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3)

时间:2017-11-04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1.C士的活动集中表现在“吏”与“师”身上,此话不等于“吏”与“师”集中扮演士,且原文第二段说的是 “以儒教为中心”的“吏”“师”.故选C。
2.B原文第一段只是说诗人、文士更足以代表“社会的良心” ,并非说佛教徒就不代表.承载士之精神的高僧文中有“济俗”作限定,并非一般高僧.且原文讨论的是 “能 ”“ 足以 ” 的问题,而非 “是”的问题.故选B.
3.C献身专业工作并不一定就是“知识分子”,更毋说成为其中精英.故选C。
4. BD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项,“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错误,文中的“凄凉”是写爸爸的号子声,以表现夜深人静的状态,不是写爸爸心情凄凉。C项,“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错误,爸爸心烦主要是奶奶还没有回来,自己很担心奶奶,不是“恼怒”。E项,“对爸爸的责备”错误,爸爸表兄的话主要介绍了奶奶的辛勤劳动。
点睛:本题综合性比较强,涉及到的考点比较多,其中A项考查小说中某个情节的作用,B项,考查小说人物语言的鉴赏,C项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心理的分析,D项考查小说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E项考查小说中的叙述手法。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小说的大意,梳理出小说的情节结构,然后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及表达技巧,体会小说的主题,再仔细阅读选项,一一比对,找出答案。
5.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②表现了大麦地人收获时节的繁忙和疲惫。③营造主要故事情节的背景,为下文引出奶奶要到她妹妹家走亲戚的情节作铺垫。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开篇六段描写了新稻登场的情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本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从内容上来看,新稻收获当在秋季,这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青铜的爸爸”交代了小说中的人物,“大麦地”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则表明故事发生在挨饿的年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小说开篇用了这么多的自然段来写新稻收获的情形,突出了人们的疲惫、繁忙。从结构来看,因为是收获的季节,奶奶才会想到去摘棉花挣钱,这就自然引出了下文奶奶走亲戚的情节。
6.(1)形象特征:①关爱家人。奶奶到她妹妹家除了串亲戚外,更重要的是她去妹妹家后家里可以节省一个人的粮食,她也可以在妹妹那儿摘棉花,为青铜、葵花做棉袄、棉裤,但她不把这些想法告诉家人,以免他们担心。②勤劳善良。到了妹妹家后的奶奶只休息两天就到地里干活,一直到累倒在棉花地里为止;累病了也不想让家人知道,一直到病情越来越重才回家。
(2)小说主题:①彰显了纯朴的亲情:奶奶对家人的关爱和家人对奶奶的牵挂之情;②表达了作者对贫穷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7. A  试题分析:句意:寇准曾经在宫殿之中向皇帝启奏事项,他的话与皇帝的想法不相符,皇帝很生气地站起来,寇准于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因此皇帝奖赏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征一样。”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B试题分析:“进士”是殿试合格者。
9. C试题分析:“当即”错,原文是“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0. (1)正赶上皇帝召见百官讨论国事,寇准极力陈述事情的得失,皇帝更加器重他。(2)过了一会儿,召见寇准询问刑罚不公平的原因,寇准说:“希望把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 说。”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注意准确翻译得分点(1)“会”“陈”“益”,(2)“顷之” “所以” “愿”。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DE  试题分析:D项,本诗没有通过写景来抒情,而是在叙事和想象中抒发情感;诗没有着意写惜别之情,而用感人的笔触,反复咏叹漫漫长路的艰险和悲凉,实则表现自己遭遇之不幸,仕途之坎坷,正由于这种悲切的身世之感,使人感到别离是何等痛苦,更显出这对挚友的分手之难。E项,“风格情调相近”错误。两首诗相同: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不同:《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等诗句,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豪迈。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  12. 这首诗没有通过写景来抒情,而是在叙事和想象中抒发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薛华的依依深情,并且巧妙运用双关手法,反复咏叹漫漫长路的艰险和悲凉,实则表现自己遭遇之不幸,仕途之坎坷。
试题分析:这首诗没有通过写景来抒情,而是在叙事和想象中抒发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薛华的依依深情,并且巧妙运用双关手法,反复咏叹漫漫长路的艰险和悲凉,实则表现自己遭遇之不幸,仕途之坎坷。
13.(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4)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三、语言文字运用
14. D解析:A.潦liǎo水孤鹜 耘耔 ;B.学鸠 拮据jū ;C.朝菌jùn 怂恿sǒng
15. B解析:屈贾谊于长沙:屈,使动用法;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形容词用作名词;而征一国者:征,使动用法;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用作动词;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用作动词。
16.B  试题分析:二十八星宿。
17.D试题分析:猖狂,狂放,不拘礼法;征夫,行人;果然,很饱的样子;
18. A
如履薄冰:如同走在薄冰上一般,比喻做事非常谨慎。用于句中不合语境。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
海市蜃楼:蜃景的通称,比喻虚幻的事物。
19. D
A.成分赘余,“经常性地”与“频频”重复,删去其中一个。
B.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把“千古传奇∙张大千艺术作品展”置于句首。
C.搭配不当,“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中“提高”与“特色”不搭配,将“提高”改为“打造”。
20. B
A.“花甲”指六十岁;
B.“古稀”指七十岁;
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   因材施教手泽犹存”这是一幅挽联,适用于吊唁恩师;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可以看出不止七十岁,不能体现70岁寿辰之意;
21. C
试题分析:文段描写“河这边”奇伟的声音、壮观的景象。⑥句作为横线前“万籁无声”的转折.是写“骚动和聒嗓”,应放在首位,排除A、D;再看横线后的句意,“使所有的色调融合为浑然一体”,应和③句衔接,据此可排除B。
四、写作
22.试题分析:(一)从齐白石对许麟庐的教诲角度.齐白石并没有把弟子拘囿在自己的领域,而是要求弟子有所突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宗师的胸怀气度,更能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使人得到最大发展的教育才是好教育.从而,反思现实教育中存在的扼杀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不能使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情形.
(二)从“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角度.“门”可以是进步某一领域的门径,可以是某种方法,某种模式,某个老师…但它是我们进入这一领域的最有效的方法,最可靠的经验…从而领会到创新的前提是夯实基础、继承传统,不能盲目创新.经过以上的品味分析,我们可以提炼出材料的关键词是:继承与创新,创新与个性,教育与创新,创新与发展.总之要围绕“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反对僵化因袭,故步自封”来思考问题.
参考立意:
1、创新需要打破定势,突破传统、创新能推动历史的前进;
2、只有求新求异,事物才会有生命力;
3、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
4、既要“继承前人的传统”,又要发扬自己的特色、敢于创新等.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