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时间:2017-05-02
2017年汕头二模语文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B
【解析】B项“从后汉开始”扩大了时间指称范 围。据原文第1段,中国绘画受印度影响甚少对自然的兴感的现象仅限于“从后汉到唐代”“约六百余年”的时间。
2.【参考答案】D
【解析】D项“导致画者因依样画葫芦而失去观察能力”曲解原文意思。原文说“谁也不要再用自己的观察能力”是说画者不必运用观察能力去观察生活,观察山水花鸟,并无“失去观察能力”之意。
3.【参考答案】C
【解析】该项表述混淆原文逻辑关系,颠倒因果。原文第4段的逻辑关系是:许多山水画家因“过分注重绘画的意境和神韵,而忘记了基本的造型”造成“画中的景物成为不合理的东西,毫无新鲜感觉的东西”在前,然后才“用气韵做护身符,以掩饰其缺点“。
4.【参考答案】AC
【解析】B项,“骑手对‘我’十分鄙夷”错误,用水泼“我”是为了激发“我”的勇气;D项,文中的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未用到排比的手法;E项,“以骑手和女骑手纯粹美好的爱情为故事的中心”错误,骑手和女骑 手之间只是朦胧的情愫,也不是故事的中心。
5.【参考答案】①“我”是故事的叙述者(或参与者),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②“我”是故事中的人物之一,“我”与骑手的偶遇、对话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③ “我”的形象与骑手的形象形成对比,衬托出骑手的粗犷豪放。④“我”是骑手与女子互相产生情愫的见证者,小说的后半部分,小说借助“我”的视角使读者感受到了骑手对爱情的憧憬和女子对爱情的大胆炽烈。
【评分细则】一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满分。考生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6.【参考答案】①骑手第一次唱歌是骑着马在远处出现的时候,飘荡在辽阔草原的歌声烘托出骑手的豪放;②骑手第二次唱歌是在洗澡的时候,歌声表现骑手内心的欢乐,凸显骑手的强壮粗犷;③骑手第三次唱歌,歌曲内容赞美草原和骑手,表现出骑手对草原的热爱和对自身的自信。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其中结合小说内容1分,作用1分。
7.【参考答案】C
【解析】A选项,第二则材料虽然也用到了侧面描写(张伯礼院士的评价),但却是为了表现屠呦呦在中医药科学上的贡献,并非表现她的坚守。B选项,作者引用屠呦呦的原话,主要在于表现她的爱国情怀。D选项,原文说的是“从2000年到2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 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这句话首先有一个时间限制,其次ACT疗法只是有效防治措施中的一种,并不能说明全部是青蒿素所起到的作用,更不能说是屠呦呦“用‘醚中干’挽救了全球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8.【参考答案】B
【解析】A选项,材料一确实注意到了新闻人物 的形象美,所采用的语言也比较优美、舒缓,但“含蓄”一说则在文中找不到较为有力的依据。C选项,“说明屠呦呦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先前其他获奖的科学家要大得多”这句话在文中查无此据。D选项,材料二采用的是“倒金字塔”结构。
9.①屠呦呦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率先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在发现青蒿素上取得关键性突破,在医药科学领域卓有建树。②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被应用到治疗疟疾的ACT疗法中,且这一疗法被广泛使用,挽救了无数儿童的生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③屠呦呦对科研任务十分投入,尽管年事以高,也没有放弃工作,是青蒿素团队的主要研究人员。④屠呦呦医者仁心,心怀祖国,为人谦逊,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至今仍从事青蒿素的研究工作。
【评分细则】答对3点即可,每点2分。但答案要抓住材料三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申报条件”的内容,结合其他两则材料的内容做出分析。如果照搬材料三的条件,酌情给1到2分。
10【参考答案】C
11.【参考答案】C
【解析】C项“仁宗”是庙号而非尊号,庙号是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封号 ,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
12.【参考答案】B
【解析】B项,吴清诬告他人杀人之事不是傅尧俞审讯的,官员要吴清去解释也不是傅尧俞要求的。
13.(1)公主依仗宠爱轻视她的丈夫,陛下为了她把李玮逐走且让奴仆回来,很是违背礼仪,被四方的人笑话,以后凭什么教诲其他众女儿呢?
【评分细则】 “薄”、“还”、 “何以”各1分,大意2分。“薄”,可译为轻视、看不起、小看等;“还”,此处做使动用法,“使……回来”,译为“让……回来”、“让……回归”,或把“还隶臣”译为“放回奴仆”、“放回下人”等;“何以”,可译为“凭什么”、“用什么”等。句意分落实在“甚悖礼”和“为四方笑”两句上,“甚悖礼”译为“很是(非常、十分)违背(违反、有悖)礼仪(礼数、礼貌)”即可得分,其中“甚”“悖”只要译对一个即给大意分;“为四方笑”,翻译为“被四方(四方的人、天下等)耻笑(嘲笑、讥笑、取笑等)”即可得分。但如翻译为“给四方取笑”、“成为天下的笑柄”等则不给分。
(2)(皇上)如果放纵而不过问这事,进谗言的人就会肆意横行,百姓就不知如何是好,尚且还想求得治理好国家,行吗?
【评分细则】译对“纵”、“无所措手足”、“得乎”各1分,大意2分。“纵”可译为“放纵”、“放任”等;“无所措手足”原意为“手脚不知道放在哪里”,此处意译为“不知如何是好”,考生可按原意翻译,也可以按意译翻译,均可得分;“得乎”译为“可以吗”、“能够吗”、“行吗”都可得分。大意分落实在“则谗者肆行”和“尚欲求治”这两句上。“则谗者肆行”译为“那么进谗言的人(说人坏话的人、谗臣)就会肆意横行(放肆行走、横行霸道)”即可得分,其中“谗者”“肆行”只要译对一个即给大意分。“尚欲求治”译为“尚且(况且、何况等)想求得治理国家(管理国家、治国等)”即可得分。其中“尚”、“治”只要译对一个即给大意分。
14.【参考答案】CE.
【解析】C项,诗句说的是渔夫樵子在深夜里不时传来“夷歌”,真实地表现了夔州的偏远,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E项中的“虚实对比”错,解释中的景与人也不构成对比。)
15、【参考答案】诗人围绕夜宿西阁从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描述(或答视觉、听觉,或答夜景、夜声都可以)(2分)。边地冬夜,所见虽是雪光明朗如昼、天上银河澄澈群星参差、地上江流摇曳不定的伟丽景色(2分),所闻却是夔州五更时分悲壮的鼓角、家家户户在野的哭声、渔子樵夫凄楚的夷歌(2分)。
【评分细则】角度概括正确2分,能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得当4分。
16、【参考答案】
(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7.【参考答案】B
【解析】①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②不合语境。“方寸之地”原本指很小的地方,只能用寸来衡量面积,后用来指人心胸狭隘。与句中“富硒土地较多”的语境不符。③著作等身: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④望文生义。“反戈一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⑤适用对象有误。“鼎足而立”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句中只有两方。⑥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8.【参考答案】C
【解析】A成分残缺或赘余,“提出”后面加“的”;B搭配不当,“暑假”不能做“出游”的主语;D 搭配不当,“生产效率”前加“提高”。
19.【参考答案】A
【解析】④②两句谈氛围的作用,应接在“使意境弥漫浓烈的情思”的后面,①句的“这种气氛”照应③⑤⑥的“它”字,可见①句应紧随④②句自后,③⑤⑥句之前。③句“因为它既不是写景,又不是直接抒情,难以直接着笔,但又必须以写景和抒情烘托出来”照应⑥句的“表现”,应放⑥句之后。
20、【参考答案】
(1)可市场却都以大小论英雄
(2)好喝的茶叶未必是芽头最小的茶叶
(3) 也更注重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解析】(1)由前文的“认识存在误区”和后文的“芽头的大小”可以推测出与“市场或者大多数人仅将芽头大小作为一个判断白茶好坏的标准”的内容;(2)由前文的“芽头的大小”和后文的“好看的茶叶也未必就是最好喝的茶叶”可以推出句式结构基本一致。(3)由后文的“香气很浓,滋味鲜甜”可以推出此句中的“香气、口感”,由前面的“考虑到白茶的特色”可以得出后面所填内容应形成递进关系。
21、(1)成长=问题+反思
【评分细则】公式能反映出“成长”、“问题”、“反思”三者间的关系即可。
(2)人的成长随着问题与反思的增多而愈见丰富。
【评分细则】关系表述正确2分,表达通顺1分。
22、本次作文题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型,所给的材料是现实生活中新近出现的现象,旨在引导考生思考生活、思考社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实与社火热点,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融合,《高考试题分析(2016年版)》在对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的总体评价中说:“试 题积极进行引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次作文题就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一次体现,符合教育部提出的“高考要体现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的具体要求,且试题以“钢笔书写的复苏与回归”为命题内容,能较好地贴近考生的学习生活,使考生有话可说。
作文题材料围绕钢笔及其市场的前后差异展开阐述。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属于材料的背景信息,把钢笔市场和中性笔、签字笔市场进行对比,指出钢笔市场的萎缩,其背后的含义即钢笔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被使用者所“冷落”,它旨在与后面一句形成对比,促使考生做出反思、第二句,属于材料的中心内容,信息量较大。首先,它向考生指出钢笔市场回温,促使考生与上一句的遇冷形成对比性思考,继而对钢笔遇冷和回温的原因做出思考。其次,钢笔“以更端庄的形象重回大众视线和学生手中”实际上暗示了钢笔及其市场升温的原因之一在于其“端庄的形象”。所谓“端庄的形象”其一是指钢笔本身所具备的高端大气的外观设计以及精美的 包装,它既彰显了佩戴者的身份,又昭示了使用者的文化认同,这是打着“携带方便、书写轻快而舒适”旗号的中性笔、签字笔所无法比拟的。“端庄的形象”还指钢笔的使用价值而言,即端庄大气的钢 笔字,而钢笔市场的回温从这一层次上说,也可以说明在快速发展的现代文明中,人们从对书写求速度求效率转向求美观求雅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对书写文化的审美要求正在逐步提高。第三句,旨在从深度和广度上打开考生对作文材料的认识和探究。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往昔的回顾”、“当代的把握”和“未来的期许”这三个词上。它们提示考生,对于钢笔及其市场的回温,除了从横向上与中性笔、签字笔进行比较外,还可以从纵向的时间上进行对比。它既可以勾引人们对于过去口袋别钢笔,腋下夹书本的文艺时光的回忆,也可以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当下把握住精神生活,不妨让生活的脚步缓一缓,寻求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洗礼,同时,它还是对未来重品味、重格调的热切召唤。可以说,在钢笔身上,承载的是生活的雅致、文化的情怀。
1.【参考答案】B
【解析】B项“从后汉开始”扩大了时间指称范 围。据原文第1段,中国绘画受印度影响甚少对自然的兴感的现象仅限于“从后汉到唐代”“约六百余年”的时间。
2.【参考答案】D
【解析】D项“导致画者因依样画葫芦而失去观察能力”曲解原文意思。原文说“谁也不要再用自己的观察能力”是说画者不必运用观察能力去观察生活,观察山水花鸟,并无“失去观察能力”之意。
3.【参考答案】C
【解析】该项表述混淆原文逻辑关系,颠倒因果。原文第4段的逻辑关系是:许多山水画家因“过分注重绘画的意境和神韵,而忘记了基本的造型”造成“画中的景物成为不合理的东西,毫无新鲜感觉的东西”在前,然后才“用气韵做护身符,以掩饰其缺点“。
4.【参考答案】AC
【解析】B项,“骑手对‘我’十分鄙夷”错误,用水泼“我”是为了激发“我”的勇气;D项,文中的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未用到排比的手法;E项,“以骑手和女骑手纯粹美好的爱情为故事的中心”错误,骑手和女骑 手之间只是朦胧的情愫,也不是故事的中心。
5.【参考答案】①“我”是故事的叙述者(或参与者),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②“我”是故事中的人物之一,“我”与骑手的偶遇、对话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③ “我”的形象与骑手的形象形成对比,衬托出骑手的粗犷豪放。④“我”是骑手与女子互相产生情愫的见证者,小说的后半部分,小说借助“我”的视角使读者感受到了骑手对爱情的憧憬和女子对爱情的大胆炽烈。
【评分细则】一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满分。考生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6.【参考答案】①骑手第一次唱歌是骑着马在远处出现的时候,飘荡在辽阔草原的歌声烘托出骑手的豪放;②骑手第二次唱歌是在洗澡的时候,歌声表现骑手内心的欢乐,凸显骑手的强壮粗犷;③骑手第三次唱歌,歌曲内容赞美草原和骑手,表现出骑手对草原的热爱和对自身的自信。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其中结合小说内容1分,作用1分。
7.【参考答案】C
【解析】A选项,第二则材料虽然也用到了侧面描写(张伯礼院士的评价),但却是为了表现屠呦呦在中医药科学上的贡献,并非表现她的坚守。B选项,作者引用屠呦呦的原话,主要在于表现她的爱国情怀。D选项,原文说的是“从2000年到2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 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这句话首先有一个时间限制,其次ACT疗法只是有效防治措施中的一种,并不能说明全部是青蒿素所起到的作用,更不能说是屠呦呦“用‘醚中干’挽救了全球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8.【参考答案】B
【解析】A选项,材料一确实注意到了新闻人物 的形象美,所采用的语言也比较优美、舒缓,但“含蓄”一说则在文中找不到较为有力的依据。C选项,“说明屠呦呦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先前其他获奖的科学家要大得多”这句话在文中查无此据。D选项,材料二采用的是“倒金字塔”结构。
9.①屠呦呦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率先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在发现青蒿素上取得关键性突破,在医药科学领域卓有建树。②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被应用到治疗疟疾的ACT疗法中,且这一疗法被广泛使用,挽救了无数儿童的生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③屠呦呦对科研任务十分投入,尽管年事以高,也没有放弃工作,是青蒿素团队的主要研究人员。④屠呦呦医者仁心,心怀祖国,为人谦逊,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至今仍从事青蒿素的研究工作。
【评分细则】答对3点即可,每点2分。但答案要抓住材料三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申报条件”的内容,结合其他两则材料的内容做出分析。如果照搬材料三的条件,酌情给1到2分。
10【参考答案】C
11.【参考答案】C
【解析】C项“仁宗”是庙号而非尊号,庙号是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封号 ,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
12.【参考答案】B
【解析】B项,吴清诬告他人杀人之事不是傅尧俞审讯的,官员要吴清去解释也不是傅尧俞要求的。
13.(1)公主依仗宠爱轻视她的丈夫,陛下为了她把李玮逐走且让奴仆回来,很是违背礼仪,被四方的人笑话,以后凭什么教诲其他众女儿呢?
【评分细则】 “薄”、“还”、 “何以”各1分,大意2分。“薄”,可译为轻视、看不起、小看等;“还”,此处做使动用法,“使……回来”,译为“让……回来”、“让……回归”,或把“还隶臣”译为“放回奴仆”、“放回下人”等;“何以”,可译为“凭什么”、“用什么”等。句意分落实在“甚悖礼”和“为四方笑”两句上,“甚悖礼”译为“很是(非常、十分)违背(违反、有悖)礼仪(礼数、礼貌)”即可得分,其中“甚”“悖”只要译对一个即给大意分;“为四方笑”,翻译为“被四方(四方的人、天下等)耻笑(嘲笑、讥笑、取笑等)”即可得分。但如翻译为“给四方取笑”、“成为天下的笑柄”等则不给分。
(2)(皇上)如果放纵而不过问这事,进谗言的人就会肆意横行,百姓就不知如何是好,尚且还想求得治理好国家,行吗?
【评分细则】译对“纵”、“无所措手足”、“得乎”各1分,大意2分。“纵”可译为“放纵”、“放任”等;“无所措手足”原意为“手脚不知道放在哪里”,此处意译为“不知如何是好”,考生可按原意翻译,也可以按意译翻译,均可得分;“得乎”译为“可以吗”、“能够吗”、“行吗”都可得分。大意分落实在“则谗者肆行”和“尚欲求治”这两句上。“则谗者肆行”译为“那么进谗言的人(说人坏话的人、谗臣)就会肆意横行(放肆行走、横行霸道)”即可得分,其中“谗者”“肆行”只要译对一个即给大意分。“尚欲求治”译为“尚且(况且、何况等)想求得治理国家(管理国家、治国等)”即可得分。其中“尚”、“治”只要译对一个即给大意分。
14.【参考答案】CE.
【解析】C项,诗句说的是渔夫樵子在深夜里不时传来“夷歌”,真实地表现了夔州的偏远,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E项中的“虚实对比”错,解释中的景与人也不构成对比。)
15、【参考答案】诗人围绕夜宿西阁从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描述(或答视觉、听觉,或答夜景、夜声都可以)(2分)。边地冬夜,所见虽是雪光明朗如昼、天上银河澄澈群星参差、地上江流摇曳不定的伟丽景色(2分),所闻却是夔州五更时分悲壮的鼓角、家家户户在野的哭声、渔子樵夫凄楚的夷歌(2分)。
【评分细则】角度概括正确2分,能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得当4分。
16、【参考答案】
(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7.【参考答案】B
【解析】①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②不合语境。“方寸之地”原本指很小的地方,只能用寸来衡量面积,后用来指人心胸狭隘。与句中“富硒土地较多”的语境不符。③著作等身: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④望文生义。“反戈一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⑤适用对象有误。“鼎足而立”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句中只有两方。⑥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8.【参考答案】C
【解析】A成分残缺或赘余,“提出”后面加“的”;B搭配不当,“暑假”不能做“出游”的主语;D 搭配不当,“生产效率”前加“提高”。
19.【参考答案】A
【解析】④②两句谈氛围的作用,应接在“使意境弥漫浓烈的情思”的后面,①句的“这种气氛”照应③⑤⑥的“它”字,可见①句应紧随④②句自后,③⑤⑥句之前。③句“因为它既不是写景,又不是直接抒情,难以直接着笔,但又必须以写景和抒情烘托出来”照应⑥句的“表现”,应放⑥句之后。
20、【参考答案】
(1)可市场却都以大小论英雄
(2)好喝的茶叶未必是芽头最小的茶叶
(3) 也更注重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解析】(1)由前文的“认识存在误区”和后文的“芽头的大小”可以推测出与“市场或者大多数人仅将芽头大小作为一个判断白茶好坏的标准”的内容;(2)由前文的“芽头的大小”和后文的“好看的茶叶也未必就是最好喝的茶叶”可以推出句式结构基本一致。(3)由后文的“香气很浓,滋味鲜甜”可以推出此句中的“香气、口感”,由前面的“考虑到白茶的特色”可以得出后面所填内容应形成递进关系。
21、(1)成长=问题+反思
【评分细则】公式能反映出“成长”、“问题”、“反思”三者间的关系即可。
(2)人的成长随着问题与反思的增多而愈见丰富。
【评分细则】关系表述正确2分,表达通顺1分。
22、本次作文题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型,所给的材料是现实生活中新近出现的现象,旨在引导考生思考生活、思考社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实与社火热点,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融合,《高考试题分析(2016年版)》在对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的总体评价中说:“试 题积极进行引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次作文题就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一次体现,符合教育部提出的“高考要体现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的具体要求,且试题以“钢笔书写的复苏与回归”为命题内容,能较好地贴近考生的学习生活,使考生有话可说。
作文题材料围绕钢笔及其市场的前后差异展开阐述。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属于材料的背景信息,把钢笔市场和中性笔、签字笔市场进行对比,指出钢笔市场的萎缩,其背后的含义即钢笔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被使用者所“冷落”,它旨在与后面一句形成对比,促使考生做出反思、第二句,属于材料的中心内容,信息量较大。首先,它向考生指出钢笔市场回温,促使考生与上一句的遇冷形成对比性思考,继而对钢笔遇冷和回温的原因做出思考。其次,钢笔“以更端庄的形象重回大众视线和学生手中”实际上暗示了钢笔及其市场升温的原因之一在于其“端庄的形象”。所谓“端庄的形象”其一是指钢笔本身所具备的高端大气的外观设计以及精美的 包装,它既彰显了佩戴者的身份,又昭示了使用者的文化认同,这是打着“携带方便、书写轻快而舒适”旗号的中性笔、签字笔所无法比拟的。“端庄的形象”还指钢笔的使用价值而言,即端庄大气的钢 笔字,而钢笔市场的回温从这一层次上说,也可以说明在快速发展的现代文明中,人们从对书写求速度求效率转向求美观求雅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对书写文化的审美要求正在逐步提高。第三句,旨在从深度和广度上打开考生对作文材料的认识和探究。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往昔的回顾”、“当代的把握”和“未来的期许”这三个词上。它们提示考生,对于钢笔及其市场的回温,除了从横向上与中性笔、签字笔进行比较外,还可以从纵向的时间上进行对比。它既可以勾引人们对于过去口袋别钢笔,腋下夹书本的文艺时光的回忆,也可以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当下把握住精神生活,不妨让生活的脚步缓一缓,寻求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洗礼,同时,它还是对未来重品味、重格调的热切召唤。可以说,在钢笔身上,承载的是生活的雅致、文化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