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名校2017届高三10月五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时间:2016-11-05
语文 I 试题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答案: D
解析: ①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漫延:连绵不断的意思。句中是指信息扩散的情形,宜用“蔓延”。② “生息”,生活生存,生长繁衍,多指人口;“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③根据前后语意,前空用转折“但”,强调转折后的语意,后空用“才”,因为两句之间隐含着必要条件关系,而非充分条件关系。
2.答案:C
解析:A项偷换主语。“采集”的主语应该是“人们”,而“贝母”应该是“被(人们)采集起来……B项,搭配不当,“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应改为“这有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D项,成分残缺,“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一句的后面应该加上宾语“的人或单位”。
3.答案:A 4.答案:B
5.答案:A
解析:“冷嘲”与“热讽”合起来是个成语,又有先后的逻辑顺序,第一空选②;“愚蠢可笑”是表面反映,“毛骨悚然”是内里反映,逻辑关系是先表后里。第二空选③;据语义重心应移至“那笑中的泪”,第三空选⑤。
二、文言文阅读
6.C(致:辞去)
7.D(A项用/因。B项才/竟然。C项表转折,但是/表递进,更何况。D项均表示承接,就)
8.(1)等到富弼做宰相,即使是小官或平民拜见他,都和他行对等的礼节,延请就坐,说话和颜悦色。(“虽”“抗礼”“引”“从容”各1分)
(2)我家许多代人居住在洛阳,亲戚故旧大概成百上千,如果有的见有的不见,这不是同等对待的做法。(“累”“盖”“是”“均一”各1分)
9.位高不骄,礼待下属;诚恳谏上,献计献策;礼待宾客,不论贵贱;深得民心,备受爱戴。(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三、诗歌鉴赏
10. 答案:(1)第一句用典,“偶求欢”的“欢”指代酒,暗点诗题“饮”字;第二句“侵霜”与“初冬”暗合,“烛盘”点出了冬夜秉烛独饮;第三句“一堆雪”写窗外飞雪,又点出了冬天的天气。(每点1分)
(2)第一句用典,写出了独饮的原因,透露出情思的抑郁;第二句实写夜饮,进一步烘托孤独凄婉之情;第三句跳开一笔,从叙事转向写景、从室内转向室外,境界大开,情绪得到进一步宣泄;结尾用问句,既与前面叙述相呼应,也从现实进入想象,思维跳荡起伏。(也可以从情感的起伏变化、叙事与描写的转换、写作空间的转移以及虚实变化等角度回答,答出一点给1分。学生答题时角度如有交叉可酌情给分。)
(3)仕途失意的悲愤;客居他乡的凄清孤寂;漂泊无依的愁苦;疾病缠身的痛苦。(每点1分)
四、略
五、现代文(一)
12.①写出了长城的气势浩大、雄壮苍凉。(2分)②由面及点,由长城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红柳的描写。(2分)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歌颂和赞美,为犁辕山上这株红柳提供了一个宏阔的背景。(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3.①生长环境严酷,极耐干旱、风沙、盐碱;②历经千难万磨,坚韧顽强;③舍身济世,用途广泛;④不求闻达,耐得寂寞。(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1)运用想象、拟人和对比手法.表现了长城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残破,表达了老刘的无奈与失落。(2分,意思对即可)
(2)从声音和色彩上着笔,以声衬静,描写了人去鸟归后寺庙的宁静,烘托出入们淡然、充实、平静、安宁的内心世界。(2分。意思对即可)
15.①用“万里长城一红柳”构成组织全文内容的线索。文章从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写到对人物内在精神的揭示,都是围绕红柳展开的。②用“万里长城一红柳”具体显示文章中的典型环境。红柳生长在严酷的环境中,这里也正是志愿者们工作生活的地方。③用“万里长城一红柳”象征老刘等志愿者的形象。文中由物及人,以物喻人,红柳与人的形象在文中是合二为一的。④用“万里长城一红柳”形象化地揭示文章的主旨。文章赞扬了志愿者们顽强坚韧、默默奉献、甘于寂寞的精神,长城红柳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每点2分,任意答出其中3点即可,如有其他角度也可酌情得分。)
六、现代文(二)
16.首先,从网民对城市口号的反感嘲讽这一社会现象谈起,引出下文对城市口号与城市文化关系的探讨;其次,分析城市与文化的关系,提出历史名城都有市民与城市共享的独特的城市文化价值观;最后,分析中国有风格的城市文化消失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17. ①缺乏鲜明独特的个性;②大而无当,缺乏文化积淀;③不能代表大多数民众对于该城市文化特色的认同。
18. ①建设广泛参与的制度文化,唤起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②建设市民与城市共享的社会价值观,逐步形成城市独特的文化形态;③城市宣传要合理依托历史积淀,提炼并完善彰显城市内在精神的独特而又鲜明的城市文化。
七、作文立意提示:
立意重点在于路人的话,思考方向是分析其原因。如“任何时候都不要为一时的绚丽所迷惑”“保持清醒的头脑,拒绝形形色色的诱惑”等等。
一、语言文字运用
1.答案: D
解析: ①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漫延:连绵不断的意思。句中是指信息扩散的情形,宜用“蔓延”。② “生息”,生活生存,生长繁衍,多指人口;“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③根据前后语意,前空用转折“但”,强调转折后的语意,后空用“才”,因为两句之间隐含着必要条件关系,而非充分条件关系。
2.答案:C
解析:A项偷换主语。“采集”的主语应该是“人们”,而“贝母”应该是“被(人们)采集起来……B项,搭配不当,“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应改为“这有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D项,成分残缺,“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一句的后面应该加上宾语“的人或单位”。
3.答案:A 4.答案:B
5.答案:A
解析:“冷嘲”与“热讽”合起来是个成语,又有先后的逻辑顺序,第一空选②;“愚蠢可笑”是表面反映,“毛骨悚然”是内里反映,逻辑关系是先表后里。第二空选③;据语义重心应移至“那笑中的泪”,第三空选⑤。
二、文言文阅读
6.C(致:辞去)
7.D(A项用/因。B项才/竟然。C项表转折,但是/表递进,更何况。D项均表示承接,就)
8.(1)等到富弼做宰相,即使是小官或平民拜见他,都和他行对等的礼节,延请就坐,说话和颜悦色。(“虽”“抗礼”“引”“从容”各1分)
(2)我家许多代人居住在洛阳,亲戚故旧大概成百上千,如果有的见有的不见,这不是同等对待的做法。(“累”“盖”“是”“均一”各1分)
9.位高不骄,礼待下属;诚恳谏上,献计献策;礼待宾客,不论贵贱;深得民心,备受爱戴。(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三、诗歌鉴赏
10. 答案:(1)第一句用典,“偶求欢”的“欢”指代酒,暗点诗题“饮”字;第二句“侵霜”与“初冬”暗合,“烛盘”点出了冬夜秉烛独饮;第三句“一堆雪”写窗外飞雪,又点出了冬天的天气。(每点1分)
(2)第一句用典,写出了独饮的原因,透露出情思的抑郁;第二句实写夜饮,进一步烘托孤独凄婉之情;第三句跳开一笔,从叙事转向写景、从室内转向室外,境界大开,情绪得到进一步宣泄;结尾用问句,既与前面叙述相呼应,也从现实进入想象,思维跳荡起伏。(也可以从情感的起伏变化、叙事与描写的转换、写作空间的转移以及虚实变化等角度回答,答出一点给1分。学生答题时角度如有交叉可酌情给分。)
(3)仕途失意的悲愤;客居他乡的凄清孤寂;漂泊无依的愁苦;疾病缠身的痛苦。(每点1分)
四、略
五、现代文(一)
12.①写出了长城的气势浩大、雄壮苍凉。(2分)②由面及点,由长城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红柳的描写。(2分)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歌颂和赞美,为犁辕山上这株红柳提供了一个宏阔的背景。(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3.①生长环境严酷,极耐干旱、风沙、盐碱;②历经千难万磨,坚韧顽强;③舍身济世,用途广泛;④不求闻达,耐得寂寞。(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1)运用想象、拟人和对比手法.表现了长城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残破,表达了老刘的无奈与失落。(2分,意思对即可)
(2)从声音和色彩上着笔,以声衬静,描写了人去鸟归后寺庙的宁静,烘托出入们淡然、充实、平静、安宁的内心世界。(2分。意思对即可)
15.①用“万里长城一红柳”构成组织全文内容的线索。文章从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写到对人物内在精神的揭示,都是围绕红柳展开的。②用“万里长城一红柳”具体显示文章中的典型环境。红柳生长在严酷的环境中,这里也正是志愿者们工作生活的地方。③用“万里长城一红柳”象征老刘等志愿者的形象。文中由物及人,以物喻人,红柳与人的形象在文中是合二为一的。④用“万里长城一红柳”形象化地揭示文章的主旨。文章赞扬了志愿者们顽强坚韧、默默奉献、甘于寂寞的精神,长城红柳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每点2分,任意答出其中3点即可,如有其他角度也可酌情得分。)
六、现代文(二)
16.首先,从网民对城市口号的反感嘲讽这一社会现象谈起,引出下文对城市口号与城市文化关系的探讨;其次,分析城市与文化的关系,提出历史名城都有市民与城市共享的独特的城市文化价值观;最后,分析中国有风格的城市文化消失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17. ①缺乏鲜明独特的个性;②大而无当,缺乏文化积淀;③不能代表大多数民众对于该城市文化特色的认同。
18. ①建设广泛参与的制度文化,唤起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②建设市民与城市共享的社会价值观,逐步形成城市独特的文化形态;③城市宣传要合理依托历史积淀,提炼并完善彰显城市内在精神的独特而又鲜明的城市文化。
七、作文立意提示:
立意重点在于路人的话,思考方向是分析其原因。如“任何时候都不要为一时的绚丽所迷惑”“保持清醒的头脑,拒绝形形色色的诱惑”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