具有鲜明的“大地伦理”情怀,表现出明显的“反工业化”的倾向。从根本上说,这类小说以批判封建宗法制为旨归,以重构一种人性的、田园牧歌的诗意乡土为内在诉求,表现出对大地的脉脉深情,实质是对“以农为本”的传统民族心理的现代性回应。这一特性,客观上固然是由乡土小说自身的形成机制所决定的,“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过程中,两种文明的激烈冲突使人们获得了观照传统农业文化的新视野……乡土文学也从此才真正具有了独特的意义”;而主观上则是受到写作者内在情感的制约:现代乡土小说的书写对象是农业文明形态的宗法制乡村,其最大的特点是人对土地的依赖,正如费孝通所指出那样:“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种强烈的依附关系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人对天地自然的原生态情感——依赖、敬畏。现代乡土作家尽管大多是已从农村走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尽管他们在写作时已获得反思、批判传统文化的思想武器,但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土地情结始终或显在或潜在地影响着他们在文字中流淌的情感走向,从而形成了独具时代色彩的“双透视角”:一方面,在近现代西方先进思想的烛照下,作家们已清晰地看到封建宗法制如何造成古老乡土的衰败腐旧,农民的蒙昧困顿;另一方面,生于兹长于兹的故土情怀又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只是单纯的旁观者、审视者、批判者,回忆、怀念、眷恋等情愫不时溢上笔端。因而,他们的笔触常常不自觉地游走于现代性的批判与传统式的乡土眷顾之间,这种“分裂式”的写作视角在乡土小说中极为普遍,既有对封建宗法制的批判,也表现出回归诗意乡土的反工业化倾向。
20年代以来形成的乡土小说,虽然主流观念是批判封建宗法制,但作家们的根基是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的,对于乡村、土地、自然不可掩饰地表现出或潜在或明显的情感倾向。在他们的笔下,前工业时代的自然崇拜观念得以延续,表现出对以土地为象征的非人类世界的尊崇,是对“大地伦理”理论的生动诠释。
节选自农为平《从生态批评视阈看现代乡土小说的生态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地伦理”主张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
B. 从生态批评视角看,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普遍具有鲜明的“大地伦理”情怀。
C. 现代乡土小说以农业文明形态的宗法制为书写对象,突出人对土地的依赖。
D. 乡土小说中“分裂式”的写作视角极为普遍,诗意地表现了反工业化倾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大地伦理”作为理论依据,对“中国现代乡土小说”进行相关剖析。
B. 文中第二段文字,阐述中国现代乡土小说表现出明显的“反工业化”的倾向。
C. 引用费孝通的话,增强文章说服力,是为了说明人对土地有着强烈的依附性。
D. 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先明确“大地伦理”的这一概念,再论述“反工业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地伦理”这一重要概念,需要以重新审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作为立足点。
B. 要重构一种人性的、田园牧歌的诗意乡土,作品必须表现出对大地的脉脉深情。
C. 人对天地自然的原生态情感——依赖、敬畏,源于人对土地的强烈的依附关系。
D. 现代乡土作家独具时代色彩的“双透视角”,是受集体无意识的土地情结影响。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解答此类题,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在文本中找到与选项相对应的内容,仔细对比判断正误。A项,“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说法不正确,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道德上的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C项,“现代乡土小说以农业文明形态的宗法制为书写对象”说法错误,现代乡土小说的书写对象是农业文明形态的宗法制乡村。D项,“诗意地表现了反工业化倾向”说法错误,既有对封建宗法制的批判,也表现出回归诗意乡土的反工业化倾向。故选B。
2.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D项,“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分析错误,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故选D。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要重构一种人性的、田园牧歌的诗意乡土,作品必须表现出对大地的脉脉深情”说法不正确,原文为“以重构一种人性的、田园牧歌的诗意乡土为内在诉求,表现出对大地的脉脉深情”。故选B。
“大地伦理”是著名的生态学者阿尔多·利奥波德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立足点在于重新审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主张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包括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道德上的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应该确认它们(植物、动物、水和土壤)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
用生态批评的眼光来打量,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普遍具有鲜明的“大地伦理”情怀,表现出明显的“反工业化”的倾向。从根本上说,这类小说以批判封建宗法制为旨归,以重构一种人性的、田园牧歌的诗意乡土为内在诉求,表现出对大地的脉脉深情,实质是对“以农为本”的传统民族心理的现代性回应。这一特性,客观上固然是由乡土小说自身的形成机制所决定的,“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过程中,两种文明的激烈冲突使人们获得了观照传统农业文化的新视野……乡土文学也从此才真正具有了独特的意义”;而主观上则是受到写作者内在情感的制约:现代乡土小说的书写对象是农业文明形态的宗法制乡村,其最大的特点是人对土地的依赖,正如费孝通所指出那样:“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种强烈的依附关系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人对天地自然的原生态情感——依赖、敬畏。现代乡土作家尽管大多是已从农村走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尽管他们在写作时已获得反思、批判传统文化的思想武器,但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土地情结始终或显在或潜在地影响着他们在文字中流淌的情感走向,从而形成了独具时代色彩的“双透视角”:一方面,在近现代西方先进思想的烛照下,作家们已清晰地看到封建宗法制如何造成古老乡土的衰败腐旧,农民的蒙昧困顿;另一方面,生于兹长于兹的故土情怀又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只是单纯的旁观者、审视者、批判者,回忆、怀念、眷恋等情愫不时溢上笔端。因而,他们的笔触常常不自觉地游走于现代性的批判与传统式的乡土眷顾之间,这种“分裂式”的写作视角在乡土小说中极为普遍,既有对封建宗法制的批判,也表现出回归诗意乡土的反工业化倾向。
20年代以来形成的乡土小说,虽然主流观念是批判封建宗法制,但作家们的根基是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的,对于乡村、土地、自然不可掩饰地表现出或潜在或明显的情感倾向。在他们的笔下,前工业时代的自然崇拜观念得以延续,表现出对以土地为象征的非人类世界的尊崇,是对“大地伦理”理论的生动诠释。
节选自农为平《从生态批评视阈看现代乡土小说的生态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地伦理”主张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
B. 从生态批评视角看,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普遍具有鲜明的“大地伦理”情怀。
C. 现代乡土小说以农业文明形态的宗法制为书写对象,突出人对土地的依赖。
D. 乡土小说中“分裂式”的写作视角极为普遍,诗意地表现了反工业化倾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大地伦理”作为理论依据,对“中国现代乡土小说”进行相关剖析。
B. 文中第二段文字,阐述中国现代乡土小说表现出明显的“反工业化”的倾向。
C. 引用费孝通的话,增强文章说服力,是为了说明人对土地有着强烈的依附性。
D. 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先明确“大地伦理”的这一概念,再论述“反工业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地伦理”这一重要概念,需要以重新审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作为立足点。
B. 要重构一种人性的、田园牧歌的诗意乡土,作品必须表现出对大地的脉脉深情。
C. 人对天地自然的原生态情感——依赖、敬畏,源于人对土地的强烈的依附关系。
D. 现代乡土作家独具时代色彩的“双透视角”,是受集体无意识的土地情结影响。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解答此类题,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在文本中找到与选项相对应的内容,仔细对比判断正误。A项,“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说法不正确,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道德上的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C项,“现代乡土小说以农业文明形态的宗法制为书写对象”说法错误,现代乡土小说的书写对象是农业文明形态的宗法制乡村。D项,“诗意地表现了反工业化倾向”说法错误,既有对封建宗法制的批判,也表现出回归诗意乡土的反工业化倾向。故选B。
2.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D项,“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分析错误,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故选D。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要重构一种人性的、田园牧歌的诗意乡土,作品必须表现出对大地的脉脉深情”说法不正确,原文为“以重构一种人性的、田园牧歌的诗意乡土为内在诉求,表现出对大地的脉脉深情”。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