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5)
时间:2016-09-12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B.“13岁中国布兰妮”“7岁美女模特”等消息满天飞,使“出名要趁早,出道要趁
早”的心态蔓延,孩子们不知不觉地沦为急功近利的牺牲品。 ....
②性格决定命运,任何一个人的命运悲剧实际上就是其个人的性格悲剧,王灿性格孤傲,卓尔不群,因而难以与周围人相处。....
③幼儿园入园需摇号,看似做到了概率面前人人平等,但却是一种假公平,这种方式作
为缓兵之计不妨一用,但绝不能成为长期施行的政策。 ....
④有一双轻跳舞靴太美观了,细长到不可理喻的地步;那双带布口的漆皮靴,叫人看了....
舍不得离开。
⑤在一次大型电视诗歌朗诵会上,殷之光先生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所....
有观众,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⑥老王一心想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加之对这些文物非常熟悉,给考察团汇报时,他洋
洋洒洒地说了一个多小时。 ...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法国民航安全调查分析局(BEA)方面称,他们从德国之翼航空公司失事的A320空客机驾驶舱录音记录仪中取到了可用的录音资料,确定客机未发生爆炸。
B.记者从河南省教育厅获悉,河南今年将取消体育特长生等5项加分,同时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考生等2个项目进行调整。
C.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避免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D.那种借口以反腐会阻碍经济发展,引发社会不稳定为名,主张反腐应适可而止的观点极其有害,因为反腐事关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度。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不论京都大邑,还是路边驿站,皆设茶铺,过往行客,“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时,上流社会对饮茶器皿也渐趋讲究。
①北朝名士任瞻初抵石头城(今南京)赴宴时,见席中有茶,闻之清香扑鼻,便一饮而尽,并征问此乃茶乎茗乎。
②唐朝以降,茶才进入柴门蓬户,普及民间。
③而掌管北朝的游牧民族的士大夫们,对茶仍多有鄙视,将茶视为“奶酪的奴仆”。《洛阳伽蓝记》中云:“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不复食。”
④茶、茗本系一物,南朝墨客见北朝名士这等寡见少闻,竟忘却礼节,举座笑而喷饭。
⑤至南北朝时,品茶啜茗还仅是上流社会的一种风雅,且局限于南方。
⑥但茶作为一种饮料,始自东汉末年。
A.①②④⑤⑥③ B. ⑥⑤③①④② C.⑥②⑤①④③ D. ①⑥②⑤③④
16.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5个字。(6分)
《三国志演义》的诞生,宣告了通俗小说占据中国古代文学舞台中心位置时代的来临。一般认为,①________________。然而,这一结论并没有扎实的文献基础作为支撑。直到今天,人们既没有发现《三国志演义》在元末明初流传的任何版本(稿本、抄本或刊本),没有发现元末明初有任何人记载或谈论过《三国志演义》,也不见有《三国志演义》影响当时文学发展的任何信息。浙江宁波天一阁所藏《录鬼簿续编》中记载的那个戏曲家罗贯中是否就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同样找不到有说服力的确切证据,中国人姓氏有限,②________________,而明代中后期传说的《三国志演义》作者罗贯中有宋人、元人、明人数说,因此,③________________,而是要寻找到编撰《三国志演义》的作者。
17.下面是为父亲举办个人书画展的杨先生给某知名书画家写的一份邀请函的正文内容,其中有五处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并加以修改。(5分)
明日请您屈驾到府上一坐,令尊珍藏的墨宝将悉数展出,届时还请您抛砖引玉、不吝赐教。明早七点请您务必在家恭候,我们将有专车迎接。真诚期待您的光临!
(1) 修改: 。
(2) 修改: 。
(3) 修改: 。
(4 修改: 。
(5) 修改: 。
1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 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