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年级2016年3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6-03-26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6-18题。
题壁
王了一
题壁不知始于何时。相传司马相如过升仙桥,题柱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可见汉朝的人就有了弄脏公共场所的习惯。又唐朝韦肇初及第,偶于慈恩寺塔题名,后进慕效之,遂成故事。这故事就是后世所谓“雁塔题名”。司马相如和韦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羡慕富贵:一个是未富贵而先夸口,一个是初富贵而便忘形。说得好听些,这是雅人深致;若从坏里说,这简直是无聊,令人作三日呕。
题壁也许纯然为的是留一个纪念吧。“某年月日某人到此一游”,这简单的几个字未必就是想出风头。但是,为什么不写在你的日记册上呢?假如你有一个照相机,还可以把胜地拍一个照,然后记上你来游的年月日,何苦弄脏了公共场所?你这是为人呢,还是为己?若说是为人,人家根本不认识你这个无名小卒,非但不能流芳千古,而且不足以遗臭万年;若说是为已,你何时重游还在不可知之数,甚至老死永不重游,你留几个文字又有什么用处?关于这个,往浅里说,你是像小学生用粉笔乱画墙壁,显得你没有好好受过教育;往深里说,你是因为喜欢这个风景,恨不得据为已有,公家的地方是不出卖的,就是卖你也买不起,你怀着阿Q的念头把公家的地方加上了你私人的记号。至于人家是否因此感觉“杀风景”,你可管不着。题壁完全象政了咱们中国人一种有我无人的心理。
有些人不甘心于只题一个名,他们还要题诗。这自然更雅一等。“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风趣啊!可惜的是他们的诗多数是颇欠推敲,或者说是只敲而不推,因为他们吟诗有如擂鼓,“不通”“不通”又“不通”!胜地何辜,受此污辱!他们太不自量。他们并没有因为“李白题诗在上头”而搁笔,倒反是人人自比李杜,人人都要题诗在上头!未辨四声,遑论八病!只合矜夸荆室,床上吟诗;何须唐突山灵,墙头放屁!那些不喜欢文学的人,熟视无睹,倒也罢了。最苦的是那些对文学有兴趣的人,看见了字闭不了眼睛,总不免一看,看了滞后,把水色山光的满怀乐趣都糟蹋了!寄语现代的司马相如和韦肇们,做做好事吧,莫再佛头着粪罢。当然,其间偶然也有达官名士,不爱惜他们的墨宝,来给山水增光,甚至于不惜重金,特雇巧匠,摩崖刻石,做得非常精雅。这似乎是无可批评的了。名山佳作,相得益彰;有时候,竟使我们不知道是人以山传呢,还是山以人传。这样,我们感谢大手笔之不暇,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但是,我总觉得题壁是中国文人的恶习。名人题壁,后人看见了也许发生仰慕之忱,然而在他本人却是未免自诩多才,令人有搔首弄姿之感。“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达官名士钔在别的地方风头已经出够了,何必雁塔题名,才算是自鸣得意呢?再说,在立功立言之后,将来世家有纪,儒林有传,而金櫃石室,又复永宝鸿文,自有人家捧场,更不必沾沾于炫露了。西施若不捧心,东施虽欲效颦亦苦无从效起。寄语达官名士们,你们如果不喜欢名山宝刹被尺二秀才乱涂乱画,你们就应该以身作则。
此外我还有一个建议,凡属公共游览的场所,一律严禁题壁。如有典型才子未能免俗,一定要出风头,必须将佳作先付审查,缴纳重税,然后规定式样,指定地点,特许摩刻。说不定还有名门闺秀,像旧小说中所说的,在壁上题诗唱和,因而恋爱结婚。这样,多捐两个钱给公家,也是值得的。
1944年8月
16.请解释文中画线短语的含义。(6分)
(1)阿Q的念头
(2)佛头着粪
17.从第三段看,作者为什么不赞成“题诗”?(6分)
18.请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述层次。(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据研究,美国空军战斗机失误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驾驶舱是按照飞行员身体特征的平均值设计的。可飞行员不是按平均值生长的,当他们必须在少于半秒钟冉做出判断和行动时,平均值系统和操作员之间的矛盾就容易导致一系列事故。后来,美国空军要求制造商改变设计,让座舱能随飞行员的个体特征做局部调整,让系统适应个人。此后战斗机事故率降低,作战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3题。(10分)
史舜元作吾舅诗集序,以为有老杜句法,盖得之矣。而复云:“由山谷以入。”则恐不然。吾舅儿时便学工部,而终身不喜山谷也。若虚尝乘间问之,则曰:“鲁直雄豪奇险善为新样固有过人者然于少陵初无关涉前辈以为得法者皆未能深见耳。”
(节选自王若虚《滹南诗话》)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21.文中“山谷”即 ,“工部”即 。(2分)
22.作者和史舜元对“吾舅”学诗的看法有何不同?(3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鲁迅的《呐喊》塑造了杨二嫂、单四嫂、祥林嫂等一群妇女形象,她们处在生活的底层,心理扭曲,成为旧时代的牺牲品。
B.《子夜》中,赵伯韬银行资本家团体的主要成员有股票经纪人韩孟翔、信托公司理事长尚仲礼、地主冯云卿等。
C.在《女神》的《炉中煤》和《无烟煤》两首诗中,诗人都是以“煤”自喻,表达对祖国强烈的眷念之情。
D.《老人与海》中男孩马诺林的形象,既是老人硬汉形象的映衬,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温暖乐观的色彩。
E.《哈姆雷特》中少女奥菲利娅,因情人癫狂、父亲暴卒和兄长雷欧提斯失踪而焦虑悲伤,以致精神失常。
24.简答题(10分)
(1)“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这则判词说的是《红楼梦》中哪位女子?暗示了她什么遭遇?其中“中山狼”指谁?(5分)
(2)京剧《击鼓骂曹》取材于《三国演义》的相关情节,请概述此情节的主要内容。(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论者往往指责新诗,说它孤芳自赏,不够大众化。其实,六十年来的新诗固然不够大众化,但是黄遵宪、苏曼殊以来的旧诗又何曾大众化呢?政治进入民主,传播工具商业化以后,儒家的诗教已经不能维持——真正大众化的诗,既非李杜,也非徐志摩,而是流行歌。
大诗人也不见得大众化。以李白而言,《床前明月光》固然人人会背,但是《襄阳歌》《梁甫吟》之类又有多少解人?杜甫的《春望》固然脍炙人口,但是《壮游》《遣怀》一类较长较深的作品,也不见得怎么大众化。《诗经》的句子很多已成后世的成语,而楚辞则绝少这种情况。
一般人的大众化,往往只指空间的普及,而不包括时间的持久。其实真正的大众化应该兼顾两者,不但普及,还要持久。畅销书往往一时普及,但十年百年之后,便已湮没无闻,那样的大众化是靠不住的。诗之大众化,有时隔世始显,杜甫号称诗圣,但今传唐人所选唐诗九种,只有一种载录杜诗,要等到北宋中叶,杜诗才“大众化”起来。
在古代,诗的创作受科举的鼓励,有音乐的推广,又是读书人之间交际酬唱的雅事,因此,诗歌是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现在的知识分子日渐专业化,各行的专家学者各有所长,不再像儒家那样强调通才,更无须在吟风弄月上附庸风雅,唱酬之事已成绝响。教育制度也不再要求考生写诗,连文章都写不通了,还写什么诗呢?至于诗与歌之相结合,民国以来也未见复苏,但近五年来台湾有所谓“现代民歌”兴起,其歌曲往往取自名家的新诗,比起流行曲的词来,境界自高。这种“现代民歌”颇受知识青年欢迎,唱片的销数也可观,可谓大众化的一个途径。
不少诗的读者,终身俯仰于古典诗的田地,吟咏之乐无须他求;新诗人无力与古典诗人去争读者,也是理所当然的,谁能要求六十年之变颉颃三千年之常呢?对文学要求漫无止境的大众化,似乎不切实际,不如低调一点,要求“小众化”吧。
(选自余光中《谈新诗的三个问题》,有删节)
25.针对新诗不够大众化的指责,作者作了哪几点辩解?(6分)
26.解释“六十年之变颉颃三千年之常”的意思。(3分)
27.依据文意,实现新诗的大众化,有哪些可能的途径?(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6-18题。
题壁
王了一
题壁不知始于何时。相传司马相如过升仙桥,题柱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可见汉朝的人就有了弄脏公共场所的习惯。又唐朝韦肇初及第,偶于慈恩寺塔题名,后进慕效之,遂成故事。这故事就是后世所谓“雁塔题名”。司马相如和韦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羡慕富贵:一个是未富贵而先夸口,一个是初富贵而便忘形。说得好听些,这是雅人深致;若从坏里说,这简直是无聊,令人作三日呕。
题壁也许纯然为的是留一个纪念吧。“某年月日某人到此一游”,这简单的几个字未必就是想出风头。但是,为什么不写在你的日记册上呢?假如你有一个照相机,还可以把胜地拍一个照,然后记上你来游的年月日,何苦弄脏了公共场所?你这是为人呢,还是为己?若说是为人,人家根本不认识你这个无名小卒,非但不能流芳千古,而且不足以遗臭万年;若说是为已,你何时重游还在不可知之数,甚至老死永不重游,你留几个文字又有什么用处?关于这个,往浅里说,你是像小学生用粉笔乱画墙壁,显得你没有好好受过教育;往深里说,你是因为喜欢这个风景,恨不得据为已有,公家的地方是不出卖的,就是卖你也买不起,你怀着阿Q的念头把公家的地方加上了你私人的记号。至于人家是否因此感觉“杀风景”,你可管不着。题壁完全象政了咱们中国人一种有我无人的心理。
有些人不甘心于只题一个名,他们还要题诗。这自然更雅一等。“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风趣啊!可惜的是他们的诗多数是颇欠推敲,或者说是只敲而不推,因为他们吟诗有如擂鼓,“不通”“不通”又“不通”!胜地何辜,受此污辱!他们太不自量。他们并没有因为“李白题诗在上头”而搁笔,倒反是人人自比李杜,人人都要题诗在上头!未辨四声,遑论八病!只合矜夸荆室,床上吟诗;何须唐突山灵,墙头放屁!那些不喜欢文学的人,熟视无睹,倒也罢了。最苦的是那些对文学有兴趣的人,看见了字闭不了眼睛,总不免一看,看了滞后,把水色山光的满怀乐趣都糟蹋了!寄语现代的司马相如和韦肇们,做做好事吧,莫再佛头着粪罢。当然,其间偶然也有达官名士,不爱惜他们的墨宝,来给山水增光,甚至于不惜重金,特雇巧匠,摩崖刻石,做得非常精雅。这似乎是无可批评的了。名山佳作,相得益彰;有时候,竟使我们不知道是人以山传呢,还是山以人传。这样,我们感谢大手笔之不暇,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但是,我总觉得题壁是中国文人的恶习。名人题壁,后人看见了也许发生仰慕之忱,然而在他本人却是未免自诩多才,令人有搔首弄姿之感。“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达官名士钔在别的地方风头已经出够了,何必雁塔题名,才算是自鸣得意呢?再说,在立功立言之后,将来世家有纪,儒林有传,而金櫃石室,又复永宝鸿文,自有人家捧场,更不必沾沾于炫露了。西施若不捧心,东施虽欲效颦亦苦无从效起。寄语达官名士们,你们如果不喜欢名山宝刹被尺二秀才乱涂乱画,你们就应该以身作则。
此外我还有一个建议,凡属公共游览的场所,一律严禁题壁。如有典型才子未能免俗,一定要出风头,必须将佳作先付审查,缴纳重税,然后规定式样,指定地点,特许摩刻。说不定还有名门闺秀,像旧小说中所说的,在壁上题诗唱和,因而恋爱结婚。这样,多捐两个钱给公家,也是值得的。
1944年8月
16.请解释文中画线短语的含义。(6分)
(1)阿Q的念头
(2)佛头着粪
17.从第三段看,作者为什么不赞成“题诗”?(6分)
18.请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述层次。(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据研究,美国空军战斗机失误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驾驶舱是按照飞行员身体特征的平均值设计的。可飞行员不是按平均值生长的,当他们必须在少于半秒钟冉做出判断和行动时,平均值系统和操作员之间的矛盾就容易导致一系列事故。后来,美国空军要求制造商改变设计,让座舱能随飞行员的个体特征做局部调整,让系统适应个人。此后战斗机事故率降低,作战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3题。(10分)
史舜元作吾舅诗集序,以为有老杜句法,盖得之矣。而复云:“由山谷以入。”则恐不然。吾舅儿时便学工部,而终身不喜山谷也。若虚尝乘间问之,则曰:“鲁直雄豪奇险善为新样固有过人者然于少陵初无关涉前辈以为得法者皆未能深见耳。”
(节选自王若虚《滹南诗话》)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21.文中“山谷”即 ,“工部”即 。(2分)
22.作者和史舜元对“吾舅”学诗的看法有何不同?(3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鲁迅的《呐喊》塑造了杨二嫂、单四嫂、祥林嫂等一群妇女形象,她们处在生活的底层,心理扭曲,成为旧时代的牺牲品。
B.《子夜》中,赵伯韬银行资本家团体的主要成员有股票经纪人韩孟翔、信托公司理事长尚仲礼、地主冯云卿等。
C.在《女神》的《炉中煤》和《无烟煤》两首诗中,诗人都是以“煤”自喻,表达对祖国强烈的眷念之情。
D.《老人与海》中男孩马诺林的形象,既是老人硬汉形象的映衬,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温暖乐观的色彩。
E.《哈姆雷特》中少女奥菲利娅,因情人癫狂、父亲暴卒和兄长雷欧提斯失踪而焦虑悲伤,以致精神失常。
24.简答题(10分)
(1)“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这则判词说的是《红楼梦》中哪位女子?暗示了她什么遭遇?其中“中山狼”指谁?(5分)
(2)京剧《击鼓骂曹》取材于《三国演义》的相关情节,请概述此情节的主要内容。(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论者往往指责新诗,说它孤芳自赏,不够大众化。其实,六十年来的新诗固然不够大众化,但是黄遵宪、苏曼殊以来的旧诗又何曾大众化呢?政治进入民主,传播工具商业化以后,儒家的诗教已经不能维持——真正大众化的诗,既非李杜,也非徐志摩,而是流行歌。
大诗人也不见得大众化。以李白而言,《床前明月光》固然人人会背,但是《襄阳歌》《梁甫吟》之类又有多少解人?杜甫的《春望》固然脍炙人口,但是《壮游》《遣怀》一类较长较深的作品,也不见得怎么大众化。《诗经》的句子很多已成后世的成语,而楚辞则绝少这种情况。
一般人的大众化,往往只指空间的普及,而不包括时间的持久。其实真正的大众化应该兼顾两者,不但普及,还要持久。畅销书往往一时普及,但十年百年之后,便已湮没无闻,那样的大众化是靠不住的。诗之大众化,有时隔世始显,杜甫号称诗圣,但今传唐人所选唐诗九种,只有一种载录杜诗,要等到北宋中叶,杜诗才“大众化”起来。
在古代,诗的创作受科举的鼓励,有音乐的推广,又是读书人之间交际酬唱的雅事,因此,诗歌是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现在的知识分子日渐专业化,各行的专家学者各有所长,不再像儒家那样强调通才,更无须在吟风弄月上附庸风雅,唱酬之事已成绝响。教育制度也不再要求考生写诗,连文章都写不通了,还写什么诗呢?至于诗与歌之相结合,民国以来也未见复苏,但近五年来台湾有所谓“现代民歌”兴起,其歌曲往往取自名家的新诗,比起流行曲的词来,境界自高。这种“现代民歌”颇受知识青年欢迎,唱片的销数也可观,可谓大众化的一个途径。
不少诗的读者,终身俯仰于古典诗的田地,吟咏之乐无须他求;新诗人无力与古典诗人去争读者,也是理所当然的,谁能要求六十年之变颉颃三千年之常呢?对文学要求漫无止境的大众化,似乎不切实际,不如低调一点,要求“小众化”吧。
(选自余光中《谈新诗的三个问题》,有删节)
25.针对新诗不够大众化的指责,作者作了哪几点辩解?(6分)
26.解释“六十年之变颉颃三千年之常”的意思。(3分)
27.依据文意,实现新诗的大众化,有哪些可能的途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