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湖北省武汉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2)

时间:2017-02-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4、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B、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C、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 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D、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B、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等。
C、《春秋》,即《春秋经》,是儒家的经书,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制策,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称为"制策"。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苏轼听完母亲讲的故事,就能复述出大意来,很小就表现出了才能。
B、苏轼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信后,说他自己应该避开,从而让苏轼出人头地,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
C、苏轼路过金陵,拜见王安石,劝说王安石要敢于进谏,来报答皇上对他不一般的待遇很让王安石生气。
D、苏轼的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5分)                       
(2)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 ,风尘[注]何处期?
【注】风尘:纷乱动荡的社会。
8、诗歌前四句营造了具有怎样特点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5分)                     
9、“悲”是本诗诗眼,围绕“悲”字,诗中写了哪几种悲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 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       ,       ”两句,体现了屈原用崇尚忧国忧民的美德约束自己,即使为此牺牲生命也不足惜的情感。
(2)《赤壁赋》中感叹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的两句是:“      ,      。”
(3)《氓》中女主人公解释自己不肯答应婚嫁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