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流寓民歌”阅读答案
时间:2018-02-06
中国历代人口流寓与各地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联系自民歌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流寓的民众带来四方文化,给民歌注入源源不断的成长活力。每一种民歌开始衰落,也是因为不断纳新的民众群体使得旧民歌落伍于新生活,这样,新民歌自然就产生了。民歌是一条文化河流,从二言到七言、杂言的新陈代谢及递变背景,与历代各地长期频繁的人口流动不无关系。
古代民众的大规模流寓虽有天灾或部族迁徙等使然,但战争等人祸尤巨。不同路途、遭际、命运之流寓,引起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之变化,使得流寓者摇荡情性,创作出风格、种类、旨趣迥异的民歌。一些民间歌手更是随编随唱,形成个人演唱风格,使得许多民歌相互影响,也由之诞生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社会流寓改变着民歌土壤,造就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也在降低一部分人的歌唱情绪,战乱频仍更是使得许多地方人死歌绝,成了民歌空白带或隔离带,民歌跟着断代。由此,古代民歌绝大部分消亡了。流寓时期少,安定时期多,国泰民安是歌舞的温床,有利于民歌自由产生、成长与蔓延。人们能够闲下心来编创、演唱、传授民歌,也需要以民歌调剂、美化生活;于是,人们又开始在民俗节日里演绎民歌,举办歌会,在特定场合歌唱先祖来历——前朝流乱成了教育后人珍惜生活与凝聚部族人心的有效素材。
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中国古代民歌只有少数来自劳苦大众,十有八九依靠优伶继承与发展下来。为了谋生,优伶一般从乡村流寓到城镇,也把乡土艺术带到城镇。他们对传统民歌予以加工、改造,然后在青楼、茶馆、书场或府邸表演,民歌也由此变成了俗曲。少数民歌从乡移于邑,邑移于国,经才人文士之手,同样成了俗曲。与之相类,历代乡间顶多有个童生、秀才、私塾先生,文人的生活圈也在城镇。古今文人怀才不遇、沉郁下僚者众多,纵然为官,官场生态又会使多数文人动辄得咎,遇黜遭贬。文人们消愁解闷的途径不外乎纵情山水,逗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妓。歌妓的俗曲被流寓的文人听出了乡野味道,惊为天籁,误作民歌,记载下来,竭力效仿,其仿作便也被当成了民歌。这样,真假莫辨的古代民歌有极少部分依靠固化了的文字流动开来,传承下来,且随着文人的反复流寓而流落四处。
看来,中国历代人口流寓直接或间接、整体或局部地决定了每个朝代的民歌存在风貌,每个朝代的民歌时时刻刻地闪现在中国历代人口的流寓环节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民歌由二言发展到七言、杂言,与历代各地长期、频繁的人口流动是有一定关系的。
B.流寓者摇荡情性,随编随唱,形成了个人演唱风格,诞生出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
C.社会流寓造就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也降低一部分人的歌唱情绪,民歌也跟着断代。
D.进入安定时期,人们在民俗节日里演绎民歌,举办歌会,就是为了教育后人要珍惜生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要从民众大规模流寓和优伶文人流寓两个层面论证了中国古代人口流寓与民歌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B.第三段提到人们在特定场合歌唱先祖来历,以“前朝流乱”教育后人,也是为了论证流寓能促进民歌发展。
C.第四段既表明优伶、文人对传承、发展民歌起到的作用,也道出他们造成现存古代民歌与俗曲混杂难辨的事实。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系统阐述了中国历代人口流寓与民歌产生、传承、发展及衰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旧民歌落伍于新生活,新民歌随之产生,一个重要原因是流寓带来了民众群体的变化。
B.中国古代民歌的产生、发展,与民间歌手的个人风格和民歌的相互影响具有一定联系。
C.中国古代真假莫辨的民歌有极少的一部分流传了下来,这得益于文字的记载和传承。
D.较之劳苦大众,优伶、文人在古代民歌创作、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参考答案
1、A
2、B
3、D
这种联系自民歌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流寓的民众带来四方文化,给民歌注入源源不断的成长活力。每一种民歌开始衰落,也是因为不断纳新的民众群体使得旧民歌落伍于新生活,这样,新民歌自然就产生了。民歌是一条文化河流,从二言到七言、杂言的新陈代谢及递变背景,与历代各地长期频繁的人口流动不无关系。
古代民众的大规模流寓虽有天灾或部族迁徙等使然,但战争等人祸尤巨。不同路途、遭际、命运之流寓,引起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之变化,使得流寓者摇荡情性,创作出风格、种类、旨趣迥异的民歌。一些民间歌手更是随编随唱,形成个人演唱风格,使得许多民歌相互影响,也由之诞生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社会流寓改变着民歌土壤,造就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也在降低一部分人的歌唱情绪,战乱频仍更是使得许多地方人死歌绝,成了民歌空白带或隔离带,民歌跟着断代。由此,古代民歌绝大部分消亡了。流寓时期少,安定时期多,国泰民安是歌舞的温床,有利于民歌自由产生、成长与蔓延。人们能够闲下心来编创、演唱、传授民歌,也需要以民歌调剂、美化生活;于是,人们又开始在民俗节日里演绎民歌,举办歌会,在特定场合歌唱先祖来历——前朝流乱成了教育后人珍惜生活与凝聚部族人心的有效素材。
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中国古代民歌只有少数来自劳苦大众,十有八九依靠优伶继承与发展下来。为了谋生,优伶一般从乡村流寓到城镇,也把乡土艺术带到城镇。他们对传统民歌予以加工、改造,然后在青楼、茶馆、书场或府邸表演,民歌也由此变成了俗曲。少数民歌从乡移于邑,邑移于国,经才人文士之手,同样成了俗曲。与之相类,历代乡间顶多有个童生、秀才、私塾先生,文人的生活圈也在城镇。古今文人怀才不遇、沉郁下僚者众多,纵然为官,官场生态又会使多数文人动辄得咎,遇黜遭贬。文人们消愁解闷的途径不外乎纵情山水,逗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妓。歌妓的俗曲被流寓的文人听出了乡野味道,惊为天籁,误作民歌,记载下来,竭力效仿,其仿作便也被当成了民歌。这样,真假莫辨的古代民歌有极少部分依靠固化了的文字流动开来,传承下来,且随着文人的反复流寓而流落四处。
看来,中国历代人口流寓直接或间接、整体或局部地决定了每个朝代的民歌存在风貌,每个朝代的民歌时时刻刻地闪现在中国历代人口的流寓环节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民歌由二言发展到七言、杂言,与历代各地长期、频繁的人口流动是有一定关系的。
B.流寓者摇荡情性,随编随唱,形成了个人演唱风格,诞生出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
C.社会流寓造就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也降低一部分人的歌唱情绪,民歌也跟着断代。
D.进入安定时期,人们在民俗节日里演绎民歌,举办歌会,就是为了教育后人要珍惜生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要从民众大规模流寓和优伶文人流寓两个层面论证了中国古代人口流寓与民歌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B.第三段提到人们在特定场合歌唱先祖来历,以“前朝流乱”教育后人,也是为了论证流寓能促进民歌发展。
C.第四段既表明优伶、文人对传承、发展民歌起到的作用,也道出他们造成现存古代民歌与俗曲混杂难辨的事实。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系统阐述了中国历代人口流寓与民歌产生、传承、发展及衰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旧民歌落伍于新生活,新民歌随之产生,一个重要原因是流寓带来了民众群体的变化。
B.中国古代民歌的产生、发展,与民间歌手的个人风格和民歌的相互影响具有一定联系。
C.中国古代真假莫辨的民歌有极少的一部分流传了下来,这得益于文字的记载和传承。
D.较之劳苦大众,优伶、文人在古代民歌创作、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参考答案
1、A
2、B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