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7届高三4月统一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17-04-12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夫毁誉是非不可定矣。以汉高之略而陈平之谋,毁之则疏,誉之则亲。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知世之听者多有所尤。多有所尤,所听必悖矣。何以知其然耶?
《吕氏春秋》云:邾①之故,为甲裳以帛,公息忌谓邾之君曰:“不若以组。”邾君曰:“善!”下令,令官为甲必以组。公息忌因令其家皆为组。人有伤之者曰:“公息忌所以欲用组者,其家为甲裳多以组也。”邾君不悦,于是乎止,无以组。邾君有所尤也。邾之故为甲以组而便也,公息忌虽多为组何伤?以组不便,公息忌虽无以为组亦何益?为组与不为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说也。凡听言不可不察。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尽啜之。文侯曰:“乐羊以我故,食其子之肉。”堵师赞曰:“其子且食之,其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事之情一也,所以观者异耳。从城上视牛如羊,视羊如豚,所居高也。窥面于盘水则圆,于杯则亏,面形不变,其故有所圆有所亏者,所自窥之异也。今吾虽欲正身而待物,庸讵知世之所自窥我者乎?是知天下是非无所定也。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今吾欲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是非者,孰是孰非哉?
夫忘家殉国,则以为“不怀其亲,安能爱君?”卫公子开方、吴起、乐羊三人是也。若私其亲,则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则忘其身”。穰苴杀庄贾是也。故《传》曰:“欲加之罪,能无辞乎?”审是非者,则事情得也。
(节选自《反经·忠疑》)
【注】①邾,古国名。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毁之则疏,誉之则亲 毁:破坏
B.多有所尤,所听必悖矣 悖:谬误
C.人有伤之者曰 伤:中伤
D.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说也 累:妨碍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何以知其然耶 其谁不食
B.为甲裳以帛 乐羊以我故
C.不若以组 若私其亲
D.于杯则亏 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
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官为甲必以组 (邾君)命有关的官吏制作甲裳一定要用丝带连缀
B.窥面于盘水则圆 在盘子里放上水,看自己的面影,(面部)就是圆形完整的
C.所自窥之异也 自己能看出水中面影的区别罢了
D.临军约束则忘其亲 指挥军队时就该忘掉自己的父母
11.下列诗句阐释的哲理和作者的观点“事之情一也,所以观者异耳”接近的一项是(3分)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②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13.本文对“听言”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选择其中的一点谈谈给你的启示。(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7题。
桃源行 王安石
望夷宫①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②,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③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注】①望夷宫:秦国宫名。②商山翁: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四个隐士。 ③重华:指传说中上古时代最英明的三大部落首领之一的舜,他姓姚,名重华。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化用“指鹿为马”了这一典故,此句写出了统治者的荒谬无道。
B.诗中五六两句描述了桃源中人的生活状态,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
C.“春风”一句表达了桃源中人听闻外界战乱不断,不胜悲慨,泪落沾巾。
D.本诗是从桃源中人的角度叙述的,而《桃花源记》是从渔人角度叙述的。
15.下列各项诗句不属于对桃花源中的景色进行直接描写的一项是(3分)
A.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陶渊明《桃花源诗》)
B. 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韩愈《桃源图》)
C. 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茏开五云。(刘禹锡《桃源行》)
D.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王安石《桃源行》)
16.本诗最后两句“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意蕴深远。请结合诗中相关内容,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文字化解开来,根据表达需要重新组合,灵活运用。王安石《桃源行》中“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这两句,实际是化用了《桃花源记》中的“(1)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2)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化用了北宋刘攽《九日》中的“可怜西北望,白日远长安”。王勃《滕王阁序》中的“(3)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化用了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