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2017届高考模拟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4)
时间:2017-03-08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一13题。
梁廷栋,郡陵人。父克从,太常少卿。廷栋举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召改礼部,历仪制郎中。天启五年,迁抚治西宁参议。七年,调永平兵备副使。督抚以下为魏忠贤建祠,廷栋独不往,乞终养归。崇祯元年,大清兵克遵化,巡抚王元雅自猛,即摧廷栋右全都御史代之。廷栋请赐对,面陈方略,报可。未几,督师袁崇焕下狱,复擢廷栋兵部右侍郎兼故官,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及四方援军。廷栋有才知兵,奏对明爽,帝心异之。时京师虽解严,羽书旁午,廷栋剖决无滞。而廷臣见其骤用,心嫉之。给事中陈良训首刺廷栋,廷栋疏辨,乞岩疆自效,优诏慰留之。未几,工部主事李逢申勒廷栋虚名,崇道言廷栋轻于发言,致临洗、固原入卫兵变。帝皆不纳。五月,永平四城复,赏廷栋调度功,加太子少保,世荫锦衣全事。其秋,廷栋以兵食不足,将加赋,疏入,帝俞其言,下户部协议。户部尚书毕自严阿廷栋意,即言今日之策,无逾加赋。于是增赋百六十五万有奇,海内并咨怨。又极陈陕西致寇之由,请重惩将吏贪污者以纤军民之愤,塞叛乱之源。帝皆褒纳。廷栋居中枢岁余,所陈兵事多中机宜,帝甚倚任。给事中葛应斗勒御史袁弘勋纳参将胡宗明金,请嘱兵部;廷栋亦勒弘勋及锦衣张道溶通贿状。两人遂下狱。两人者,吏部尚书王永光私人也。廷栋谋并去永光,以己代之,得释兵事,永光遂由此去。御史水佳允者,弘勋郡人也,两疏力攻廷栋发其所与司官手书且言其纵奸人沈敏交关蓟抚刘可训纳贿营私廷栋疏辩求去帝犹慰留。
(节选自《明史•梁廷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疏力攻廷栋/发其所与司官手书/且言其纵奸人沈敏/交关蓟抚刘可训/纳贿营私/廷栋疏辩求去/帝犹慰留/
B.两疏力攻廷栋/发其所与司官手书/且言其纵奸人沈敏/交关蓟抚刘可训/纳贿营私廷栋/疏辩求去/帝犹慰留/
C.两疏力攻廷栋/发其所与/司官手书且言/其纵奸人沈敏/交关蓟抚刘可训/纳贿营私廷栋/疏辩求去/帝犹慰留/
D.两疏力攻廷栋/发其所与/司官手书且言/其纵奸人沈敏/交关蓟抚刘可训/纳贿营私/廷栋疏辩求去/帝犹慰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终养本义是奉养父母,以终其天年。多指官员辞官归家以终养年老亲人。
B.耀是指提升官职,超耀则是破格提升。古代表示提升官职词语还有:陆、进、迁等。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官爵而得官。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
D.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户籍、赋税、祭祀、外交等职事,部长官称为户部尚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廷栋很有原则,不趋炎附势。总督巡抚以下的官都去为魏忠贤建立祠堂,但梁廷栋不但不去,反而告假回乡。
B.梁廷栋关心国家大事,多次上奏。巡抚王元雅上吊自杀后,廷栋担任右全都御史,请求皇上召见,当面陈述谋略。
C.梁廷栋富有军事才能,得到皇帝重用。他所陈述的关于战争的意见多切中要害,还在收复永平四城时有调度之功。
D.梁廷栋处理公文果断,但意气用事。因功绩赫赫受到朝廷大臣的嫉妒,面对大臣的弹幼他反唇相讥,毫不退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京师虽解严,羽书旁午,廷栋剖决无滞。
(2)给事中陈良训首刺廷栋,廷栋疏辨,乞岩疆自效,优诏慰留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一15题。
诉 衷 情
(金)吴激①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②。
【注】①吴激,宋人,出使金国被扣,留仕于金多年。此词写于其归家途中。②华颠,头发花白。
14.下列各项对诗歌的解说或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上片“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两句化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它们在艺术表现特点上也一致。
B.“残月照吟鞭”用“残”饰“月”,表示诗人的悲伤之情;用“黄花细雨”营造一种哀伤孤寂的氛围。
C.“鸥似雪,水如天”两句,承上转下,诗人由眼前水行所见,唤起对记忆深处美好情景的神游。
D.诗人用“童稚牵衣,笑我华颠”描写亲切温馨的场面,轻松活泼的家庭气氛,来表达此时自己欢快的心情。
E.上片写景为主,营造氛围;下片重在抒情,情真意切。整首词用语清婉,哀而不伤。
15.词人“不成眠”的原因是什么?“不成眠”与“残月照吟鞭”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 ”,只有这样,君子才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2)在《赤壁赋》中,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 ”。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 , ”两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富含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