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17届高三针对性训练(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17-05-22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清明节文化内涵的再认识
概括清明节所蕴涵的文化意义,莫过于“追思先人,勿忘生者”这八个字。所有的清明民俗活动的具体内容,都浓缩其间。各种祭奠扫墓、追思先贤、敬重祖先都属于前者;而伴随清明节日的大众性娱乐活动,包括斗鸡、拔河、放风筝和蹴鞠等,则属于后者。两者的结合所形成的林林总总的节俗形式,大抵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
“追思先人,勿忘生者”,反映了中国人豁达的生死观。孔子的“子不曰怪力乱神”,庄子的“齐生死”,都把生与死等量齐观,把生命看成是一种呈“抛物线”型的自然过程,对生存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以前,就已经存在;即使面对死亡,也认为是走向另一个世界,对待死亡依然是一种淡然的态度。由此而派生出对于生命的两种状态,一是对生命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知足常乐”的生存观;二是“砍头不过风吹帽”、“廿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视死如归”的死亡观。
从这种豁达的生死观出发,崇尚“厚敛重葬”、“入土为安”的中国人,对逝去先人的安排又是特别重视的,这种丧葬习俗的背后永远都蕴涵着人们的价值判断。
清明节就是这种习俗和价值判断的一种载体和平台。故去亲人的坟堆历经一年四季的风霜雨雪,难免会堆土蒙尘,因此,在来年春暖花开、万物萌发、清新明洁之时,就有“扫墓”之举。扫墓其实也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中国人重视亲情、慎终追远、孝敬老人、敬重祖先。所以,千万不能将清明节看窄了,好像清明节就是扫墓、烧纸钱,其实这个节日的意义在于对已逝的亲人、祖先、先贤、英烈送上自己的思念和敬意。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年年轮回,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清明节不可忽视的价值在于,通过聚会、风俗习惯的传承,凝聚民族精神。扫墓、祭奠昭示着血脉的继承,使祖先与后代之间有了联系,清明节传承了中华文明“礼仪”的祭祀文化,抒发了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在中国民俗文化的历史传承中,清明节还代表着最基本的社会公平与正义力量的展现。即便在古代社会,历朝历代的官府都会在这一天组织洒扫孤死、无主的坟墓,作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抚慰,为现代社会价值取向注入一种普适性与人文关怀。
传统的清明节主要依凭着民间乡土社会世代相传。在现代传播媒介日益兴盛的环境下,最要紧的是加强对传统清明节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视与保护。从自然生态与人的关系气人与文化的关系方面,去关注那些与自然、人类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清明节相关的游艺、祭祀、饮食等习俗相互依存着的民间艺术。
6.以下对“清明节文化内涵”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清明节期间的祭奠扫墓等各种活动都浓缩在“追思先人,勿忘生者”中。
B.清明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体现了中国人对生与死怀有的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
C.在民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清明节还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平和正义力量的体现。
D.古代社会,清明节也是对弱势群体的抚慰,这为现代社会思想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7.以下内容不属于“清明节传承了中华文明‘礼仪’的祭祀文化”这一内容的一项是
A.对逝去的先人“厚敛重葬”,使其“入土为安”,以表达敬重。
B.在春暖花开之时对一年来已经“蒙尘”的坟墓进行清扫。
C.清明节蕴涵着中国人豁达的生死观,以及人们的价值判断。
D.通过节日的洒扫、聚会等形式,传承血脉,凝聚精神。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认为,生与死应等量齐观,无论生存还是死亡都应顺应自然。
B.清明节自古至今是民间丧葬习俗重要的呈现平台,蕴含着人们的传统道德情怀。
C.历朝历代官府利用清明节抚慰弱势群体,凝聚民族精神,这正是清明节的价值所在。
D.加强对传统清明节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社会和民间各项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清明节文化内涵的再认识
概括清明节所蕴涵的文化意义,莫过于“追思先人,勿忘生者”这八个字。所有的清明民俗活动的具体内容,都浓缩其间。各种祭奠扫墓、追思先贤、敬重祖先都属于前者;而伴随清明节日的大众性娱乐活动,包括斗鸡、拔河、放风筝和蹴鞠等,则属于后者。两者的结合所形成的林林总总的节俗形式,大抵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
“追思先人,勿忘生者”,反映了中国人豁达的生死观。孔子的“子不曰怪力乱神”,庄子的“齐生死”,都把生与死等量齐观,把生命看成是一种呈“抛物线”型的自然过程,对生存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以前,就已经存在;即使面对死亡,也认为是走向另一个世界,对待死亡依然是一种淡然的态度。由此而派生出对于生命的两种状态,一是对生命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知足常乐”的生存观;二是“砍头不过风吹帽”、“廿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视死如归”的死亡观。
从这种豁达的生死观出发,崇尚“厚敛重葬”、“入土为安”的中国人,对逝去先人的安排又是特别重视的,这种丧葬习俗的背后永远都蕴涵着人们的价值判断。
清明节就是这种习俗和价值判断的一种载体和平台。故去亲人的坟堆历经一年四季的风霜雨雪,难免会堆土蒙尘,因此,在来年春暖花开、万物萌发、清新明洁之时,就有“扫墓”之举。扫墓其实也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中国人重视亲情、慎终追远、孝敬老人、敬重祖先。所以,千万不能将清明节看窄了,好像清明节就是扫墓、烧纸钱,其实这个节日的意义在于对已逝的亲人、祖先、先贤、英烈送上自己的思念和敬意。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年年轮回,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清明节不可忽视的价值在于,通过聚会、风俗习惯的传承,凝聚民族精神。扫墓、祭奠昭示着血脉的继承,使祖先与后代之间有了联系,清明节传承了中华文明“礼仪”的祭祀文化,抒发了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在中国民俗文化的历史传承中,清明节还代表着最基本的社会公平与正义力量的展现。即便在古代社会,历朝历代的官府都会在这一天组织洒扫孤死、无主的坟墓,作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抚慰,为现代社会价值取向注入一种普适性与人文关怀。
传统的清明节主要依凭着民间乡土社会世代相传。在现代传播媒介日益兴盛的环境下,最要紧的是加强对传统清明节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视与保护。从自然生态与人的关系气人与文化的关系方面,去关注那些与自然、人类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清明节相关的游艺、祭祀、饮食等习俗相互依存着的民间艺术。
6.以下对“清明节文化内涵”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清明节期间的祭奠扫墓等各种活动都浓缩在“追思先人,勿忘生者”中。
B.清明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体现了中国人对生与死怀有的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
C.在民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清明节还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平和正义力量的体现。
D.古代社会,清明节也是对弱势群体的抚慰,这为现代社会思想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7.以下内容不属于“清明节传承了中华文明‘礼仪’的祭祀文化”这一内容的一项是
A.对逝去的先人“厚敛重葬”,使其“入土为安”,以表达敬重。
B.在春暖花开之时对一年来已经“蒙尘”的坟墓进行清扫。
C.清明节蕴涵着中国人豁达的生死观,以及人们的价值判断。
D.通过节日的洒扫、聚会等形式,传承血脉,凝聚精神。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认为,生与死应等量齐观,无论生存还是死亡都应顺应自然。
B.清明节自古至今是民间丧葬习俗重要的呈现平台,蕴含着人们的传统道德情怀。
C.历朝历代官府利用清明节抚慰弱势群体,凝聚民族精神,这正是清明节的价值所在。
D.加强对传统清明节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社会和民间各项工作中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