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2016年中考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6-07-27
(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7-19题。( 8 分)
①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文学,贯穿始终的, 就是肩负建构民族精神之使命。传统文学以养护人心、培育人格见长, 尤其高扬民族气节。古往今来, 中国文学使命的履行, 围绕这两个纬度进行。
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华传统文化里, 社会的治理与发展, 离不开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建构, 也正由此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智者歌其思” 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运用“比德” 方式, 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诗经》涉及玉的篇章多达30 余首, 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中国文字中, 与赞美有关的汉字, 无论指涉人还是事, 许多带有玉字偏旁, 其用意都是肯定、赞美对象具有玉石般高洁的品质。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 其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不与文学的建构要旨相契相合。
③与此相应, 作为文论“开山的纲领”, “诗言志” 在理论的源头处确立了文学的基本观念, 赋予了文学建构的使命, 其核心要素就是励志, 尤其是言志者的自励: 文学对人品的建构, 首先体现为作者自身节操的砥砺。这一文学观念是在千百年积淀中形成的选择性“集体认同”。
④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 不仅对个人品格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更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建构, 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历史上, 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 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 决不屈服, 奋起反抗, 保家卫国。值此期间, 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 相伴而生的诗篇, 惊天地 , 泣鬼神。
⑤当代作品中, 抗日题材电视连续剧《亮剑》继承文学塑造个人品格、建构民族意志的传统, 倡导亮剑精神:面对强敌, 一定要迎上前去亮剑、决战, 哪怕倒在对手剑下, 虽败犹荣。正是凭借这种精神, 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鸦片战争以来抵御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⑥习近平同志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 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发展到今天, 其建构使命正面临变局, 以往薄弱的物质基础已得到实质性改观。因此, 文学在新世纪履行建构使命时, 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 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 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文学大展身手, 正当其时。
17.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 分)
18.②-③段主要论证了什么内容? ④-⑤主要论证了什么内容? 这两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请简答。( 3 分)
19. 下列对文意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2 分)
A. 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个人品行的修养, 因为, 传统文化认为个人品行的修养与国家社会有重要关联, 正如古语所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 ②段说“《诗经》涉及玉的篇目⋯⋯比附人品之典范”, 这部分在论证上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证明了《诗经》有些诗篇的写作运用了“比德” 方式。C. 选文⑥段号召我们每个人,要肩负起建构中华民族精神的使命, 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D. 本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 本文的语言具有严密性、概括性的特点。
三、古诗文( 22 分)
20.用课文原文补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每句1 分)
①问渠那得清如许? 。( 朱熹《观书有感》)②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④ ,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京》)
⑤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 。( 《关雎》)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1. 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3 分)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感情强烈, 情景兼具, 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B. 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 人烟稀少, 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 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 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 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欣喜愉悦之情, 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
D. 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保家卫国的感情。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 完成22-24 题。( 7 分)
十年春,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 “何以战? ” 公曰: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 对曰: “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 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
22.选出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2 分)
A.肉食者谋之 陛下亦宜自谋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C.问:“何以战?”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一鼓作气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23. 选出加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 分)
A.乃入见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B.可以一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 分)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选段, 完成25-26 题。( 6 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 家贫无依。少有大志, 每以天下为己任, 发愤苦读, 或夜昏怠, 辄以水沃面;食不给,粥而读。既仕, 每慷慨论天下事, 奋不顾身。乃至谗受贬, 由参知政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 食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25.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 分)
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26.(1)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2)有什么依据? 请结合原文材料用自己的话简答。( 3 分)
四、作文( 50 分)
27.岁月悠长, 每个人都会有丰富的情感体验: 或快乐, 或忧伤; 或兴奋, 或沮丧⋯⋯毫无疑问,快乐应该是其中最主要的。亲爱的同学, 是什么让你如此快乐呢?
请以“我 ,我快乐” 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并将题目书写在作文卷的第一行正中间位置; ② 立意自定,
中心明确;③文体自选( 诗歌除外) ; ④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⑤文中不得涉及任何个人信息( 如个人姓名、所在学校或带有暗示性的信息) ; ⑥用规范汉字书写, 卷面整洁, 不少于600 字。
①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文学,贯穿始终的, 就是肩负建构民族精神之使命。传统文学以养护人心、培育人格见长, 尤其高扬民族气节。古往今来, 中国文学使命的履行, 围绕这两个纬度进行。
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华传统文化里, 社会的治理与发展, 离不开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建构, 也正由此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智者歌其思” 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运用“比德” 方式, 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诗经》涉及玉的篇章多达30 余首, 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中国文字中, 与赞美有关的汉字, 无论指涉人还是事, 许多带有玉字偏旁, 其用意都是肯定、赞美对象具有玉石般高洁的品质。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 其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不与文学的建构要旨相契相合。
③与此相应, 作为文论“开山的纲领”, “诗言志” 在理论的源头处确立了文学的基本观念, 赋予了文学建构的使命, 其核心要素就是励志, 尤其是言志者的自励: 文学对人品的建构, 首先体现为作者自身节操的砥砺。这一文学观念是在千百年积淀中形成的选择性“集体认同”。
④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 不仅对个人品格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更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建构, 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历史上, 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 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 决不屈服, 奋起反抗, 保家卫国。值此期间, 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 相伴而生的诗篇, 惊天地 , 泣鬼神。
⑤当代作品中, 抗日题材电视连续剧《亮剑》继承文学塑造个人品格、建构民族意志的传统, 倡导亮剑精神:面对强敌, 一定要迎上前去亮剑、决战, 哪怕倒在对手剑下, 虽败犹荣。正是凭借这种精神, 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鸦片战争以来抵御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⑥习近平同志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 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发展到今天, 其建构使命正面临变局, 以往薄弱的物质基础已得到实质性改观。因此, 文学在新世纪履行建构使命时, 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 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 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文学大展身手, 正当其时。
17.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 分)
18.②-③段主要论证了什么内容? ④-⑤主要论证了什么内容? 这两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请简答。( 3 分)
19. 下列对文意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个人品行的修养, 因为, 传统文化认为个人品行的修养与国家社会有重要关联, 正如古语所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 ②段说“《诗经》涉及玉的篇目⋯⋯比附人品之典范”, 这部分在论证上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证明了《诗经》有些诗篇的写作运用了“比德” 方式。C. 选文⑥段号召我们每个人,要肩负起建构中华民族精神的使命, 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D. 本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 本文的语言具有严密性、概括性的特点。
三、古诗文( 22 分)
20.用课文原文补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每句1 分)
①问渠那得清如许?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
⑤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21. 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3 分)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感情强烈, 情景兼具, 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B. 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 人烟稀少, 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 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 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 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欣喜愉悦之情, 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
D. 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保家卫国的感情。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 完成22-24 题。( 7 分)
十年春,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 “何以战? ” 公曰: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 对曰: “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 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
22.选出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肉食者谋之
C.问:“何以战?”
23. 选出加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 分)
A.乃入见
C.战于长勺
2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 分)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选段, 完成25-26 题。( 6 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 家贫无依。少有大志, 每以天下为己任, 发愤苦读, 或夜昏怠, 辄以水沃面;食不给,粥而读。既仕, 每慷慨论天下事, 奋不顾身。乃至谗受贬, 由参知政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 食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25.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 分)
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26.(1)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2)有什么依据? 请结合原文材料用自己的话简答。( 3 分)
四、作文( 50 分)
27.岁月悠长, 每个人都会有丰富的情感体验: 或快乐, 或忧伤; 或兴奋, 或沮丧⋯⋯毫无疑问,快乐应该是其中最主要的。亲爱的同学, 是什么让你如此快乐呢?
请以“我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并将题目书写在作文卷的第一行正中间位置; ② 立意自定,
中心明确;③文体自选( 诗歌除外) ; ④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⑤文中不得涉及任何个人信息( 如个人姓名、所在学校或带有暗示性的信息) ; ⑥用规范汉字书写, 卷面整洁, 不少于6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