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海南省2017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6)

时间:2017-05-09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能够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的原因之一”应是“厚葬之风”,并且当时官员并未严格执行规定)
2.C(“体现了唐代文化对各种文化,包括绘画、陶瓷、金银器的制作的包容”错,原文是讲“绘画、陶瓷、金银器的制作,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特点”)
3.C(“洛阳唐三彩”应该是不断发展,不断超越前者的艺术作品,说其“已经达到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度”有些武断)
4.B(“因为自己富了不能忘了帮助别人”,分析不准确,原文“我们应该对他的这种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
5.B(2分)、D(2分)(A项理解不准确,“大标题”应是主标题(或主题),“小标题”应是副题。C项分析不全而,主要用意还有“显示真实性”。F项“全文采取倒叙的结构”分析理解错误)
6.①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陈奕帆的诚信和薛战民的友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内涵的认同,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②弘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陈奕帆的诚信和薛战民的友善,体现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品格,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③赞赏、呼唤担当精神。陈奕帆在“惹祸”之后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选择了担当,令人感动,令人钦佩。(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3分,三点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7.C(A从全文看,姑父并没有“打算放弃治疗”;B“对姑父的行为很反感”理解有误,“我”只是不愿吃而已;D本文并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
8.①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借助“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展示“姑父”的形象;③推动情节发展,“我”放寒假去帮表哥表妹们干活,引出了“姑父”与“我”的对话情节。(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9.①“纯生活”是“单纯的生活状态”,“姑父”生活在农村,生活贫困简朴,却也能自立自强,一家人其乐融融;
  ②“纯生活”代表“纯粹的心灵境界”,“姑父”历经苦难仍能保持纯粹快乐的心灵,乐在其中且感到幸运、幸福;
  ③“纯生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是对生命的敬畏,对活着的信仰,对生活的态度,对幸福的感受;④“纯生活”启示人们反思现代人的生活和人性,特别是在现代人精神生存窘困的状况下,如何获得精神的充盈。(答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    ‘
10.D(原文标点:先是,山东饥,蠲岁赋七十万,是年尽蠲又百七十余万。汝华以边饷不继,请天下税课未入内藏者,暂留一半补其缺,辅臣亦助为言。疏三上,不报)
11.C(“科举”不是由户部掌管)
12.B(“他请求惩处”与原文不符)
13.(1)福王要庄田四万顷,皇帝下诏书多次催促,不能达到定额。(得分点:屡、趣、及,各1分,句意2分)
  (2)管财政的大臣没有办法,就采取了所有小遵守礼法的办法,苛刻地向百姓搜刮。(得分点:如何、苟且、苛敛,各1分,句意2分)
    参考泽文:
    李汝华,字茂夫,睢州人。万历八年考中进士。授任兖州推官。调任工科给事中,曾经弹劾兵部尚书郑洛不称职。到李汝华出京检查甘肃的边防事务,郑洛正在经营西部的事情,主张军事上议和。李汝华上奏疏说郑洛怕敌人,留下祸患,并且弹劾各将吏侵吞军用物资,又请求尽数开垦甘肃闲置的田地。回到朝廷,历任吏科都给事中,纠举揭发了很多事。任江西巡抚。皇帝下诏各地税务全部由有关官员统领,把其中的一半交给税监,进入内府,一半交给户部。只有江西潘相命令有关官员全部由自己交送。李汝华极力论述潘相违背皇帝命令。
李汝华在江西十四年,威望、恩德都很显著,召回朝廷被任命为户部左侍郎,掌管户部的事务。福王要庄田四万顷,皇帝下诏书多次催促,不能达到定额。李汝华多次和朝廷大臣一起谏诤,只减去四分之一。等到福王到了封地后,皇帝下诏允许福王自己派使者督催租税,所到之处受到骚扰。内使阎时到汝州,打死了两个人。李汝华请求遵照祖先的制度将这些事归属有关官员,全部撤回派出去的使者,朝廷没有采纳。京城周围、山东地区发生大饥荒,由于李汝华的进言,朝廷拿出仓库的粮食平价出售,并拿出银子来救济百姓。李汝华又上奏实行救荒几项事,两地依靠这些得以度过灾荒。在这之前,山东饥荒,免除一年税七十万,这年又全部免除(税)一百七十多万。李汝华又以边防军饷赶不上为由,建议全国各地税款还没有送到内库的,暂留一半补充不足,宰相也帮助他进言。奏疏三次递上,皇帝没有批复。
    李汝华代理吏部事务。京城周围、陕西发生大饥荒,李汝华请求救济,都没有得到批复。辽东发生战事,突然增加军饷三百万。李汝华多次请求拿出内库的钱粮没有成功,就借用了南京库藏的钱粮,搜寻全国各地仓库多余的积蓄。当时,内库中的钱粮堆积得像山一样,朝廷大臣请求拨出一些,朝廷都没有答应。管财政的大臣没有办法,就采取了所有不遵守礼法的办法,苛刻地向百姓搜刮。而掌权大臣征兵,竟然远达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导致奢崇明、安邦彦相继带头造反,连年用兵作战。又分出四川、云南等地所增收的赋税做军饷,而辽东的军饷仍不充裕,全国已经不能够再支出了。
    李汝华通晓事理,勤勉机敏,在朝中不结党不勾结偏袒。在户部做官很久,对于国家财政的盈亏,边防储备的虚实,以及盐业、漕运、屯田、牧业各方面大政方针,都竭尽心力裁度调剂。年成连年歉收,常常主张宽缓怜悯,唯独增加赋税的意见不能尽力坚持,使各方白白耗费,造成内外交相骚扰作乱的局面。李汝华生病请求退休,被加封为太子太保退休。去世,谥号恭敏。
14. A(3分)、E(2分)(A项,错在“是‘拜访’的意思”,“拜访”是访问他人的敬词。E项,“此”应是指代颔联与颈联所描写的情景)
15.表达了诗人为雪夜朋友到访感到无比高兴,以及留宿朋友时表现出来的亲密无间的感情。(3分)诗中对大雪的描写衬托了天气的寒冷,而天气寒冷反衬出帐篷里的温暖如春以及诗人款待朋友的热情。(3分)
16.(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浔阳江头夜送客
  (3)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17. A(①不温不火: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②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形容庆典等盛况。望文生义。③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指理应接受。④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十分危急或声音思绪等悠长不绝。不合句意。⑤如虎添翼:形容得到了有力的帮助,强者变得史加强大,恶者变得更加凶恶。⑥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才思敏捷。不合句意。应改为“一蹴而就”)
18. D(A句式杂糅。可以删去“络绎不绝”。B成分残缺。在句末加“氛围”。C主谓搭配不当。可以把“他所办理的每一起案件”中的“所”“的”和“每一起”几个字删掉)
19. B(第一句中前后两个分句间是递进关系,所以①与②应填“不仅”“而且”;空缺③与①各自所带的分句前后存在转折关系,应填入“虽然”“但”;空缺⑤所在的语句是对上文所述结果的原因解释,应填人“因为”一词;而空缺⑥所带分句与下文存在充分条件关系,应填入“只要”一词)
20.①就是因为它有自身的价值   ②位置决定价值  ③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答对一空给1分,两空给3分,三空给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近十年来)不论是学习日还是休息日,少年儿童上课外班的时间在逐渐增加,(2分)而且,休息日的增幅超过学习日;(2分)(特别是)2015年休息日上课外班的时间猛升。(2分)
22.参照2016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这则材料核心话题是“维护中华传统文化与理性对待外国文化”。写作角度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1)我们有自己的几千年民族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2)看重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只从商业、娱乐、趣味出发过外国节日。(3)年青一代追捧西方节日,容易陷入文化迷失。(4)过中国传统节日,抵制外国不良文化,坚定文化自信。(5)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抵制西方文化的冲击。等等。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