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4)
时间:2017-05-09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模拟测试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22分)
1.(3分)甲:选种(选择) 乙:诱变(诱导) 丙:下地(选育)
【评分参考】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2.(2分)A
3.(3分)D
4.(3分)亩产量大 品质优良 经济效益高
【评分参考】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5.(2分)C
6.(3分)C
7.(6分)
①加强对全社会各方面的知识普及,使民众了解航天育种的特点及优势。
②积极研发和培育中国自己的优质品种,并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
③建立完整的航天育种空间搭载机制,使航天育种更加持续、稳定。
④建立自己的龙头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⑤加强企业监管,打造和保护中国航天育种的自主品牌。
【评分参考】一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源自文本,能自成一说者可酌情给分。
二(24分)
8.(3分)D
9.(3分)C
10.(3分)D
11.(6分)
①没想到你们这类人中竟然有这样学问渊博的人。
【评分参考】“意”“若辈”“通品”各1分,“若”也可译为“这”。
②(谢生)回(到费县)后向费县县令叙述了(这件事),(县令)也认为(李升)不同寻常。
【评分参考】“述于费令”1分;第二句省略成分 “县令”1分;“奇”1分,“奇”也可以译为“觉得奇怪”。
12. (3分)
【答案示例】
①一知半解(才疏学浅、半瓶子醋……)
②头头是道(有理有据、无懈可击……)
③装腔作势(强不知以为知、猪鼻子插葱……)
【评分参考】①②③各1分,意思对即可。
13. (6分)
【答案示例】
①沈起凤借李升的故事表达了对有些人没有真本事、靠运气得到高位的现象的批判。
②张岱借士人的故事表达了对那些不懂装懂的人的嘲讽。
【评分参考】
①“没有真本事”“靠运气”“高位”“批判”各1分,意思对即可。
②“不懂装懂”“嘲讽”各1分,意思对即可。
三(18分)
14.(3分)C
15.(3分)A
16.(6分)
①年华迟暮。结合词句:“千林落木”“甚荒沟、一片凄凉”“羞见衰颜借酒”等。
②孤独飘零。结合词句:“似花绕、斜阳归路”“长安谁问倦旅”“飘零如许”等。
③不仕新朝,气节坚贞。结合词句:“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等。
④江山沦落、心念故国。结合词句:“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等。
【评分参考】答出①②③④中的任一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6分。未结合词句,酌情扣分。
17.(6分)
①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评分参考】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四、(24分)
18.(3分)B
19.(3分)B
20.(4分)
【答案示例】不矛盾(1分)。父亲埋怨连长是在“摆老资格”(1分),目的是向比他年轻的连长证明自己完全有能力完成突击队的任务(1分);是对年轻人的不服输,不服老(1分)。(对父亲心理的揣摩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参考】本题4分。应具备以下要点:指出“不矛盾”,给1分;流露父亲曾有完成重大任务的资历,给1分;明确父亲参加突击队的态度实际上是积极的,给1分;揭示父亲在干重活儿上不输给年轻人的心气,给1分。(对父亲心理的揣摩言之成理即可)
21.(8分)
【答案示例】
①儿时,父亲走进走出,像拖拉机开进开出(1分),表现出父亲充满力量(1分);参加突击平地回来后的父亲打呼噜,像拖拉机发动,(1分)表现出不再年轻的父亲辛苦劳作后的疲惫(1分);父亲去世,就像拖拉机永远熄火(1分),流露出“我”对父亲去世深深地哀伤(1分)。
②承担着农场最繁重劳作的拖拉机成为父亲一生的写照(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不怕吃苦、勇担重任的品质(1分)。
【评分参考】第一问6分:对三处比喻的分析,各2分;每一处中明确本体喻体,给1分;明确意味(作者意图或人物情感),给1分。第二问2分:拖拉机的特征和父亲的品质,各1分。
22. (6分)
【答案示例】
①儿时我渴望知道父亲是如何预报天气,对父亲的故事充满好奇、崇敬,却不敢多问父亲(2分);
②工作后,父亲想跟我谈话,我却忙于工作,对父亲的故事不再热心(2分);
③父亲去世后,我永远也无法知道父亲的故事了,我内心充满了遗憾与悲伤(2分)。
【评分参考】本题6分,3个要点各2分:“故事的存在状态”与“‘我’的心理”,各1分。
五、(62分)
23.(12分)
(1)符合题目要求,以7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2)第③题诗歌评分参考:有形象感(或哲理性)、节奏感和一定的抒情性,形式上一般分行排列(也可以连写)。超过字数不扣分。
24.(50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一
谢应鸾,在他叔叔文涛先生任职的临淄县署做幕僚。后来又被费县县令借用担任管理文书的工作。一天,谢生要坐轿访客,写了一张纸条交给下役李升,让他备舆伺候。等谢生出门一看,发现竟然是一辆骡车。谢生大怒,斥责李升。李升说:“刚才奉您的指示,只是说备‘舆’,没有说备‘轿’。”谢生说:“你真是个蠢夫,‘舆’就是‘轿’。因为‘轿’字没有典故出处,所以通称为‘舆’。”李升笑着说:“昔日淮南王《谏击闽越书》中就有‘舆轿逾岭’一句,怎么能说没有典故出处呢?”谢生愕然,说:“没想到你们这类人中竟然有这样学问渊博的人。”
于是谢生(命人)把骡子解下来,自己骑在骡子上,让李升在后面步行跟从,说:“你既然腹有诗书,也知道费县这里关于武城的事吗?”李升说:“这里是我的家乡,怎么能不知道?”谢生问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澹台灭明是武城人,而记载曾子居住的武城时,却叫‘南武城’以区别,这是说鲁国当时有两个武城啊!是不是这样呢?”李升回答:“一般都认为澹台灭明所住的是费县的武城,而曾子所住的‘南武城’在现在的嘉祥县。这种说法是错的。”谢生问:“你根据什么这样说呢?”李升回答:“《春秋》记载,昭公二十三年:‘武城人……消灭邾师,并将鉏弱地占为己有。’哀公八年:‘吴国军队……攻打下了武城。’《孟子》中记载:曾子住在武城的时候,有越人入侵。因此,和邾国接壤,并且正处在通往吴越的道路上的,就是现在费县的武城啊。《齐乘》也说‘子游担任武城邑令,武城在费西、滕东两县之间。’从来就没有两个武城的说法。”谢生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史记》记载的为何独有个‘南武城’这个名字呢?”李升回答:“以我浅见揣度,是因为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这两个武城都在曾子所住的武城的北边)。所以《史记》里说‘南武城’,是为了与这两个武城区分而说的。如《平原君传》中‘封于东武城’,也是这种情况。”谢生听后大为叹赏。回(到费县)后向费县县令叙述了(这件事),(县令)也认为(李升)不同寻常,免除了李升的差役,提拔为礼仪文书。不到一年,李升的家产就增至千金,成为邻里间的富户。
后来文涛先生编修《临淄县志》,招谢生前去。谢生认为李升可以充当顾问,于是带他一同前往。然而李升谈及的临淄旧事,都是(临淄下辖的)淄川县的事情。谢生奇怪,问李升缘故。李升说:“小人书箱中私藏之书,只有关于淄川的内容,并没有关于临淄的内容。谢生十分疑惑,急忙要李升私藏的书来看。原来是两本《说铃》,破碎不全,只有十多页《山东考古录》(注:《山东考古录》是《说铃》中一卷的卷名),另外还有四五页《闽小记》。当时李升与谢生所谈到的舆轿之论和关于两座武城的考证,都恰巧是在这几页书中谈到的!谢生于是感叹道:“那些凭借运气享受了重名厚禄的文人,都是属于这一类的。”文涛先生听了,也大笑,赏给李升一些盘缠,让他回到费县去。
《谐铎》论曰:“那些腹中空空无学问的人凭借着残缺支离的《通鉴》,轻而易举地置身朝廷高位,也不过就是借着十年好运气罢了。”
二
过去有一个僧人,与一个读书人同宿在(狭窄的)夜航船上。读书人高谈阔论,让僧人很是敬畏,一直蜷着脚休息(不敢伸脚)。后来僧人听到读书人话里有破绽,就说:“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读书人说:“是两个人。”僧人又问:“这样的话,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读书人说:“自然是一个人。”僧人于是笑着说:“这样说起来,姑且还是让小僧我伸伸脚吧。”
一、(22分)
1.(3分)甲:选种(选择) 乙:诱变(诱导) 丙:下地(选育)
【评分参考】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2.(2分)A
3.(3分)D
4.(3分)亩产量大 品质优良 经济效益高
【评分参考】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5.(2分)C
6.(3分)C
7.(6分)
①加强对全社会各方面的知识普及,使民众了解航天育种的特点及优势。
②积极研发和培育中国自己的优质品种,并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
③建立完整的航天育种空间搭载机制,使航天育种更加持续、稳定。
④建立自己的龙头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⑤加强企业监管,打造和保护中国航天育种的自主品牌。
【评分参考】一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源自文本,能自成一说者可酌情给分。
二(24分)
8.(3分)D
9.(3分)C
10.(3分)D
11.(6分)
①没想到你们这类人中竟然有这样学问渊博的人。
【评分参考】“意”“若辈”“通品”各1分,“若”也可译为“这”。
②(谢生)回(到费县)后向费县县令叙述了(这件事),(县令)也认为(李升)不同寻常。
【评分参考】“述于费令”1分;第二句省略成分 “县令”1分;“奇”1分,“奇”也可以译为“觉得奇怪”。
12. (3分)
【答案示例】
①一知半解(才疏学浅、半瓶子醋……)
②头头是道(有理有据、无懈可击……)
③装腔作势(强不知以为知、猪鼻子插葱……)
【评分参考】①②③各1分,意思对即可。
13. (6分)
【答案示例】
①沈起凤借李升的故事表达了对有些人没有真本事、靠运气得到高位的现象的批判。
②张岱借士人的故事表达了对那些不懂装懂的人的嘲讽。
【评分参考】
①“没有真本事”“靠运气”“高位”“批判”各1分,意思对即可。
②“不懂装懂”“嘲讽”各1分,意思对即可。
三(18分)
14.(3分)C
15.(3分)A
16.(6分)
①年华迟暮。结合词句:“千林落木”“甚荒沟、一片凄凉”“羞见衰颜借酒”等。
②孤独飘零。结合词句:“似花绕、斜阳归路”“长安谁问倦旅”“飘零如许”等。
③不仕新朝,气节坚贞。结合词句:“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等。
④江山沦落、心念故国。结合词句:“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等。
【评分参考】答出①②③④中的任一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6分。未结合词句,酌情扣分。
17.(6分)
①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评分参考】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四、(24分)
18.(3分)B
19.(3分)B
20.(4分)
【答案示例】不矛盾(1分)。父亲埋怨连长是在“摆老资格”(1分),目的是向比他年轻的连长证明自己完全有能力完成突击队的任务(1分);是对年轻人的不服输,不服老(1分)。(对父亲心理的揣摩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参考】本题4分。应具备以下要点:指出“不矛盾”,给1分;流露父亲曾有完成重大任务的资历,给1分;明确父亲参加突击队的态度实际上是积极的,给1分;揭示父亲在干重活儿上不输给年轻人的心气,给1分。(对父亲心理的揣摩言之成理即可)
21.(8分)
【答案示例】
①儿时,父亲走进走出,像拖拉机开进开出(1分),表现出父亲充满力量(1分);参加突击平地回来后的父亲打呼噜,像拖拉机发动,(1分)表现出不再年轻的父亲辛苦劳作后的疲惫(1分);父亲去世,就像拖拉机永远熄火(1分),流露出“我”对父亲去世深深地哀伤(1分)。
②承担着农场最繁重劳作的拖拉机成为父亲一生的写照(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不怕吃苦、勇担重任的品质(1分)。
【评分参考】第一问6分:对三处比喻的分析,各2分;每一处中明确本体喻体,给1分;明确意味(作者意图或人物情感),给1分。第二问2分:拖拉机的特征和父亲的品质,各1分。
22. (6分)
【答案示例】
①儿时我渴望知道父亲是如何预报天气,对父亲的故事充满好奇、崇敬,却不敢多问父亲(2分);
②工作后,父亲想跟我谈话,我却忙于工作,对父亲的故事不再热心(2分);
③父亲去世后,我永远也无法知道父亲的故事了,我内心充满了遗憾与悲伤(2分)。
【评分参考】本题6分,3个要点各2分:“故事的存在状态”与“‘我’的心理”,各1分。
五、(62分)
23.(12分)
(1)符合题目要求,以7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2)第③题诗歌评分参考:有形象感(或哲理性)、节奏感和一定的抒情性,形式上一般分行排列(也可以连写)。超过字数不扣分。
24.(50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一
谢应鸾,在他叔叔文涛先生任职的临淄县署做幕僚。后来又被费县县令借用担任管理文书的工作。一天,谢生要坐轿访客,写了一张纸条交给下役李升,让他备舆伺候。等谢生出门一看,发现竟然是一辆骡车。谢生大怒,斥责李升。李升说:“刚才奉您的指示,只是说备‘舆’,没有说备‘轿’。”谢生说:“你真是个蠢夫,‘舆’就是‘轿’。因为‘轿’字没有典故出处,所以通称为‘舆’。”李升笑着说:“昔日淮南王《谏击闽越书》中就有‘舆轿逾岭’一句,怎么能说没有典故出处呢?”谢生愕然,说:“没想到你们这类人中竟然有这样学问渊博的人。”
于是谢生(命人)把骡子解下来,自己骑在骡子上,让李升在后面步行跟从,说:“你既然腹有诗书,也知道费县这里关于武城的事吗?”李升说:“这里是我的家乡,怎么能不知道?”谢生问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澹台灭明是武城人,而记载曾子居住的武城时,却叫‘南武城’以区别,这是说鲁国当时有两个武城啊!是不是这样呢?”李升回答:“一般都认为澹台灭明所住的是费县的武城,而曾子所住的‘南武城’在现在的嘉祥县。这种说法是错的。”谢生问:“你根据什么这样说呢?”李升回答:“《春秋》记载,昭公二十三年:‘武城人……消灭邾师,并将鉏弱地占为己有。’哀公八年:‘吴国军队……攻打下了武城。’《孟子》中记载:曾子住在武城的时候,有越人入侵。因此,和邾国接壤,并且正处在通往吴越的道路上的,就是现在费县的武城啊。《齐乘》也说‘子游担任武城邑令,武城在费西、滕东两县之间。’从来就没有两个武城的说法。”谢生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史记》记载的为何独有个‘南武城’这个名字呢?”李升回答:“以我浅见揣度,是因为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这两个武城都在曾子所住的武城的北边)。所以《史记》里说‘南武城’,是为了与这两个武城区分而说的。如《平原君传》中‘封于东武城’,也是这种情况。”谢生听后大为叹赏。回(到费县)后向费县县令叙述了(这件事),(县令)也认为(李升)不同寻常,免除了李升的差役,提拔为礼仪文书。不到一年,李升的家产就增至千金,成为邻里间的富户。
后来文涛先生编修《临淄县志》,招谢生前去。谢生认为李升可以充当顾问,于是带他一同前往。然而李升谈及的临淄旧事,都是(临淄下辖的)淄川县的事情。谢生奇怪,问李升缘故。李升说:“小人书箱中私藏之书,只有关于淄川的内容,并没有关于临淄的内容。谢生十分疑惑,急忙要李升私藏的书来看。原来是两本《说铃》,破碎不全,只有十多页《山东考古录》(注:《山东考古录》是《说铃》中一卷的卷名),另外还有四五页《闽小记》。当时李升与谢生所谈到的舆轿之论和关于两座武城的考证,都恰巧是在这几页书中谈到的!谢生于是感叹道:“那些凭借运气享受了重名厚禄的文人,都是属于这一类的。”文涛先生听了,也大笑,赏给李升一些盘缠,让他回到费县去。
《谐铎》论曰:“那些腹中空空无学问的人凭借着残缺支离的《通鉴》,轻而易举地置身朝廷高位,也不过就是借着十年好运气罢了。”
二
过去有一个僧人,与一个读书人同宿在(狭窄的)夜航船上。读书人高谈阔论,让僧人很是敬畏,一直蜷着脚休息(不敢伸脚)。后来僧人听到读书人话里有破绽,就说:“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读书人说:“是两个人。”僧人又问:“这样的话,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读书人说:“自然是一个人。”僧人于是笑着说:“这样说起来,姑且还是让小僧我伸伸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