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3)

时间:2017-09-30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文中没有说“王阳明推翻了先秦诸子时代的传统万物一体论”。
2.D【解析】文中说“一般认为,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源自程颢”,而作者认为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与程颢仁者境界的万物一体论论述不同,没有说“王阳明是仁者境界说的继承者”。
3.C【解析】原文是说“唯有用‘一体之仁’的观念才能充分展现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髓”,因此只关注“仁”是不够的。
4.C
【解析】A项,村主任大哭的原因并不是“知道校舍非修不可了”。B项,“拟人”说法错误。D项,“反映了农村青壮年缺失带来的问题”理解不当。
5.①关爱学生,心地善良。看到孩子为刚到的他抬水而倍感温暖;阻止了孩子们轮流为他抬水;留下几个家离校较远的孩子与他一同分享玉米棒和山药蛋。②教学有方,善于激励。运用“逆水行舟”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观察、倾听大自然;巧妙地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观察所得;让学生通过画画学写汉字,让一向被认为很难的字写起来容易;带领学生观察天体、唱歌、升国旗,使沉默已久的孩子们像春天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地欢叫开来。③聪明睿智,坚韧乐观。通过观察老鼠搬家,预知校舍将要倒塌;校舍将要倒塌时,他告诉孩子们将幸运地见证奇迹,并相信会有一所新学校拔地而起。④热爱(献身)教育,矢志不移。不顾乡村小学条件简陋,想方设法改变那里教育落后的现状;当村里盖起了新校舍、学校分配来了新老师,他又选择去另一所更偏僻的学校。(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小说中的方培老师的具体行为有:阻止孩子们抬水,并与他们分享食物;针对孩子们的基础,采用能够激发孩子们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逆水行舟法、画画、教唱歌、升国旗),效果显著;建议修缮校舍;面对即将倒塌的校舍没有悲伤反而更有信心,并及时教育学生如何面对校舍倒塌;新校舍建好、新老师到来后,选择去更偏僻的学校。分析人物形象特征时,要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6.①小说开头描写天下着小雨,照应题目“湿漉漉的雨”,点明了人物活动的环境特点;营造出下雨天湿寒阴郁的氛围,衬托出孩子们对新来的方培老师的热情。②小说中间部分对秋雨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正是雨一直下个不停,才有后来的校舍经雨淋岌岌可危;也使后面的故事情节发展更加合情合理,秋雨下了整整一个月还没有停的迹象,校舍才变得岌岌可危,最终倒塌。③小说结尾对雨的描写,营造了离别时感伤的氛围,渲染学生对方培老师依依不舍的深情;也使小说在悠悠的情韵中收笔,令人回味;结尾写方培老师临走时天下着雨与开头写方培老师来时天下着小雨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完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和暗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再结合环境描写所处的位置具体来分析:在开头,多从①⑤方面分析;在中间,侧重于①③⑥方面;在结尾,侧重于④方面。
7.B
8.BD
9.①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等;②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③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每点2分,答出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7. A项,“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错误,从材料一来看,这位名人只是想表明“不必唯学历是举”;C项,“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错误,从材料二来看,之所以要读书学知识,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D项,从材料三来看,“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只是原因之一。
8. B项,“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错误,材料二开头对这件事进行的是客观叙述,只是结尾的“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有轻微的否定色彩;D项,“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错误,材料三并没有分析“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也没有强调读书的有用性。
9.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针对三则材料提出的问题,综合性较强,需要从三则材料中筛选信息;同时,还需明确,这是一个探究性题目,不能将从材料中筛选出的信息直接作为答案,需要有个人的理解归纳。
10.A
11.B
12.D
13.(1)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发现了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用财物作为酬谢,申屠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
(2)属县中关押了十七个谋反的人,审讯他们,原来是因为盗贼兴起,他们用武器自卫,实际上不是谋反的人,这些人都得到了释放。
【解析】
10.分析可知,日本是“远征”的对象,“日本不可涉海远征”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又“量”在句中应作动词,“地远近”作“量”的宾语,故“量地远近”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B项。
11. “驸马”只是对皇帝的女婿的称呼。
12.“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错,从文中可知,申屠致远是多次上奏章为陈天祥辩护,并没有与桑哥进行面对面的斗争。
13.关键词“谳”“服辜”“贿”
(2)“械” “作”“兵”
【参考译文】
申屠致远,字大用,他的祖先是汴梁人。金朝末年跟随他的父亲申屠义迁居东平的寿张。致远在府学进修学业,和李谦、孟祺等人齐名。世祖南征,申屠致远被举荐担任经略司知事,军队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军队返回,到达随州,所俘获的男女,申屠致远全部释放了他们。至元十年,御史台征召他担任掾吏,申屠致远没有赴任。南宋被平定后,焦友直、杨居宽举荐申屠致远担任都事,申屠致远首先提议:“宋朝的图书文籍应该上缴朝廷;江南的学田,应当仍然用来供应学校。”行省听从了他的建议。临安改为杭州,申屠致远升任总管府推官。宋朝驸马杨镇的侄子杨玠节,家中很有钱财,守藏吏姚溶偷了他的银子,害怕事情被发现,就诬陷杨玠节暗中和宋朝的广、益二王勾结,官吏拷打他,杨玠节无辜而服罪,案卷已定。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发现了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用财物作为酬谢,申屠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杭州人金渊,想假冒籍贯做儒生,儒学教授彭宏不答应,金渊诬陷彭宏写的诗歌有叛离之心。申屠致远察知事情的真相,逮捕金渊追问到底,将他治罪。属县中关押了十七个谋反的人,审讯他们,原来是因为盗贼兴起,他们用武器自卫,实际上不是谋反的人,这些人都得到了释放。改任寿昌府判官,当时敌寇盗贼暗中兴起,加上建造远征日本的船只,远近民众骚动,申屠致远布置得法,民众依靠他安定了下来。至元二十年,拜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控告平章忙兀台不守法纪,皇上下诏书不让追问,并且把郄显等人交给忙兀台审问,郄显等被关押在监狱中,忙兀台一定要置他们于死地。申屠致远知道他们的冤情,要释放他们,忙兀台用权势来胁迫他,申屠致远不为所动,亲自解开郄显等人身上的囚具,让他们从军赎罪。桑哥当权时,治书侍御史陈天祥被派到湖广,弹劾平章要束木,桑哥摘录陈天祥奏章中的话,诬陷他大逆不道,奏请皇上派遣使者前往审讯陈天祥,陈天祥被逮捕。当时行台要派遣御史巡视部属湖广,大家都害怕桑哥,没有人敢前往,申屠致远慷慨激昂地请求前往。等到达那里,多次上奏章极力为陈天祥辩护。桑哥正在催促给陈天祥定罪,恰逢申屠致远的奏章呈上,桑哥气焰受阻。转运使卢世荣征收茶税牟取暴利,申屠致远弹劾他。又说不可越海远征日本,白白地耗费国力;选拔人才区别南北,苦乐不均,应该考核他们的优劣,考虑地区的远近,定为制度,那么选拔人才就能公平而官场的弊端也能革除。申屠致远清心修持,坚守名节,以侍奉权贵为耻,藏书万卷,取名墨庄。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教育孩子如同师友一般。
14.CE
【解析】C项“雾里”版本不如“雨里”表达明确。山头野火和烟雾颇似战争中的烽火,如果是“雾里”,胡人就会认为烟雾为自然现象,而不会引发战争烽火的想象。E项“时时醉向酒家眠”不是想象,是实写。
15.表达了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2分)第二问: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容,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体现出对胡人的关注(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提升了全诗的格调。(4分)
【解析】 “阁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看到山头的烟火,胡人误作是狼烟而紧张起来,但接着听说辽西并没有战事,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睡卧在酒店。尾联写饱受战争的人们渴望和平,并在和平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生活的情景。由此可知诗人的情感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人写的是边地胡人对和平的渴望,可见诗人并没有敌视边地胡人,也希望他们能从容的生活。尾联不但表达了诗人热爱和平的反战主题,而且展现了诗人包容的民族观。
16(1)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7. C
【解析】①“车水马龙”形容车像流水,马像游龙,指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此处应该用“络绎不绝”。②“扑朔迷离”偏重指客观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此处偏重指观众主观感受十分复杂,一时分辨不清,应该用“眼花缭乱”。③“经年累月”指经历很多年月,形容时间很长。用在此处符合语境。④“一文不名”指不占有一分钱,形容一个人创业时没有经济基础,正确。⑤“改头换面”指人在轮回中只改变外形而已,比喻只改变外表和形式,其内容、实质不变。此处指除掉旧思想,改变旧面貌,应用“洗心革面”。⑥“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18. C
【解析】A 项,“可达”后面跟确数,与“以上”矛盾。B项,杂糅。“都围绕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可改为“围绕这一战略布局展开”,或“以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D项,搭配不当,“研制……技术”不当。
19.D
【答案解析】A项,“务必”语气太强硬。B项,将“拙作”改为“大作”。C项, “莅临现场”不当,可改为“踊跃报名”。
20.①无论把人生比喻成什么
②每个人都要尝遍各种各样的味道
③人生也是“熬”出来的(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做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结合上下文确定填写内容。①前是两个比喻句,结合后文“它都是”,可知应填写总结句“无论把人生比喻成什么”;②句要抓住冒号后面的“咸味”“甜味”“酸味”“苦味”,填写一个概括性的句子“要尝遍各种各样的味道”;③也是个总结句,结合后文“人生最深的滋味”可知,应填写“人生也是‘熬’出来的”。
21.②它们即使强大起来,也未必能避免成为其它动物的口中餐。
③对于弱小的动物来说,这里也有它们的生存之地。(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5分)
【解析】 “动物们只要……复杂多变的自然世界”表述太绝对,不符合自然规律,可将关联词改为“即使……也……”。“但是对于……生存之地”不符合事实,这里也能够生存弱小动物。
22 写作时,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①学校做法值得肯定。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形势下,学校借带有强烈刺激色彩的标语来激励学生,可以有效鼓舞学生学习,有益于学生备战高考。②学校做法应批评。过于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真正优秀的合乎国家和人民需要的人才。③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以此立意写作,需要对标语中“干掉千百人”“战胜官二代”等透露出的仇视心理进行分析和批判,指出这种心理是不正确的教育理念。
【范文】
教育当显正能量
《礼记》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并通过“传道、受业、解惑”来实现。而学校作为最重要的“传道者”,自然应当做到如《礼记》中所说的那样,教以事,喻诸德。德者,当代之正能量也。
反观材料,“天王盖地虎”的虚假气势背后隐藏着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观;“考过高富帅”的自我激励背后深藏着的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财富观;“干掉千百人”的伪妄警示背后潜藏着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观。显然,校方的这些宣传标语与“喻诸德”背道而驰。
其实,校方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成绩,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仅仅关注成绩而忽视教育正能量的传递,违背教育的初衷。
何为教育的初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要想教人做人,教育就离不开正能量的彰显。
作家柳青说过:“人生之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只有几步,尤其当人年轻的时候。青年如初春,如朝日,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教育之于青年,好比园丁之于幼苗,此时,只有浇灌以正能量,才能开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美丽花朵,才能结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丰硕果实,才能育出“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写的人。教育只有传递正能量,才能不负青年的大好年华,从而让青年“人生之王”的豪气挥洒得酣畅淋漓,而非让青年沾染“天王盖地虎”的俗气,害人害己。
青年是引领社会的力量,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接受正能量教育的青年则充满正能量。教育传递了正能量,青年发扬了正能量,社会充满了正能量,由此国家终将以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育是正能量的彰显,正能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的天地之心,是高悬于我们头顶的北斗七星和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床前明月。脱离低级趣味,避免利己主义,彰显正能量,培育道德人才,树正气、增骨气、添底气,为实现中国梦积蓄和传递正能量,这是每一位“传道者”都应当有的责任。
【点评】文章标题“教育当显正能量”明确地点出了主旨,隐含着对功利化教育的批判。全文围绕此观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先引用《礼记》中的话,提出“德者,当代之正能量也”的观点,然后分析材料,一针见血地指出材料励志的本质,紧接着指出教育的真正目的,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最后扣题,指出学校教育应有的做法。本文首尾呼应,论证环环相扣,结构严谨。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